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沁城云烟

2012-11-12 01:41 作者:孟杨  | 8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阅读哈密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个倾满历史云烟的地方不得不引起你的关注,这个地方就是沁城——-塔勒纳沁城。

根据考古挖掘发现,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在叫做折腰沟和白山的石壁上,留下了500多副岩画。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多种民族在这块绿洲上生活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在我国的历史上代不绝书。在两汉时期,哈密称伊吾卢,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369年的历史动荡,虽朝代更迭频繁,武装割据盛行,但对西域的管辖还是延续不断、一脉相承的,这个时代,沁城还淹没在大漠深处的东天山下,并没有出现在历史的页面上。

有隋一代,中原王朝在沁城设柔远镇,大唐贞观四年,在沁城设柔远县,与纳职、伊吾(今哈密市)共归伊州管辖。隋唐以后,虽名称上多有变更,但人类的活动仍然频仍,而且从甘肃的河西地区迁来不少逃难的人们,在这里稼穑不断,让这里开始变得富饶起来。在清朝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屯垦治所,而且在大清朝与噶尔丹极其子孙长达20多年的征战中,这里为前线贡献了不少粮草,后大清名臣刘统勋、林则徐等足迹都踏上过沁城的土地。

很费劲地从哈密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梳理出沁城的历史脉络来,准备行囊欲做一趟沁城之旅,不曾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阻隔了我的行程,只有以窝公的身份窝在住所,等待天空放晴,积雪融化。这一等就是三天。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没有一丝云彩,艳阳高照,于是驱车前往100公里以远的沁城去阅览大漠深处的古人类岩画,回望柔远城的久远的历史云烟。

沿国道东行50多公里,下了国道,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由于受天山雪景的诱惑,欲一睹面前白雪覆盖的雪山的奇美,竟将车直直地沿一条乡村公路朝雪山开去。途径一处黑石头遮蔽的戈壁滩,偶有数目不多的骆驼草凌然其上,可就是在如此荒芜的土地上,竟也遇上了一群群牛羊和牧人,牧人将牧羊犬栓在坐骑上,站在公路上守望他的牧群。再行几公里,又遇一峰骆驼,孤零零地站立在戈壁滩涂上,一动不动,似在眺望远方,又似独想心思。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孤独的骆驼在想什么再望什么呢?于是拿出相机,走上前去为这峰孤驼留下了孤独的身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车行30多公里,来到一个叫芨芨台子的维吾尔族村落,发现村落就在天山脚下,这里已经被大雪包围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偶然行走的村民、静默于雪山之下的屋舍、草场上放牧的牛羊,让村落里透出祥和与安静来。可屋舍中抽出的袅袅的炊烟,却给我无限的温暖。将车停在一旁,欲用相机带走行人、屋舍、牛羊、草场、雪山和那袅袅炊烟,徜徉许久,忙乎半天,却始终带不走那份祥和与安静来。

带着遗憾,继续前行,不曾想道路全被冰雪覆盖,这就有些犯难了,怎么办?前行还是后撤?站在雪地里,抽了一根烟,终于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这时已近中午,阳光照得格外温暖,直照得雪山上有朵朵白云滑落,把一个蓝天映得更蓝。赏着戈壁深处难得一见的初冬美景,穿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心想前方的沁城莫不是也被大雪覆盖?

滑滑擦擦中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冰雪路,终于到达沁城。才知沁城果然有雪,曾经升腾在这方土地上的历史云烟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风而去,通往折腰沟、白山的路也被积雪封堵,古人类留下的遗存也被雪雾弥漫在天山深处。天空晴朗,城市幽静,街道里也少有行人通过,只有不多的几只猫咪、几只小狗在雪地里奔跑逐突。

沁城没有了想象中的喧嚣与繁华,争吵与繁忙,有的只是平静的日子,平静的生活,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家园吗?

自己是过客,终不属于这方土地上的田园,是旅者,远方永远有赏不完的美景,因此短暂的停留是为了滋润心田,而告别与远行却是一个旅者永不改变的程式。

归途再不敢沿原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一条远离天山的路,果然一路通畅无阻,很快到了那个三岔路口。

回望沁城,才发现她处在东天山的一处山凹里,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天山上顺坡而下的溶雪,永久地滋润着这方土地,让她变得郁郁丛生,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了支撑,从而演绎了这方土地上的历史云烟。

神秘的天山,神秘的沁城,还有那弥漫在雪山中的古人类岩画,何时才可以让我通读,何时我才可以读懂呢?

(2012年11月11日新疆哈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4799/

沁城云烟的评论 (共 8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