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房屋的记忆

2013-01-22 14:22 作者:胡海宽  | 1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随着公司棚户区改造步伐的加快,盐场职工住房条件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一幢接一幢紧靠镇区的住宅楼不久将拔地而起。欣喜之佘,时常勾起我对住房的深情记忆

小时候住在乡下,整个童年都在毛草屋子里度过,那是一幢三间土坯茅草房,住着妈妈、弟弟和我,父亲在盐场工作,妈妈含辛茹苦拉扯着我们,在那“大锅饭”的年代,家里一贫如洗,铺床、土灶连在一起,天异常闷热,蚊子又多,经常睡不好觉,到了天,北风呼啸,屋里又格外的冷。记得每年季过后,父亲探亲回家都会用茅草编织成草帘,伴上稀泥将房屋四周土墙封好度冬,年年依旧。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却很温馨,每每想起来,心里就滋生一种特别的情感,忘不了屋里那盏朦胧的煤油下,母亲纳鞋底、补衣服的场景;忘不了我与弟弟借着暮色在屋外做作业的镜头;忘不了在月光下,与邻居孩子们在房里房外做游戏、疯跑的情景……,这些都在我的记忆里沉淀封存,完美如初,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准备建一幢砖墙瓦盖的房子,可是苦于囊中羞涩,父母在那块新宅基地上打了地基之后,却迟迟造不上去,后来终于借到一笔钱,好不容易造了五间砖瓦结构的房子,住在宽敞又明亮的屋子里,让全家人兴奋了好一阵子。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屋里安装了电灯,购买了黑白电视机,从此,我们家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样一住就是十多年,前年,这里被划到县政改造的范围,折迁的那些日子,让父母留恋了好一阵子,直到现在,父母还时常怀念它。我离开家到了盐场后,在那计划经济时代,盐场住房条件也不宽裕,圩下小组的住房很紧张,三个单身职工挤在一间不足24平米的宿舍里,很不方便,直到结婚后终于分到了一间24平方米的房子,那是我“独立”后的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但厨房是租的人家的,厨房到宿舍有近20米远,一天三顿饭来回跑,别提有多累了,而且还时刻还担心人家要房子,这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和妻子有最切身的体味。直到我担任领滩手后,调离了原小组,工区才破格给我添置了厨房,伹主屋是个“丁头舍”,异常简陋,虽然“蜗居”在这样的环璄里,伹我们还是十分的满足,因为不再去租用人家的厨房,不再去看人家的脸色。那年月,每到冬准过后,滩上人员经常调动,我累计搬了四次家,感到异常疲惫和无奈。

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异常迅猛,盐场人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盐场居民的生活和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率先靠勤劳、发家致富的盐场人,甚至走出盐场到市区、县城购房,融入了都市生活。我们一介平民,不敢奢望在都市购房,便在场区买了一套两间一厨的平房,经过一番装修,倒也有模有样,妻子似乎是十二分的满足。如今,一家三口住在里面,其乐融融。现在听说场里将棚户区改造规划将设在国家一级渔港—黄沙港镇,妻子又心动了,从她喜悦的表情中,我知道她又有了新思路,新想法。

房屋的变迁,见证了盐场人生活的日渐饱满,以及饱满中所蕴涵的美丽和幸福。我想,屋子不管位于什么地方,只要有家人,有填满屋子,到了哪里都是魂牵绕的家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49888/

房屋的记忆的评论 (共 19 条)

  • 晓梦芳菲
  • 寂寞的阴天
  • 心言
  • 忘忧草
  • 静静的雪在燃烧
  • 惜缘
  • 梧桐雨
  • 孟杨
  • 若水寒
  • 着墨
  • 山风耳语
  • 剑客
  • 纤纤柳絮
  • 疯狂侠客88
  • 风语
  • 听雨轩儿
  • 那转身后的落寞
  • 今生依梦
  • 明月
    明月 审核通过并说 请写下评语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