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偷得半日闲

2012-10-22 18:39 作者:杏花天影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昨一淅淅沥沥,让江南秋天变得温暖而湿润,并没有多少萧瑟之意。突然想在雨后登山,想觅一处净土,把这周末半天的时光送给山上的空气,送给渺渺的烟云,送给悠悠的江水,哪怕送给一片落叶,一阵清风……

两个随性的人一拍即合,就径直奔向采石矶公园,一是可以登山,都说秋山易登,极目抒怀;二是感受一下诗人李白的浪漫情怀,沾点书香灵气也可。

采石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核心景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三国东吴时,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固其形状如蜗牛,又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其中,采石矶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地势险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曾发生“宋金采石之战”。这样的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饮酒赋诗,相传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忘返!如此历史悠久,名胜众多的小山,不愧有“千古一秀”之美誉。

一进公园大门,青翠的山峰依然矗立,由西向东,绵延而下,就像一个躺着的青黛色的螺丝,故名为“翠螺山”。我们向西沿着山脚湿润的山路前行,清风柔柔,右边山峰烟云飘渺,亭台楼阁隐约其间;左边一条细长的河流抱着山脚而走,碧波的水面上还有三三两两的竹筏悠闲地飘荡,水边一排排高大的水杉树,挺拔俊朗,树枝头小的欢唱,让人步履轻飘,心也轻盈起舞,仿佛你就是那片云,那只鸟,那阵风……

路过林散之艺术馆,馆坐落在青翠山脚之下,绿树掩映,环境十分僻静。林散之艺术馆是“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沿着河边曲幽的小路一直向前走十几分钟,来到一带长长的白墙黑瓦的太白楼前,这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此楼也叫“谪仙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缘楼内木梯而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祠顺应地势,就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游客大都参观完太白楼后,由此登山。拾阶而上,雨后空山,有一种清新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这种清新不同于早晨的公园,不同于河面上的烟雾扑面,是很深很深的呼吸,仿佛这一呼一吸,便把所有的悲欢离合排出九霄云外。

山上的游人并不多,三三两两,不过兴致不减。湿滑的台阶上被雨打落了很多落叶,园林的工人还来不及清扫。这种沉静与淡定的美,让人想起印度诗人戈尔的诗句:“生如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若秋叶”是一种对生活满足,一种对生命感激、和一种由感激和满足衍生出的豁达啊。真的很庆幸我们生活中诞生了一个个很伟大的诗人,是他们让我们觉得生活是一种轻松、丰盈而美趣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满足。“生如夏花,死若秋叶”是一种伟大的谦恭。

从半山腰再向下沿着陡峭的山路直到滨临长江边的三元洞,这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洞内面积很大,洞内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从狭窄笔直的夹缝路上爬出,额头已有汗珠渗出,且气喘吁吁。顺着指示的箭头继续向山顶登爬,来到蛾眉亭,在这里能一览江南的无限风光,“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以亭名”,从明初当涂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记》中,不仅可以看到古人在绝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表述了夹江相对的东西梁山,恰如一对弯弯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就是民间传说的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当年诗仙李白曾于此流连忘返,写下了很多不朽诗篇,现在江边还有他驻足远眺时留下的大脚印呢!

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气势壮观。

在燃犀亭也眺逗留了片刻,小亭简朴典雅,亦可临江远眺。继续攀阶而上,半山腰处就是李白的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拥,芳草菲菲,诗人的英魂常绿常青!

最终我们登上山顶,三台阁落在山之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压人。翘角的风铃,随风清脆鸣起,唱着千古不绝的传说。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朝时毁。据康熙时太平州州守杨霖在《采石三台阁记》中所载: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为大中丞时,捐俸买下了松莳山。光禄公(曹履吉)也自愿捐三千金建阁于山巅。阁建好后,以“三台”为名,以祀“文昌”之意。当时阁的东西各有三楹,以居黄冠。由此可见,“三台”是星官的名字,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阁不只为了观星象,而是兼有观天时、世时、水时之用。曹履吉身为当涂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乡,“念采石要地,患巨测”,乃“自建高阁翠螺之巅,假风水署‘三台’,实阅江防飞渡也”,希望借助文昌帝君来保护一方的平安,此为一说。也有人认为,曹履吉在京都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积蓄建三台阁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励乡邻贤士认真读书,将来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传说曹履吉的后代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叫曹忠文的被钦点中了状元,并且也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阁有六层,站在阁的最高处,一切尽收眼底,往西眺大江东去不复回,往南望天门中断楚江开,今天雨后烟雾飘渺,天门山可看不到了,往东一览新城的风光。一条银白色的江练,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两山的眼波,浓郁的翠松绿林,仿佛两山的眉,秀丽而又妩媚。身在此处,会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会有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会有天地独高唯有我小的渺小!

从另一条路欢快而下,有一万竹坞,丛丛环抱,竹枝轻摇,真的引人兴趣。走进万竹坞,站在青翠高大的竹林间,竹的气清节高,小径的曲幽深远,小桥流水的灵动曼妙,都是一种无形的蛊惑力,让人不自觉得走向竹坞的深处,去探寻竹影疏斜,满地青翠的密境。(也许心情美妙,引起些许的诗兴,且让我附庸风雅一回。)

信步竹坞赏风雅

丛丛相抱英姿飒

西桥流水如歌韵

青枝摇曳栖暮鸦

幽径带人去探花

密林深处有人家

小扣柴扉且入内

悠然抱琴品香茶

秋来潇湘雨轻洒

觅得静幽思年华

尘埃暂弃洗凡心

人间君子天造化

悠悠然,想起一首歌:紫竹花儿飞,竹随风轻吹,听漫天叶落心扉,心中往事无法追;紫竹美,月影醉,与君再来一回,生死相依情相随,此生无憾无悔……有竹相伴,有琴为伍,真是此生此情足矣!

借诗人的感召与灵气,借自然的纯净与静美,偷得半日清闲,与时光缠缠绵绵,与风轻歌曼舞,与绿叶书写心情,与江水共付情愁东流!

山青青眉黛垂

烟渺渺雾青翠

舟遥遥以放逐

江滔滔不复回

情悠悠思绪飞

归去兮,烟外晓云轻,浮生长恨少,莫负光阴,得失轻一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04715/

偷得半日闲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