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逮鱼去!”

2012-10-08 08:46 作者:老酒坛子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

老人们常说,三岁四岁,蒙蒙忽忽记事,五岁六岁,已经懂事。我可能是太笨吧,五六岁前的事一点也记不得了。直到七岁入学,好象才开始记事。

那是一年天,刚下完大,我和几个小孩,正在庄前的山堑沟里逮鱼,本家的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跑来找我,说叫我跟他去上学。我很高兴,就跟他去了街上的小学校,报了名。记得当时给我报名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留着齐耳短发,漂亮而又慈祥的女老师,她见我手里还提着一罐小鱼,就笑着对我说:“是送给老师的吗?”我吓得躲到大哥的身后,不敢吱声。她一边咯咯地笑着,一边和别的老师说着什么,我都忘了,只记得她笑着对我说,暑假后开学,我就是一名正式的小学生了。后来她就成了我的第一位班主任,第一位启蒙老师——徐惠芬老师,也是我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我的人生记忆就从这里开始了。所以,当我长大以后,曾经无不调侃似地说,我的人生是从逮鱼开始的。

以上的文字中都说到“逮鱼”这两个字,也许有的朋友会问,逮鱼是怎么回事?好的,咱们先来看这个逮字,逮念dai,读第三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逮,捉。例句是,猫逮老鼠。大家想想,猫逮老鼠要使用工具吗,不要,它也不会,它只有用爪子抓。这就是说,咱们这个地方(苏北,鲁南)说逮鱼,一般是不使用工具的,也就是说,逮鱼,一般是直接用手抓的,最多使用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如盆,罐,笊篱等,非渔鱼的工具。捕鱼,打鱼一般就会使用船,鱼网等工具的。至于别的地方是怎么说,我没有调查研究,不可瞎说的。下面只好给你们讲讲我亲身经历的,几个逮鱼的小故事,也许你们就会明白了。你们也一定会高兴地说,太有才了!

(二)

上面说道,有的鱼儿居然能游到山顶,这还不是稀奇的,还有更奇怪的事。至今仍是个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以上的文字中,你也许能知道,我的老家是在山区。那里的山并不高,但很多,一个接一个的,连绵起伏。山体是红岩石结构,脆而不规则,只能做民房的地基或修路用。山下的农民开采石头时,就在山顶或半山腰留下了一个个大坑,人们称这样的坑叫石堂子。下雨了,石堂子里积满了水,里面就有了鱼儿,你说怪不怪。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到石堂子里去洗澡,无意中发现,水里竟然有鱼。于是,我们几个分头找来了盆盆罐罐,把石堂子里的水豁(舀)干,好家伙,逮了足足有十来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鱼不是普通的鱼,而是一种圆锥体的鱼,头粗尾细,一般只有三四指长,最长的也不超过一弧(弧,长度单位,是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一乍的都很少见,(乍,是中指与拇指间的长度)。只因为这种鱼不在水中游,而是趴在地面上,人们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而又形象的名字,叫地趴鱼,又因为它们喜欢钻在泥里,也有叫泥咕叮的。鱼儿是怎么进去的?当然不是游进去的,更不是飞进去的,也不是老人们说的是蚂蚱子变的。那究竟是从哪里来得鱼儿,我想,大概是雨水里的鱼子变的。龙卷风把河水卷到了空中,河水里的鱼子又随着雨水落到了坑里,不久,鱼子就变成了小鱼儿。你说不是,你可以有别的说法呀。

(三)

上面说道,在山堑沟里逮鱼,有的朋友可能感到很稀奇,会问,山堑沟里怎么会有鱼呢?是的,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都会不相信的。那时候,不象现在,又是农药,又是化肥,污染严重。那会儿真是“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毫不夸张地说,哪儿有水,哪儿就有鱼。先说说这山堑沟,山堑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溪,是山的低洼处,经过多年暴雨的冲刷,自然形成的一道一道的,大大小小的旱沟。每年的夏季,大雨过后,雨水顺着山堑沟,向山下的小河里流淌,哗哗啦啦,叮叮咚咚。这时,各种各样的小鱼,戏着溪水,急急忙忙,赶路似的向山上游。有的竟然能游到山顶。一般都是小鱼,有槽鱼(也就是鲫鱼),参子(一种象柳树叶子的小白鱼),泥鳅,血(xie)鳝,鲇鱼,吱咯咽(刺鱼),马虾(一种小淡水虾,那时,这儿还没有龙虾),螃蟹更是争先恐后地向山上爬。如果几天不下雨,山沟里的水就断流了,鱼儿就会被搁浅在一个一个的小水坑里。小孩子们就会一手端着小盆,一手抓鱼。不多会儿,个个都能满载而归。

(四)

渠道,就是水渠,是用来灌溉农田用的。渠道与河沟的作用正好相反,前者是灌溉,后者是排涝。河沟是在低洼处开挖,渠道是在较高处修筑;河沟里常年积水,渠道里只是在灌溉时才有水。那渠道里怎么会有鱼呢?你就听我仔细道来。

咱们老家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叫不牢河,上游接微山湖,下游通骆马湖,蜿蜒数百里。过去,一到夏天雨季,就会泛滥决堤,淹没农田,冲毁房屋,民不聊生,人们就给它起了个“不牢河”的名字。我在上面的文字中说到的河沟,大部分通入了不牢河。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傍着不牢河开挖了一条运河,据说,这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的一段东西走向的运河呢。自从有了运河,不牢河一般不再有太大的危害了。相反,它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益处,比如前面说的排涝等,至于说到它还可以灌溉农田,那就是本文要说的渠道了。

为了灌溉农田,人们环山修筑了一条渠道,蜿蜒几十里。太行山脉向微山湖泻洪,微山湖的水蓄满了,就通过大运河向下游的骆马湖排放,这时,人们通过涵洞把大运河里的水放到不牢河里,再通过渠道流进农田里。因为整个程序不须使用任何机器,于是,人们就叫它“自流渠”。河与渠的连接处修有一道人工的螺旋闸门,用水时只要把闸门提起来,不用水时把闸门放下就行了,很是方便。

说到这里,你也许已经明白了,放水时鱼儿就跑到了渠里,停水了,鱼儿就被搁浅在坑坑洼洼里。每到这时,我们小孩就会第一时间赶到,个个都能满载而归,如果你幸运的话,有可能逮到好几斤重的大鲤鱼呢!

(六)

河沟,是沟而不是河。是农民在田间的低洼处,开挖的排水用的沟,因为排水沟的下游通向河流,人们就叫它河沟。这种沟在农村老家特别多。一般有路,有渠(渠,下次再说),就会有沟。河沟一般是人工开挖的多(自然形成的也有),多数不宽,一般是两到三米,或者四五米宽。沟边常栽簸箕柳(腊条)或紫穗槐等矮状植物,一般不栽高树,怕遮光,影响农作物生长。由于河沟里常年积水,杂草丛生,里面的鱼特别多,个头也大。是人们逮鱼的最好去处,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去,最常去的地方哟。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突发奇想,独创了一种在河沟里逮鱼的方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现在时髦的话说,真的能进世界基尼斯大全了。好了,不卖关子了,说给你们听听。我们一群十几个小孩,找到一段杂草多,水比较深的河沟,分成两组,在两头下水,再一字排开,把杂草连根拔起,带点泥更好,一起向上翻卷,使杂草变成圆圆的柱体向前滚,两头一起向中间挤,直到中间还有十来米长时,停下来,先放下草堰,一起跳到中间,再把杂草连根带泥起拔起,垒在草堰上,这样,鱼儿就被挤在了十几米长的河沟里。这时,大家一起拼命地搁拉(搅动)泥水,鱼儿就会被呛得把头露出水面。大大小小,咯咯泱泱的,不一会,都做了我们的战利品。哈哈,如果这时还兴趣未消,那就如此这般,再来一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97959/

“逮鱼去!”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