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诺奖惊乍论

2012-12-07 17:06 作者:劳燕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诺奖惊乍论

劳燕

文新论坛·时评

2012。12。7。

莫言在12月6日抵达斯德哥尔摩,准备领取诺贝尔奖。

1964年,当萨特知道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曾写信通知瑞典科学院,如果把奖发给他,他将拒绝领取。萨特拒绝的理由是:“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我很清楚,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瑞典科学院却似乎只是为了成全萨特的拒绝,打定主意还是把奖项给了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素。罗素写过数理逻辑、西方哲学、思想小品,似乎从没有“文学”过。罗素当时正在为二战后的世界和平四处奔波,他以为自己应该拿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风马牛相及了,是不是颁错了?连罗素本人也吃了一惊,文学奖颁给罗素实在令人费解。他说:“使我感到意外的是,我所获的是文学奖”。当然,既然给了文学奖,罗素还是开开心心地去领了奖。

萨特固然是文学领域大家,但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不以为然。罗素是思想大家,被认定为文学大家,意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他们,诺贝尔奖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插曲,身外之物,好比事业之余观看一场以自己作主角的演出。

对于萨特,他就是不以为然,萨特还是萨特,不去欣赏这种“演出”。

对于罗素,他是开开心心摇着头领了这个自说自话的诺贝尔文学奖。罗素还是罗素,领了奖,照样写不是文学的哲学思想论著。

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段插曲,奖似乎说明了、标示了什么,其实其本身既不伟大也不神秘,不过奖金高些,比较值钱罢了。

因斯坦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鉴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奠定的地位,他的得奖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世人当时心态平静,大多只是惊讶他为何迟至1921年才得奖。而对于爱因斯坦本人来说,他不在乎诺奖给人们带来对世界的猜想和对他的加冕,他十分重视该奖丰厚的奖金,奖金对他才真有用。数年前,他为了说服前妻离婚,曾许诺:“一旦离婚,只要诺贝尔奖发给我,我就将全部转给你”。当时的诺贝尔奖相当于其妻40年的年收入。诺奖终于颁给了爱因斯坦,一场旷日持久的离婚协议获得突破。爱因斯坦遵照协议许诺,将诺奖的核心价格全数转给乃妻,于是,爱因斯坦终于得以挣脱了一个爱的枷锁,并迅速奔向另一个。

这样说,似乎有点对诺奖贬意和偏见,诺奖确实是有其高远的地位信誉的,我没有诽谤诺奖之意。远的不说,就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塔·米勒(HertaMüller)来说,能获诺奖,都是有原因的,世人应该留意的是这些基本原因。56岁的女作家赫塔·米勒获奖,属于爆冷门,着实让很多人都吃了一惊:“之前完全没想到是她获奖。”米勒究竟有何独特之处,让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对她青睐有加?她的作品大多描绘罗马尼亚下层人民的凄惨生活处女作1982年在罗马尼亚用德语出版,并成为禁书,一时引起广泛争议。代表作品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着》、《光年之外》、《行走界线》、《河水奔流》、《洼地》、《那时狐狸就是猎人》等。中文译本有《风中绿李》(台湾,时报出版,1999)。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有其作品出版。

若不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德国作家赫塔·米勒(HertaMüller)恐怕要很久以后才会为中国人所知。在大陆没有任何译本,在台湾仅有一部作品出版,这位在罗马尼亚出生的德裔女作家在中国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几乎为零——甚至记者采访德国文学专家,他们对她的了解也并不多。但在世界文坛,赫塔·米勒却因为作品描绘了罗马尼亚特殊时期的政治现象和流亡的飘泊无依,而被称作“当代最值得信赖的作家”。我们大陆能见到的赫塔作品,只有《世界文学》1992年01期有赫塔·米勒的小传,文中将作者名翻译为“赫尔塔·米勒”,文章作者署名为“劳人”。《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5期的“德国文学瞭望”栏目,发表了署名寒秋的一篇编译文章,文中同样将作者名译为赫尔塔·米勒。文章编译自约瑟夫·齐尔登《赫尔塔·米勒》和拉尔夫·科能《恐惧与游戏,赫尔塔·米勒前期作品中自我虚构的动力》,对赫塔·米勒的写作做了全面而概括的评介,最后的总结是,她“对罗马尼亚特殊时期的政治高压和物质匮乏进行了扭曲式地再现,用隐约曲折的方式塑造了一幅幅令人窒息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被迫害者恐惧和绝望的心理,因此她被称作‘当代最值得信赖的作家’”。

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赫塔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赫塔的作品是一种自白文学,主要还是以回忆往事,反思历史,描绘那些失去家园的被压迫者的命运为主。她的写作特点隐喻、转喻、象征、暗示这些含蓄的表达方法使赫塔的作品与众不同,而这一切都起源于她作品的政治敏感性。她的作品中充满着暴力、逃亡、压迫这些敏感的字眼。看来,赫塔获奖的原因,是跨文化的背景让赫塔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可见,诺奖决非虚设,但诺奖其实又不是太伟大,其实任何东西都有界围和限度,过犹不足,在中国,这类东西尤其会被夸张。

回过头来说,如果把诺贝尔奖从萨特、罗素、爱因斯坦、赫塔的人生历程中去除,我想,萨特和罗素不过是“桃花依旧笑风”,赫塔仍然为大多数人所陌生,爱因斯坦虽然钱不够,但也终是会成功离婚的。

莫言获奖,这诺奖当然不是颁给中国国家,诺奖评委也说了原因,法新社评价称,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想,这些才是我们要留意的所在。

莫言获诺奖,他自己连连说:“意外意外,谢谢谢谢。”忙于“不好意思”之类的客套应对,面对疯狂的莫言炒作莫言热,他似乎有点苦笑:“希望大家把精力放到原来的创作中去。”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为的诺奖说得实惠庸俗点,就是对得主的经济补助而已。诺奖没有什么,他只是一个窗口,它的意义不过在于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生人性以及高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透视到丰富多彩的世态炎凉罢了。

说句玩笑话,莫言额头长得比较高大,大概是额角撞上了天花板,捡了西方集团的一只“皮夹子”。因此嘛,世人,尤其是中国人,对诺奖的一惊一乍其实大可不必。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28767/

诺奖惊乍论的评论 (共 4 条)

  • 绝情谷-养心斋
  • 着墨
  • 紫蔷薇
  • 夏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