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香香甜甜忆红薯

2012-08-20 21:54 作者:刘志斌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又闻到了红薯的清香!

漫步街头,不经意间,看到了卖烤红薯的。这丝丝缕缕,撩动着我的心弦————

儿时的秋季,是红薯丰收的季节。那一块块长在山坡上、小路边、田埂旁、河畔的碧绿的红薯藤已被割掉。人们把它一把一把的束好,堆在旁边。地面上,红薯根一兜兜地、一行行整整齐齐地亮在人们眼前。沿红薯根的旁边,一锄下去,肥硕的红薯便带着泥土的芬芳破土而出。我们跟在后面,把红薯上的泥抹掉,把红薯的根须折掉,随后放进箩筐。趁父母休息时,我举起锄头,酷刑便降临在红薯身上:剥皮、断头、刮肉、斩腰。红薯体无完肤。夕阳西下,人们的身影更忙碌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牛儿静卧旁边,悠闲的嚼着红薯藤。狗在田野中来回嬉戏。鸡呢?有那么几只,在新翻的泥土里刨着,寻找惊慌的蚯蚓,逃命的蚂蚱之类。不时,就“咯咯”地争吵起来,你追我赶,闹成一团。就在人们抬头抹汗时,月亮已在山背露出了半边脸儿。“回家喽”!随着一声聊亮的喊声,那被沉甸甸的红薯压弯了腰的身影就被金黄的余辉拉得悠长长的——-

有回,不堪重负的小叔不知从哪找来了一个轴承,做了一个独轮车,把装好的红署放在车上。车前系根绳,另一头套在牛脖子上。人在后提起车把,把牛一赶,就“吱呀、吱呀”回家。而我,干脆一蹦,骑到了忍辱负重的牛背上。但山间小路崎岖不平,翻了几次之后,独轮车便只好装装鱼草类的重量轻的东西了。

“瓜菜半年粮”。经济落后,粮食不够吃,只好以薯代饭。苏东坡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日吃三百个红薯,无人有此肚量。可“日吃红薯七、八个,不辞长作饱腹人”,我毫不为过。吃久了,父母对红薯的做法也有不同的花样。一是纯蒸。把红薯洗干净,蒸熟吃。但吃多了,就腻,看见红薯,就想跑。二是把红薯切成丁或条。丁如麻将,条似手指。和米而煮。熟后,米饭的清香、红薯的甘甜融在一起,初吃起来别有风味。但久而久之,米饭总堆在我碗中。红薯丁、红薯条堆在一旁,省去父母挑选的功夫。还有一种,我们百吃不厌。把新鲜的红薯洗净切成丁,投入锅内,放油加水而煮。半熟,揭锅,放酱、盐、醋、葱等佐料。如要起个名儿,就叫“活水煮鲜薯”吧!熟后香味缭绕。其汁如奶,其味鲜、甜、咸。往往一大锅,我能吃三大碗。红薯养活了我们,也成就了三叔。三叔是80年代的家乡第一个吃着红薯上大学的人。他是我们的偶像。那个“湘潭大学”的校徽经常在我的胸前摇头晃脑。玩耍时,我们用嘹亮的童声齐唱三叔教我们的歌:挖红薯的小姑娘,光着一双小脚丫。她挖的红薯最大,她挖的红薯最多————

待初一晴天,把洗净的红薯放入铁锅中,蒸熟。然后拿出,放入木桶,用木追捣烂如泥浆。用菜刀挑上一垛,往长方形木板上均匀一刮,便成了一快红薯片。铺在稻草上,晒干。父母心灵手巧,总会在里面掺入白糖、芝麻、碎桔皮。所以,到校后,我的红薯片是香饽饽。有时,还不翼而飞。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笑而不答。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把熟红薯切成薄薄的片,晾在房前檐下,干后,晶莹发亮、香甜柔韧、嚼劲十足。名曰:“牛筋薯”。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大人们总会从口袋中掏出几块,坐在田埂上,津津有味地嚼着。家乡的红薯有三种:红心薯,黄心薯,白心薯。红心薯欠甜,干后硬邦邦。黄心薯淀粉多,干后粉渣渣。白心薯最好,甜、脆、汁多,有香梨的味道,且熟后松软。故做牛筋薯,白心薯最佳。平时,我们也吃白心薯。每天放学回家,我准能在柴火灰里扒出个香喷喷的煨白心薯。劳作归来,父母也会在屋角的红薯堆里挑出个白心薯,洗净、削皮,就着煤油灯津津有味地吃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红薯藤的作用也不少。它是喂猪的绝佳食料。家乡的人一年到头就喂一头大肥猪,用来过年。那猪肉比现在卖999元一斤的健美猪肉不知好多少倍。父母终日劳作,割红薯藤的任务就落在我身上。放学后,我就割俩捆,待母亲回家后,剁碎喂猪。有时天气好,便与小伙伴去掏树上的窝、去捉沟中的小鱼、去挖稻田中的泥鳅、去钓河中的螃蟹。最终,还是母亲在责骂后,乘着月色把红薯藤割回。当时,农家的走廊上,会用木板隔出一层空间,上面就堆满了成捆的红薯藤。冬季,便用刀铡碎喂猪。爷家有铡刀,铡起来方便又快。所以,碰上阴天,一整天都是铡刀的声音。有时,在微亮的煤油灯光里,还有忙碌的身影。

没有玩具,我们自力更生。树丫就是“手枪”,木片就是“大刀”,竹棍就是“金箍棒”。把一捧红薯叶的柄用毛绳扎住,就是绿色的“键子”。男孩、女孩都会踢。往往一整天,我们乐此不疲。儿时的家乡,景色特美。山清清,水蓝蓝。尤其是季,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不差分毫。金色的阳光下,大家一字排开,双脚翻飞,绿色的"键子”在脚旁如小鸟翩翩,不离左右。有个伙伴叫“黑皮”。缺了俩颗门牙。大伙儿逗他,边跳边唱:“缺牙子,扒猪屎。扒到那边河,讨个花老婆————”在黑皮的哭声中,在黑皮娘的责怪声中,我们一哄而散。

可惜,我不是诗人,也不是文豪。不然,诗海、文海中又不知要添多少晶莹的浪花!

今日吃红薯,不再是填饱肚皮。红薯被做成道道美味佳肴。如家乡的“红薯丸”。在红薯泥中掺进面粉、白糖,揉成团,状如圆宵。油炸后,香甜松软。还有红薯饼、红薯酥,做法匠心独运。更有红薯娃娃,做法别出心栽:把红薯泥搓成小圆球,用黑芝麻做头发、眼睛、嘴巴。其色、香、味、形俱上乘。商场里,红薯片、牛筋薯在花枝招展的包装袋里犹抱琵琶半遮面,诱得客人总想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前段时间看了则资料:红薯不仅是健康食品,还是祛病得良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键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和血。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家乡的人们经受艰苦磨难挫折,但个个少病,身榜骨像钢铁般硬朗,可能与吃红薯有关。俗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能也是红薯的滋养让他们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有钢铁般得意志。就连农村的女孩子也要漂亮几分呢!不信,请看,他们就是清新脱俗的美,绝无半点妖艳媚俗之气。

无独有偶,今日看报,世卫组织公布的最新健康食物排行榜中,红薯因其营养丰富,排在了蔬菜榜榜首。由此可见,越是平凡、务实的东西,越是好东西。越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东西,才是经典。如果说朴实、坚忍、顽强、生命力旺盛是红薯的品性,那么,它完全可象征千百年来默默奉献、生生不息、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看电视报道,有人搞出了无土栽培红薯,把一大兜一大兜红薯像葡萄一样,吊在支架上养着。看完后,不以为然。如这样做,还不如把水中游的鱼抛到空中去飞!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卖红薯的老伯慈眉善目,衣着朴素,真想问一下,是这样的吗?

闻闻买来的烤红薯,有股特有的焦香!那香,丝丝缕缕入鼻。撕开红薯皮,其肉松软得似乎见风就碎。咬一口,甜入心肺。但吃过后,总觉得少了一种味道。一种柴火的味道,一种油、盐、酱、醋的味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76669/

香香甜甜忆红薯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