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51年守望

2012-11-17 10:18 作者:梦江南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有聚公系福祯公与冯氏之子,字东甫,生于清光绪年间(1878戊寅年),少时家贫,有否同胞兄弟姐妹,查黄氏宗史并无记载。

1888年,有聚公约十岁,便由住址平马村往沙场坡给有田地的有钱人打杂

工,靠些少收入维持生计,赡养父母,艰难度日。渐渐的到了成家立室年龄,虽然也有三五媒妁之人努力撮合,但因从事打杂,收入微薄,兼之家底清贫,成家仿如那空中楼阁,更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实为一纸空谈!

岁月在蹉跎中过去。随着年龄的增加,岁月的流逝,有聚公渐渐地失去了成家的信心,人也变得放荡不羁。他开始衣冠不整,开始嗜酒,还好烟,整日里端着一根足有一尺来长的烟筒斗,烟斗上挂一个乌黝黝的烟布袋子,仿佛电视上的历史人物纪晓岚,吧嗒吧嗒地抽着,很亨受的样子,加上他一身邋蹋的衣着,随便的不检点的生活习惯,人们谑称他为“邋蹋”。

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他51岁的光景,1928年才彻底改观。经人介绍撮合,已有3个女儿的女子宁氏进入了他的生活,不久他们生下了2子1女,二子分别取名忠仁和忠义,女取名忠全,实寓仁义两全之意也。从此,有聚公生活充满了情趣滋味,再不是从前那个落拓不羁,得过且过的人,而是个热家庭,照顾家庭,热爱生活,照顾妻儿的好汉子。

经悉心照料培养,眼见得子女们一天天长大成人,有聚公心下甚慰。但一下子多了几口人,多几双筷,生活支出每每促襟见肘。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忠仁公16岁起便随大人下田干活,赶牛犁田,每日天蒙蒙亮时,别人刚从被窝里起床,他却已经忙碌半朝,扛着工具收工归来。生活虽然清苦,但每年清明时节,有聚公还是带上子女到祖坟前扫拜,以纪念先人,祈求福祉。据说拜扫下街村后冷水麓福祯公墓,就需花一二天时间父子3人带上饮食,并肩努力,整山大片,人们远远都可见到坟山的规款。据忠仁公转述有聚公的说话,福祯公去世时,是有聚公请了两替夫(两批人)将福祯公的大棺从平马抬到和平来的。从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说,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有聚公赶上几头牛,边放边观赏四周飒爽秋景。不意间来到沙场坡村对面的山根塘岭上,登高远眺,但见远山连绵起伏,白云悠游,雀翩飞,远处平马村后的磨旋顶,更是树木青翠葱茏,薄雾缭绕,云蒸霞蔚,阶梯式山势层层螺旋而上,蔚为壮观。再观眼前,绿草如茵,坡势平缓,面朝东方,正对磨螺顶,——大好的一个人生归宿处,有聚公不由手捻须髯,颌首称善。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日子在平淡中匆匆而过。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风如晦的日子,宁氏田间劳作归来,偶染风寒而致一卧不起,延医看视,误以虚劳过甚而投以补药,病况不但毫无起色,甚至沉疴日见俞重,不久宁氏去世(1953年?),享年59岁。悲哉!痛哉!有聚公老泪纵横,悲不自禁。

宁氏去后,有聚公因年事老迈,日见憔悴,渐渐的老病緾身,医药花用日渐增多,甚至以粮谷换医换药。据忠仁公口述,当时用于药费的粮谷就用了好几担,可见当时生活之困窘。后于1954年去世?享年77岁。根据他本人遗愿,葬沙场坡村对面山根塘岭上,坟址由他本人生前所选。妻宁氏墓几经辗转迁移,于2006年清明节移葬有聚公墓旁。

愿先祖们安息!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7315/

51年守望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