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庆来的“朱面条”

2012-11-16 16:42 作者:海歌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重庆来的“朱面条”

汪海

要说朱龙锐,可能兴义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但是你只要提起“朱面条”,特别是在兴义做餐饮业卖早点的,可能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他的。

朱龙锐就是“朱面条”。

“朱面条”就是朱龙锐。

朱龙锐为什么叫“朱面条”?就是因为他在兴义做面条加工这个行当。他做面条加工的时间久了,人们便忘记了他的真实姓名,自然地就喊他叫做“朱面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不,你只要到桔山丰源市场他的面条加工点去看一看,用不了多久,便会有人急吼吼地喊:““朱面条”,给我来两斤面条。”

“朱面条”在兴义做面条加工做出了落头,2012年这一年,他害羞地说:“纯挣了三十万。”

“朱面条”做面条加工一年能挣三十万,说起来,让人惊诧诧的,其实他很不容易。

“朱面条”是重庆云阳县乡下的一个农民,六七岁时死了,一个姐嫁到湖北去了,二哥分家另过,三哥外出打工扛活,家里就只有他和他6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11岁那年,“朱面条”读四年级,因家里交不起每个学期十四、五块钱的书学费,只得辍学回家和年迈的母亲一起下地干活。因家里分得的土地贫瘠,风调顺的年辰,一年种来只够一年吃,要是遇到干旱和水灾什么的,娘儿俩就得饿肚子。“朱面条”12岁那年的天,云阳县的农村好冷,天空中飘着鹅毛大,当时还不到一米五高的“朱面条”挑着一百多斤的牛粪往一公里外的地里送,因个头矮,他挑起一百多斤的担子差不多和他一样高。

“朱面条”在冰天雪地里走啊走啊,夹带着白雪的风刮痛了他的脸庞,小手被冻红了,脚被冻僵了。走着,走着,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朱面条”摔在了泥雪地里,那百多斤重的牛粪泼洒下来,覆盖了他的全身。他想站起来,但是站不起来,他大声呼喊,没有一个回声,冰天雪地里,“朱面条”哭了,这个才十二岁的孩子,他哭了,采访中,他说,那个时候,他是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无助”!

“朱面条”辍学在家干了近两年的农活,快十四岁那年,在同乡人的引导下,他从重庆坐船2000多公里远涉湖北的蒲吉市,走了三天三的路程,因为身无分文,还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三天三夜,他就只吃了一碗面条。那时候他就觉得那碗面条特别特别的香,是世间上最好最好的美味。那时候他就想,等哪时他有钱了,他一定敦敦实实的买三大碗面条吃它个饱。也就从那时起,这个才十四岁的农村孩子,就暗下决心要做面条。

“朱面条”远涉千山万水从重庆来到湖北蒲吉的一家馆子干活,说好的一年能拿500元,一年满了他去找老板要钱,老板掰着指头给他说,他一年吃了这里多少,用了多少,最终给了他两百元。更可气的是老板娘欺负他年小不懂事,除了一年要他干好饭店的活以外,还要帮老板娘洗衣服,就连内衣内裤也要“朱面条”去洗。

“朱面条”一气之下不干了,他说他要去学做面条。

“朱面条”怀揣一年辛苦得来的200元钱后又只身来到湖北的仙桃。在仙桃,他进了一家面条加工作坊。

在仙桃,“朱面条”一干就是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起早贪黑,脏活累活抢着做。由于他聪明勤快,这里的师傅就教他做面条,从买原材料到磨面、合面、轧片、压丝,每一道工序他都认真的学,认真的做,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做得了一手好面条。只可惜好景不长,这家面条加工坊没有多久便倒闭了。

这时的“朱面条”已有了十七八岁的光景,那家做面条的加工坊倒闭了,他又来到湖北的钱江,又在钱江找到了一家做面条的加工坊。这家加工坊生意十分红火,来来去去的客商络绎不绝,只是不到半年的时间,“朱面条”便发现这家面条加工坊在做面条时掺合大量的明矾、色素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朱面条”不干了,他跟老板大吵一架后离开了这家面条加工坊。

离开了钱江,“朱面条”又感到十分迷茫,到哪里去?“朱面条”只顾往前走着。这期间,他回过重庆,到过安顺,一年多的辗转,“朱面条”只身来到了兴义。

在兴义怎么干?“朱面条”举目无亲,怀揣着这八年打工挣来的那少得可怜的一千元钱,还带着60多岁的老母亲,“朱面条”茫然了,他和他的母亲行走在兴义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切都感到那么陌生,一切都不能融入这个美丽的兴义城……

“不行,一定要扎下根来!”“朱面条”暗下决心。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朱面条”毅然向同乡借了一万块钱在向阳路的菜市场开起了一家手工面条制作房。因人生地不熟,做出的面条没有销路,他就推着那人力三轮车一家餐馆一家餐馆的跑。在兴义八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兴义的大街小巷,走进过数不清的早餐馆,得到过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也看到过很多不屑的白眼。八年的时间,他的面条加工坊从向阳路菜市场搬到幸福路菜市场,又从幸福路菜市场搬到花月小区,再搬到兴达市场。

你别说,“朱面条”做起面条来还真不赖,他吃得苦,他每天晚上九点钟就睡觉,有时候八点钟就睡,到凌晨一两点,别人酣睡的时候他起床,合面、压片、扎丝,天还不亮就出门到各家早餐馆送面条去了。他的人力三轮车推烂了,就骑摩托车送,从早上六点开始送,一直要送到中午一、两点,只要有顾客需要,下午五六点了他还在送。“朱面条”说“顾客就是衣食父母”,一天24小时,只要有人打电话来说,“朱面条,送面条”,近的用不了十分钟,远的也只需要半个小时,他的面条就送到了。

由于他的面粉质量好,加工制作时不掺合任何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原料,他加工的面条在兴义市场供不应求,2011年底,他又在丰源市场新开了一个加工点,2012年他每天销售面条一千斤以上,一年销售近40万斤,这一年,他挣了三十多万元。

三十多万,对于一个城里的大老板来说,算不了九牛一毛,但对于“朱面条”这个农村娃来说,那可是个天文数字了。如果在农村那里种地,他一年挣的在农村一辈子也挣不到!

“朱面条”,来两斤面条。

听到这急吼吼的喊声,我们仿佛又看到的“朱面条”推着人力三轮车或骑着摩托车行走在兴义大街小巷的身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7001/

重庆来的“朱面条”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