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盘山

2013-01-25 21:14 作者:心境如水  | 1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现在很多人去双台子区还都习惯说是去盘山,尽管知道盘山县城早已搬到新址,而经历了几十年“有县无城”的“纠结”,一座独具北方园林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盘山县新城,以其勃勃生机的面貌成为咱美丽家乡盘锦的骄傲。

在盘锦生活快50年了,无可争议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们家因父亲工作调动从朝阳山区凌源搬到盘锦新生农场。后来,又经历了3年的“五七大军”下放锻炼生活于1973年搬进盘山县城。我们一家6口先是在河南郊区租的房子,1974年底,搬到当时盘山县城里最大的运输车队——-七一四战备车队西边,那是父亲得到的两间不到30平方米的“福利房”,砖石结构沥青烫顶,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一等房。

那时人们用“南大坝,北大坝,三厂铁东到辽化”来描述不过弹丸之地的城里范围;用“轻工业豆腐房,重工业打马掌”来形容经济状况——-解放初期,咱盘锦地区是以耕为主的自然经济,盘山县城工业企业只有30几家,多数为粮油食品加工、铁匠炉、白铁社等。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才有了一些化工企业。

那时,在盘山县城里应该有几个之最:

最有名的标志地当属几个驻盘企业所在地,比如,东北输油管道一公司(东油大院)、中国建筑二局四公司(103大院)、第九化工建设公司——-都是三四层的“高楼大厦”(那时盘山街里几乎都是平房,且杂乱无序),不仅人家住的好,更主要的是因为那里经常放映露天电影,每当有消息传出人们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兴奋,早早便提着小板凳去抢占好位子,放映最多的也就是8个革命样板戏,和《地道战》《地雷战》《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及极少数的苏联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的几部外国片,尽管如此,不论人们还是不厌其烦地期待着有精彩出现。

最有名的工厂是后来我荣幸成为工人阶级一员所在的长征汽车修配厂(俗称大修厂,从沈阳市整体搬迁到盘锦)和农机厂、塑料厂、大酱厂、酒厂、鞋帽厂,比较大的是盘锦化肥热电炼油“三厂”、辽河化肥厂(当时叫“大化肥厂”)——-只要穿上那身藏蓝色的劳动布工作服,就立马觉得高人一等,不论到哪儿都不舍得换掉。站在南大坝向东南“三厂”方向望去,远处可见四根像烟囱的东西,上面喷着明亮的火焰,那就是咱盘锦的特色“大蜡”,整天整在燃烧。有人说,那就好比一个人站在边上一张一张往火里扔十元百元大票,真可惜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最有名的商店是一百、二百商店、凌云综合商店、工农兵副食品商店、永红副食品商店、长征副食品商店、团结副食品商店——-那时几乎所有的贵重物品特别是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比如每人每月2两油4两肉3斤大米5块豆腐……一到过年,人们凭票“抢购”猪头、肥猪肉、香烟等年货的场面颇为壮观。最有特色的是城里设的几个豆腐供应点,每天早早都有长长的买豆腐队伍,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人们总是早早就来排队,迎着朝阳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新鲜豆腐回家,很惬意很满足,个个笑逐颜开。

最有名的饭店是红旗饭店、迎春饭店——-那时饭店的炒菜品种不多,有点像现在的快餐店一样先将菜做好装在一个个容器里按份出售,当然是用勺来“评判”交易,都是些西红柿炒鸡蛋溜豆腐芹菜炒粉等家常菜,如果想要吃清炒肉溜肉段炖鲅鱼等“硬菜”需提前来排队。那时一般人家是很少下饭馆的,记得有一次我借大人们的光,在红旗饭店的包房里吃了一顿火锅,兴奋了好一阵子,逢人便吹吃火锅要先将汤勺快速插到底然后慢慢提起,收获那些海米斗鱼别提多爽了。

最有名的娱乐场所是盘山电影院、职工俱乐部、灯光球场——-要是能够搞到几张新片子或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的内部招待票,绝对是“一等人”最“牛”的人。在大酱厂北原盘锦地区家属楼门前还有一个天然“湖”,虽然不是很大又是死水但到了冬天就成了绝好的溜冰场,孩子们抽冰尜滑冰车玩“单腿驴”,大人们则穿上冰鞋玩高雅,其乐无穷。

最有名的旅店是县政府第一招待所、盘锦旅店,还有一个供马车驴车停放的大车店——-那时也就在车站散停着的几辆老式人力三轮车和不多见的“拉达”、“212吉普”,算是“出租车”,更多时还是叮咚做响的马车驴马从街上跑过。

最有名的车站是盘山客运站(坐落在渤海路最南端)、盘锦火车站——-客运车辆多数是由“大解放”改造的,车厢安装上帆布棚,车厢里放上几张长条椅。那火车站也非常简陋,就是几间红砖房,不过那唯一的一趟从沈阳至锦州的396次普通列车“承载”了多少人放飞的想。

最“老”的“名胜古迹”应该是日伪时期修建的小红楼和南大庙了——-前者为如今的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者早已经被拆除建起现代化住宅小区(东风小区)。

最高的学府就是盘山一中、二中了——-我“读书”的盘山一中也叫过红卫中学,是大两排平房,初三那年建起了三层楼房,偌大的操场一到季必须“停用”,否则就要“跋山涉水”了。我们这一代,是吃着爆米花、滚着铁环、弹着弹珠、开展“停课闹革命”“反对师道尊严”长大的,曾举着江米条,吹着“大大”泡泡糖,看着白砂糖怎么变成蓬松的棉花糖;曾收集过小袋酸梅粉里的小勺子,梦见过一休、花仙子、蓝精灵、铁臂阿童木……在课堂上用圆规去扎那只越过“三八线”的胳膊……那时,在盘山城郊还有两个比较著名的菜园子——-八一菜园子、高家菜园子,那里是我们男同学们经常“光顾”偷摘黄瓜茄子西红柿等打零食的地方。

“一条马路望两头,六个警察俩岗楼,没有公园没有猴,满街都是驴粪球”。这是当时各地下乡到盘锦地区的知青为盘山老城编的俏皮嗑,形容盘山街道的落后状况。不过这里所说的“驴粪球”并非驴的排泄物,而是指一种叫“骚夹子”的小螃蟹,味道很差,但当时却出奇的多,以至于成群地往马路上爬,过一辆马车都会压死几十个。

县城的最南边是双台子河,有两座桥,一座是铁路桥,一座就是那“著名”的盘山大桥——-水泥桥墩,上面是木制结构,全长近200米,各种木桩错落有致,有点像丹东的鸭绿江大桥,晚上桥上灯火通明,颇为壮观,到了夏天,桥头两侧还有小商小贩摆地摊,人们都喜欢来此休闲、垂钓。后来,此桥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如今已经成为辽河湿地公园中一座只能供人行走的景观桥。

那是一座淳朴而神秘的小城。有着传奇性的人物传奇性的故事——-什么吴老疙瘩瞎老杜,什么刘瘸子蔡瘸子付瘸子,都是建国前的“功臣”。据说那吴老疙瘩曾经冒死护送过我地下工作者,被炮弹震得有些精神失常,他始终孤身一人没儿没女享受五保户待遇,人们都尊敬他,不论他到哪个粮站和副食商店买米买肉都优先不用凭票,更神奇的是老爷子70多岁时还长出来一排小白牙……

那是一座迷茫而无奈的小城。当“文革”的灾难席卷华夏大地,这里的“五。一六”“大联筹”两个革命造反派也针尖对麦芒群魔乱舞般地进行打砸抢——-震惊全国的客运站小楼爆炸事件,当场便夺去了4条鲜活的生命。在那个黑白颠倒人鬼不分的年代,多少纯洁心灵被扭曲,多少人迷茫困惑失望而后愤然离去……

那是一座坚强而勇敢的小城。1985年8月,咱盘锦建市后的第一年就遭遇了一次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辽河中下游发生了多次大雨和暴雨洪水,堤防多处出现溃决,盘山县城四面被困,形势日趋严重,那时,我是工厂的一名“基干民兵”,当然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保卫盘山、保卫辽化”的抗洪战役中——-那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与自然的较量,一个时年22岁的朝鲜族通信兵班长李秀海在抗洪抢险中,由于几天连续架线,过度疲劳,在背线泅渡柳河时,被大浪吞没,壮烈牺牲……“抗洪精神”激励着咱家乡人民勇往直前昂首挺胸不断开创美好未来的精彩。

……

人常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虽然搬出盘山已经20多年了,但它仿佛是一只摇篮,摇啊摇,摇啊摇,从冬摇到春,从夏摇到秋,令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永远不会忘记那夕阳下高耸着略带残破的大烟囱,那因风化而剥离了原本颜色的红砖青瓦,还有那像是用线串的铜钱一样美丽的榆树巧甜甜的清香……

时光的流水慢慢带走了记忆的碎片,青春与活力伴着火辣与甜美悄然而至。时代的变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人生的长河在不断地向前流淌,沿途的风景总是出其不意地变得越来越美——-那老盘山其实就是咱盘锦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念想。

2013年1月2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51428/

寻找盘山的评论 (共 1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