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觉者养心,悟者养智

2013-01-12 08:50 作者:河马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觉者养心,悟者养智

佛译为觉悟,佛陀就是觉者、悟者。觉离不开悟,悟就是智慧。悟字从心从吾,就是“吾的意识,吾的智慧”。当初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觉悟,从而带领门人,创立佛教的。佛法西来,其来有自。达摩祖师当初便从水路抵达羊城,开创中国禅宗祖庭。本土化的佛教,以六祖惠能的觉悟及其《坛经》的创立为标志。惠能那首著名的《悟道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之所以流传千古,只因其“直了性”至今仍闪耀着中国式智慧的光芒。

佛教养生的目的,无非开启人的心智与悟性,从而人人印可成佛。顿悟也好,渐悟也罢,世出世间,智慧第一。理由很简单:只有智慧,才能成就全人类。

由此观之,通往觉悟的路上,便要清除内心的路障,保持内心的清净。这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上的平常心。然而,当下有人把路修得愈来愈直,有人却把心路修得愈来愈弯曲。问题出在哪里?无非私心直利,无限攀比。美的电器广告语就很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是责任。反过来,只想自己好,不管别人死与活,况且不断把别人算计,甚至采取极端手段,这就不仅仅给自己制造路障,同时也给别人制造路障。如此一来,不仅内心不能清净,简直坏到透顶,哪来的祥和与喜庆。那么觉悟将化为泡影,而罪孽却伴随今生与来世。这样的“聪明”,岂不反智慧之极?这样的“业报”,岂不令平常心蒙羞?德森法师有偈曰——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德森法师也是一片婆心,此偈意在导人回归正路,依法修持,以便早证菩提,早收佛果,免遭生生世世轮回之苦啊。

广州佛协道场住持光盛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便是护持一颗平常心。光盛法师常劝信众唱诵《大悲忏》,只因“悲”给人快乐,“忏”使人清净。既体现菩萨慈悲心肠,也能帮助信众回向快乐人生。当下法师一般忙于佛事,以致影响个人修持,光盛法师便倡导佛门中人,每天照常吃好三顿饭,照常做好两堂功课(早晚课),照常养好一颗平常心。这看起来简单,而要认真做好,着实很不容易,不少僧人与居士都很难完全做到。只因外尘外染,诸多纠缠,使人很难真正放下,从而清净养心,澄明养智。所以光盛法师悲智双运,努力以“321模式”(三顿饭、两堂功课、一颗平常心)为弘法理念,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而得到教中有识之士与不少信众的重视与支持。

佛教养生文化的精华,浓缩起来就是八个字——觉者养心,悟者养智。北京故宫有“养心殿”,虽说是帝王文化,然其人文内涵,却大有佛意。养心,说白了就是养好一颗平常心。一个帝王,一个富翁,他们有了平常心,就会功德无量,泽被(读披)苍生。一个乞丐,一个病人,他们有了平常心,那么内心就没有怨气,社会就没有戾气。哲人说过,苦难没有认识,爱就没有学成。爱与苦难,恰恰是一颗平常心的磨刀石啊。

一颗平常心,直通智慧的源头。至此,我们仍需从佛教的原典出发,以便寻找渡海之舟筏,只因佛教典籍,本就浩如烟海。对普通人来说,不妨先以中华经典藏书——《金刚经》、《心经》、《坛经》为主,再辅以《地藏经》、《药师经》。《金刚经》教人破除物我两执,六祖惠能就是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得以开悟的。《心经》虽短,却是从《般若经》中提炼的精华,尤以“心无挂碍”力破内心执着。《坛经》是中国僧人自己撰写而唯一被冠以“经”的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顿悟成佛”。面对快节奏的现代乃至后现代,无论时间与精力,只有合理取舍,才能轻松悦读,从而清凉遍体,福慧双收。

在“全养生”的路上,佛教养生文化的精华,也与中国传统的心性哲学吻合。事实上,秉承“觉者养心,悟者养智”的八字真义,一颗平常心便印证了世出世间的幸福和快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45374/

觉者养心,悟者养智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