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粮仓的故事

2012-11-04 15:41 作者:沙地苇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那些年我还在村校当老师,忽然有一天学校门口的堆满了石头,连走路都发生了困难。

这无数的石头都是从很远很远的山里用船运回来的。

过了几天,来了一大群人拿着大小榔头和钢钎“叮当”“叮当”在石头上敲了起来。这钢钎先在石头上凿个洞,然后放上“石蟹”,“石蟹”实际上也是个钢锤那样的东西,然后有一石工高举起装有竹柄的大榔头,对准“石蟹”“嗨哟”一声,这坚硬的石头竟裂开了,我们觉得非常奇怪复杂的事,在石工看来是如此的简单。高明的石工告诉我,剖石头也要掌握规律,石头也有纹路,顺着纹路就能剖开,我们不懂这道理的人,花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不能把石头剖开,我问他们剖石头干什么?石工们回答:“造粮仓。”

那些年,我们每个人,上到中央主席,下到黎明百姓的神经都绷得紧紧地,这就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造粮仓,就是预防战争。

文化大革命”离我们已整整四十周年,1972年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传达了毛泽东指示。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多么深奥的道理,就这么一下子概括出来了。后来才知道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召见谋士商量国事,有个叫朱升的读书人,朱元璋问他国事,他说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取得了胜利。后来毛主席觉得阶级斗争还依然存在,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还依然存在,所以非“广积粮,深挖洞”不可。“不称霸”也是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是迫不得已,我们根本不想战争,不想称霸世界,换句话说,就是不想让人欺侮。

杭州,萧山先动了起来,现在杭州有防空洞,就是在那时候挖的,现在成了人们乘风纳凉的好地方,萧山有“战备桥”,几年前为了改不改名,吵闹了一阵子,我想改什么呢?老百姓心目中认可的事非要折腾干什么呢?真是乡下人的土话:“吃的介空,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叮叮当当”的声音不绝于耳地响了好几天,有人会说:“不是可以用砖头或者用水泥钢精浇灌吗?此时非彼时,那个时候老百姓都还住在草舍里。而且饭都吃不饱,砖头是国家统一供应的物资,要分配的,不是想要就能要的,再说石头比砖头便宜。大队小队有的是船,每天有人起早摸黑去深山里撑石头,工分比平时在地里干活的人多一倍,所以大家争着去撑船。

这石块经过加工运到造粮仓的空地上,然后石块拌上水泥,石粉砌成了一堵堵、非常牢固的石墙,比一般的民房结实几倍。我很奇怪,房子造的干吗这样牢固,有人说:“备战备荒为人民,打起仗来,炮弹炸不掉。”我想,真有道理。

这粮仓造好以后,如同城堡一样,四面没有窗,有一天,人们搬来了很多砻糠、竹簟、油毛毡,原来这粮仓准备贮存的稻谷最怕返潮,而砻糠油毛毡都能防潮的,墙的两面都涂了厚厚的沥青,据说这沥青也能防潮,又能防水,这样的粮仓既牢固又防潮,贮存粮食可以高枕无忧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挑来一担担稻谷,这稻谷是晒了一个又一个的太阳,稻谷咬在嘴里嘎嘣响,风车里扬了一遍又一遍,绝对没有一点杂质,否则就是对毛主席不忠心,随时会给你戴上一顶反革命的帽子。

粮仓外面,大队买了一台新的磅秤,这一担担稻谷必须要在磅秤上停一停,然后记账的人在账簿上认真的写上“某某小队几斤几两”。

这粮仓造好以后,来了一批又一批参观的人,他们说回去以后也要造这样的粮仓。

有一天,粮仓刚打开,我刚好路过,只见里面一片金黄,稻谷堆得真高啊,我有点头晕目眩。这都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很多人的肚皮吃不饱,都是硬省下来的,有一段时间,我曾跟着围垦大军在钱塘江边围海造田。挑泥挑到三、四点钟,太阳毒辣辣的还高悬在西边,可肚子已经饿得叽里咕噜,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块大饼,一个番薯充饥,对我们来说都是中送炭啊!

又有一段日子,有人拿了喷雾器在粮仓的屋子里四面喷洒,我问干什么?打药水的人说:“打虫。”

这攸关大队几千人的粮食该有一个非常忠诚老实的人来担任管理员才行,共产党员,苦大仇深的老干部,对新社会无比热,这光荣的职责就落在一个王姓支委的头上。他具有三十年小队长历史,尽管斗大的字不认一个,但他的忠诚是全村皆知的,他是具有三十年小队长历史的干部,这小队长也关系着几百人的吃喝拉睡。后来他是大支委兼管我们的学校工作,因为学校、大队、仓库又都联系在一起,他自然是管理粮仓最合适的人选。至于老师的工资,学校的维修费,甚至“六一“节给孩子分发的糖果钱,都是支部书记说了算,这个支委的白天黑都在管着一串钥匙。天热了,他就坐在粮仓门口,敞着怀,土做衣裤子上挂着一大串钥匙,这不仅是粮仓的钥匙,大队所有的房子里的钥匙都在他身上了。我想那时到底是太平世界,尽管口口声声要警惕四类分子搞破坏,可那些四类分子、牛鬼蛇神,总归没有胆量用自己脆弱生命去碰坚硬如铁的“石头”。

王姓老人确实也是个老实人,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月黑风高的深夜他如果背着大口袋的稻谷往家里跑,总是有机会的。这老头的大儿子开始被汽车撞死了,他小儿子生活也不见得比别人好,如果他有贼心,儿子、孙子生活一定比别人过得好,所以我确信他是一位好人,一位能让全村几千口人信得过的人。

这粮仓平日里只进不出,但也有极少的时候,要做点贡献。几千口人的大队,总有个别人家会遇到天灾人祸,沙地都是草舍人家,一遇到干燥天,一粒火星整间草舍,左邻右舍的数十间草舍,都会在同一时间熊熊燃烧起来,好端端的一户人家就什么也没有了,那就只能动用粮仓里的稻谷,救济失火的人家……

后来村里的粮仓上盖了楼房,作为大队的办公楼,再后来分田到户了,粮仓显得空荡荡的,至于满屋的稻谷是怎样分光的我不得而知,因为我后来去镇上小学教书了。再后来我去看粮仓它已不复存在,它已被拆得精光,成为了小商品一条街,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它身边走过,人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威风凛凛、功勋显赫的粮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11035/

粮仓的故事的评论 (共 2 条)

  • 梦天之蓝
  • 风语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