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青往事四

2012-07-17 15:13 作者:荒原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工地宣传队】 “双抢”刚搞完,我们就接到大队通知,根据公社指示,要在我们知青点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代表公社赴电站建设工地,抵大队的上缴工,文艺宣传队的任务是每天上午出工,下午排练节目,晚上演出,两天后启程。

好家伙,我们胡乱自学的吹拉弹唱,还真派上用场了。知青点上一时像炸开了锅,大家都想去,可又怕去。因为绝大部分知青可从来没上过台演过戏呀,只有其中两三个人曾经在学校参加过文艺宣传队,算得上我们知青点的文艺骨干,可要组织一支代表公社的文艺宣传队,需要十几个人呢,于是,就只好把我们这些在乐器方面仅仅只有一点启蒙知识的人拉上去充数。最后,硬是在“矮子里面拔将军”从26个知青中选了14个人去,其中八个男的六个女的。

“去就去吧,去建设工地过集体生活比在生产队出工要愉快的多,也正好锻炼锻炼,练练自己的胆子”,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大队离电站工地二十多公里,虽然有公路相通 ,但那时交通工具很不发达,没有车,只能步行走路去。

出发那天,我们一大早就打好了背包,背上行李,还相模相样地把二胡之类的乐器挎在身上,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临走时,大队干部和留在家里的知青们,都来到知青点前面的马路上送我们,目光里饱含期望和深情……

一路上,我们看到许多和我们一样步行的其他公社和大队的民工,他们有的扛着锄头扁担,有的挑着箩筐筲箕,有的担着粮油蔬菜,有的背着背包行李,都在匆匆赶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七月骄阳似火,人人感到口干舌糙,汗流夹背,可我们一路谈笑风生,全然不知腿脚的疲倦。但是只要看到路边有井水,我们就会用手做碗,舀水猛喝,一直要和他个透心凉,喝完后又继续赶路。

“他们是知识青年呢”路上的行人看到我们一路兴高采烈的样子,不时投来艳羡的目光,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这时,有几个人也许是走累了在路边小憩,我们上前一看,有两个熟悉的面孔,“那不是我们班的老同学吗”“哎呀,是你们啊,你们也去电站?”“是呀,两年多不见了”,老同学见面,便聊起了毕业后各自的情况。原来他们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当时称为是回乡青年。而我们同样是务农,因为是吃商品粮的城镇户口,通过上山下乡变成了知识青年。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四年同学时期的情景又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班上有很多来自农村乡里的同学。家庭条件好点的就在学校寄宿,每到周末回家取米取油,来回步行几十里路。而家庭条件差的就只好每天走读,天刚麻麻亮就要出发,放学后又急匆匆赶回家,不管是天晴下,还是冰天地,;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的时间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个中的辛酸只有他们才知道,这就是那一代农村青年的求学之路。

快到驻地了我们不得不分手告别,他们是另外一个公社的,驻地离我们还有两三公里,他们还得继续往前走。

我们的驻地是租借一家农民的房子,上下两层木结构瓦房,中间是堂屋,两边是房间,低矮的楼上是全通的,站起来可以用手摸到房瓦。我们大队共来了一百多人,被称为民兵营,租用了这样两栋房子。女的住楼下房间里,男的就在楼上打通铺,没有床架,全是地铺,就是在楼板上铺上干稻草,把被褥铺在上面,铺连铺。晚上起来上厕所时,要千万小心,否则就会踩到别人的脚和手。经常有人睡得糊里糊涂,解手回来后就钻到别人的被窝里去了。

我们的到来,无疑给驻地带来了活跃的气氛,

根据公社领导的安排,我们是每天上午到工地去出工,下午和晚上排练节目,节目排练好以后就到各大队驻地去巡回演出。

那时候,社会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很贫乏。 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只要听说哪里有放电影或演戏,不管再远的路程,都会趋之若鹜,结伴而行,以求得那短暂的愉悦和快乐

开始,我们只以为排练节目,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吹吹打打,轻松好玩,可一搞起来,就不知从何入手了。 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没有节目脚本……但既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就没有退宿的余地了。

于是我们就自己编,自己写,请教民间土艺人 ,尽管写出的东西水平不高,但总算弄出了几个节目脚本,有相声、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还排练了一个双人舞蹈《小小竹排江中游》。那可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呀。

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总算弄出的眉目出来了。最后彩排的那两天,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就要出成果了,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是的,尽管节目的内容很简单,台词也是一些极具时代特征的口号式的语言,但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上过台的人来说,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记得刚开始排练的头几天,因为没有多少文艺细胞,很多人是扭扭捏捏的,放不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里障碍吧,以至于一个简单的舞台动作要练上一遍又一遍。也许是年轻人的纯真和渴望在支撑着,大家排练起来非常的认真、刻苦。

“今天晚上演出”,大家相互传递着信息,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大队还特意安排我们上午不要出工,为晚上演出做准备。

第一场演出就在我们公社的驻地,舞台就搭在一个叫庄坪小学的土操坪里。舞台搭建很简单,几根木头用马钉联起来,搭起一个半人高的台子,垫上几块木板,扯上一块红幕布做背景,没有任何装饰,灯光就是两盏一百瓦的白枳灯。

上午进行了最后一次彩排。下午收工的号角一吹响,我们就开始忙祿起来了,化装、调弦、摆放锣鼓道具……

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纯粹的原声态。

晚上七点钟,整个操坪全部坐满了人,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带来了小板凳,有的就干脆站着, 有的 也许还来不及洗去白天疲惫的汗尘,有的则是从其他公社驻地匆匆赶来,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盼。

当我们的开场锣鼓一敲响,全场一片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简易的舞台上……

从此,我们就开始了不定期的到其他公社或大队驻地巡回演出,而白天仍然是上午出工,下午排练。

由于电站是修建在一条大峡谷内,导引的水渠绵延几公里,坐落在峡谷的半山悬崖峭壁上,有些渠段的修筑,其壮观场面真可以与《红旗渠》媲美。因此,所有的民工驻地都是沿着这几公里的村庄驻扎。

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大队驻地演出,由于住得偏远,而且是在一个山顶的村庄,我们翻山越岭十几公里,弯弯的山路崎岖起伏,赶到那个驻地时,大家已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了。当我们一看到那一双双期待的目光和热情的笑脸,我们便又精神百倍,焕发了青的活力。舞台当然是再简单不过了,这里没有通电,所有的照明都是用的煤油灯。为了我们的演出,这里的人硬是搞来了两盏汽灯,这汽灯现在看起来只能是一种古董了,可在当时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亮度比较高的照明工具。这汽灯类似于跑马灯,但比跑马灯稍大一点,它的灯泡是一个软软的网状金属物,通过一种活塞机构来回抽压灯盏内的煤油产生气压,点火后,网状金属物燃烧成一个火球,并逐渐发亮变白,亮度很高。

演出结束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我们还得赶回自己的驻地。,是墨一样的黒,几乎是伸手不见五指,几支手电筒微弱的光亮照在脚下的石板路,在浓浓的夜幕里就像几只蠕动的萤火虫。冷冷的山风一阵阵吹拂着我们的面颊,远处的山林里不时传来“咕……咕咕咕咕”的夜悲凉的叫声和那清晰可听的山涧“哗哗”的流水声。我们每个人心里不免有几分紧张,恐惧和凉意浸冷全身……

为了安全返回驻地,我们采取前后由几名男知青相互照应,中间男女知青错开。崎岖的山路留下了我们的串串欢笑声,尽管这笑声在空阔寂寥夜空里显得是那样的柔弱,但那是我们走夜路时的一种自我壮胆的极好方式。

回到驻地,已经是深夜十二点多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62825/

知青往事四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