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敦煌漫记

2012-07-10 09:52 作者:港中舟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敦煌归来已多日,所见所闻不能释怀。本不打算去那个荒凉的远古边塞去旅游受苦,只是因为出差而顺道看了看;本不希冀能够从中得到什么特别的收获,可是河西走廊那些不得不承认是空前绝后的文化史迹以及美轮美奂的景物,却总是如萦绕,挥之不去。于是,我打开了电脑的“W”、操起了键盘……

敦煌,甘肃省的一个人口只有十多万面积却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已绵亘两千多年了。她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是不到过敦煌的人难以想象的。“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之盛大,当然不是指幅员广阔。

敦煌最闻名的地方自然是莫高窟了。这一天清早,我等一行坐上旅游车直奔莫高镇。

很多人说,去敦煌是为了去感受一段厚重而传奇的历史,那段历史因为莫高窟的存在而变得生动鲜活,几可触摸。从景点简介中得知,莫高窟乃始建于前秦时期历经汉风唐的文化洗礼遗存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奇葩,“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进得大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骤然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来访者拨开那段历史的沉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九层楼,那是莫高窟标志性的建筑。楼的背后是一个大洞窟,里头是一座据称是世界三大佛像之一的释迦牟尼佛即如来佛祖像。于佛像,我们不敢亵渎,可此佛像还真特别:不披袈裟,且胸前像女人的裹胸,说是佛祖却外衣上有龙的图像。据传,这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有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这个大洞窟出来,我们又随着长长的队伍依次进入十多个石窟去参观。虽然是走马观花,却也收获多多。

导游介绍,在那一千六百米长的崖壁上,分布着近五百个洞窟,三四层不等,大小高矮不一,洞窟里有彩塑佛像二千一百多身,更有不计其数目不暇接的壁画。而所有这些都是有故事的,题材多取自佛教,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的。

洞窟里的佛像,个个惟妙惟肖、形神合一,可惜的是大部分是清朝后期按原样复制的,原作已经甚少了。洞窟里的壁画,用“金壁辉煌”来形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不可思议”!其图缋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千手千眼观音像应该是敦煌壁画的极品,有人说她是人类的一个梦,其中所蕴藏的智慧是后人难以悟解的。而婀娜多姿的飞天,无疑是绝美的神仙,无论是造型抑或神态,都是那样的飘逸、优美,耐人寻味。无以伦比的反弹琵琶飞天形像完美得让你无可挑剔,让你能感受到她活灵活现的神韵。毋庸置疑,这才是人类最为辉煌的艺术,最为壮阔的生命

我感叹,古代的国人仅凭油灯便能够在完全封闭的洞窟墙壁上描绘出如此惊人的技艺精湛的壁画,是何等的了得!遗憾的是,敦煌博物馆有规定,为了防止文物受光照损伤,游客进入洞窟一律不准拍照,我们只能听讲解员用手电筒照射着讲解。而我也听说,因每天游客云集洞窟里二氧化碳过高,以后将限制参观人数了。如此说来,我们却是幸运的。

我徘徊于洞窟里,仰望着梦幻般的墙壁。恍惚间,但见“英娘”们摇曳着长裙、挥舞着彩带在竞放的莲花间穿梭着,仿佛还能听到袅袅仙乐的天籁之音。我进入了极乐世界,似是自己已经超越时空置身于大唐盛世,又似是古人已经穿过千年沧桑来到自己跟前。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长河跃动的脉搏,体会到了华文明亘古弥新的气息。

敦煌博物馆藏经阁里五万多卷的绝世文物也是让人惊叹的,而所有这些却都只是不那么重要的了,重要的精品一类的在清朝发现洞窟时都被外国人用低廉的价格买走了。可恨那个王道士,他的无知使得我们要看真品得到英、法、美、日等国去,不过他用其所得修复保护了敦煌洞窟,倒也算是赎回了些许罪过。余秋雨曾经把王道士骂得狗血淋头,我们参观出来其心情也是特别的压抑、沉重。也罢,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使得中国人民的财富因被侵略者的掠夺而变成了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明,也算是我们为促进整个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一位国学大师就说过: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属于世界。

敦煌又是古代西部边境之门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还是当年抗击匈奴的沙场。两位唐代诗人的两首佳作使得阳关和玉门关名扬千古,引得人们神往。一是王维的《渭城曲》,一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参观过莫高窟的翌日,天还没放亮,我等便沿着张骞、玄奘的足迹,随着霍去病、班超的痕影,辗转着向敦煌市的西南、西北方向进发,踏上了领略“两关”及大漠风貌的旅途。

阳关和玉门关,均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时所设置,分踞河西走廊之南北,相隔不到七十公里,与敦煌呈三角形状,遥相呼应。阳关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而它给人印象更多的是古战场。史料记载,西汉初年,匈奴人自河西入侵中原,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兼用的战略,最终平息局势。

今日之阳关,我们能够看到的仅仅是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了,所幸前些年阳关故址上建起了一座仿古的城池和博物馆。那些复制品和文字昭示,这里曾经是何等的繁华与辉煌!而在玉门关,我们则只能见到一座黄土垒就的略呈梯形的古关城的断壁残垣,孤峙于一望无际的戈壁荒徼,见证着那段曾经十分惨烈悲壮的历史。

在我们深入河西走廊往返“两关”一整天的旅途中,人迹罕见,天上不见飞,地上不见走兽,唯一看到的动物是吃饭时飞来飞去的几只苍蝇,唯一看到的植物是戈壁滩上稀稀落落的骆驼棘,这就不难理解王维和王之涣之所以要发出“西出阳关无故人”和“ 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了。试想,当年的勇士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守护边疆抵抗外敌是何等的艰辛啊!而此时,我还想起了唐朝王翰的名诗:“葡萄美酒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所谓的“夜光杯”也是出自敦煌。

驻足大漠,凝视远方,我宛若感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听到雷鸣般的战鼓声和恐怖的厮杀声,看到狼烟四起、刀光剑影……

我的敦煌之行还去了神奇的鸣沙山以及鸣沙山旁边那个神奇的月牙泉,看了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这些景点都别具一格,也都很好看、好玩,但相对于莫高窟和“两关”,则都是相形见绌的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59821/

敦煌漫记的评论 (共 3 条)

  • 在乎你渴望
  • 紫蔷薇
  • 健康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