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又闻稻花香

2012-11-24 13:34 作者:尔仁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又闻稻花香

又是金秋喷香时。有消息称,超级稻大面积试验亩产达到八百二十多公斤,我国粮食总产已达一万一千多亿斤。真是喜讯频频,让人心开神乐,那份愿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的心又踏实了许多。为了所有人能吃饱肚子,我们这几代人的磨炼太多太多。

我是农村长大的,从小染着泥土的气息,吮吸着稻花的芬芳。记得小时候我们村的田亩产不过两百斤,少的甚至只有几十斤。财主家的田稍好点,也不过三百来斤。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的积极性高了,五十年代上半期年年水稻大丰收,亩产一般也只三百斤左右,好的四百多斤。每到秋收要做到颗粒归仓,不弃掉一粒谷子。拾禾穗是孩子们的工作,一大群孩子跟在斛桶后面走,斛桶拖过的地方,一支支禾穗,一粒粒谷子都检起来。斛桶前不能去。孩子们检过后,剩下的再让鸡鸭去彻底清场。在那缺粮少吃的年代,孩子一天拾的禾穗可以够一家一天的粥食。

“珍惜每一粒粮食”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古训。家庭里有掉在地上的饭要一粒粒检起来吃掉的戒条,课堂里有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数饭桌上所掉饭粒的课文故事,耀眼处都写有“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的标语。粮食对于我们太重要了。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五十年代初是搞选种,每家每户把产量最高的那丘田的谷子留作谷种,或者一乡一村选出最好的种谷,各家各户去粜换。接着是搞密植,通过增加植株来增加产量。后来是单季改双季,套种加复种,增加播种面积。还有全民搞肥料,种绿肥、刨草皮、烧草木灰、挖灶堂土,直到挖地皮土,掘地三尺找肥料。除了管好三个屁股,凡是人和动物到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都成了肥料。为了表达战天斗地的决心,寒月光着脚在冰水田里挖星子氹沤堆肥,深更半冒着霜风水挑草料下田沤堆,虽然冰水像刀割一样冷凌彻骨,但盼着来年好收成,脚冷心头热。毛泽东老人家把群众的这些奋斗概括为八个字: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叫做农业八字宪法,意在从这八个方面努力下功夫。又提出了农业发展纲要,制定了四、五、八的奋斗目标,即到三五期末黄河以北粮食亩产要达到四百斤,淮河以北达到五百斤,淮河以南达到八百斤。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学大寨,造梯田等,都是为了多产粮食。可以说,毛泽东等老一辈领袖也操碎了心。所有这些努力虽然有一定成效,但粮食短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缺口压力越来越大。

转机发生在七十年代末,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且全面推广,轰轰烈烈的杂交稻种植席卷全国。海南岛作为杂交制种南繁基地,每到,人潮涌涌,车流滚滚,各省的制种队伍和大批大批的物资齐聚海南岛,然后是满车满车的杂交良种与欢笑送到各省区,那场面不亚于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八十年代初,我们家乡农村水稻亩产两季一起可上千斤,多年的跨纲要终于跨过了,农民们乐哈哈,直呼“袁隆平万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植保、农资的进步,现在我们家乡水稻单季亩产都可上千斤;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比过去翻番。一九九八年我们国家粮食总产突破了一万亿斤,粮食短缺的局面改观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想想过来的路,正应了那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天大地大,吃饭的事最大;千努力万努力,提振科技最得力。袁隆平从身居陋室的教员到扭转乾坤的科技泰斗,成功之路说明一条真理:社会的进步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人性的解放和焕发啊。

袁隆平超级稻取得新成果的喜讯如同一股温暖和煦的春风,让我又闻到了稻花的芬芳和浓郁的谷香。袁老院士八十多岁了还念念不忘要在有生之年将水稻亩产突破一千公斤,杂交稻推广面积在全世界达到两亿亩。他的心愿就是让全世界有更多的人能吃饱肚子。老骥伏枥,赤子之心,实在可敬。让所有的人吃饱肚子是袁老的心结,也是我们民族几代人的夙愿啊!

(写于2011年10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21211/

又闻稻花香的评论 (共 2 条)

  • 风语
  • 梦天之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