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2-06-08 15:53 作者:般若漂泊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高考之际,我们透过纷繁的媒介,不免总觉“考生”二字,在耳畔萦绕。于是,对于如我这般,亦将高考的学生之辈,便来了些许莫名的思绪,很是芜杂。未考的庆幸,将考的忧悒,考后的解脱,诸多心绪,纠结来袭,或许一个“考”字,于莘莘学子心间,已然太深,太重,早成烙印。莫问为何,大抵只因这“考”,决定了前途,锁定了命运,一考,定终生!

我常想,中国“学生”,尽可称为“考生”,这反倒更恰切。在中国,多少学子只为考试而学(抑或说为考得更好而学)?虽不能说是全部,可保守而言,我敢说不低于百分之九十!高考前,少不了众多忙碌于字里行间的身影,颇似书痴;而高考后,书本不知所去,竟成“仙踪”,若偏要寻觅,那只能去翻垃圾桶,或找门口的“收破烂”了。“学”,只流于形式,而究竟是为了“考”。“考”若无存,“学”又何用?

“考”的捆绑下,我们的思维日益畸形。师生咸曰:试优者,好学也。而凡好学者,皆能透彻体味文章情感,速算巧解代数几何,一眨眼间,辄洞察了平抛轨迹,谙熟了区位模式……然而能真切融于心魂的,却少得可怜了。好比我们皆知陶潜一度“以心为形役”的感喟,却总觉哀怨终不妨害于我,何须细品其中的味道?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放达,鲁迅的哀和怒,多少千古情怀,无人共品,岂不痛哉?万般学识,是考场中的神兵利器,而倘若卸去考试的“铠甲”,抛去“考”的思维,踏入生活,一切竟好似屠龙之技,空蒙缥缈。我不禁想起,幼小的鲁迅被逼读《鉴略》时,“‘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我想这与当今的学习,绝无本质之别,同样是印在心上的字迹,却都未真正领会。多年寒窗的积淀,仅容在考场中遨游,而除此以外,满腹的经纶将不知所云!

我的一个朋友,酷化学,不为“考”,只是爱学。他终日钻入大量的化学著作里,忘我地学,纵使在操场相遇,也必能见其从不离手的化学小本。每有疑难,他皆向老师探求。然而在他,求知的过程,却常有着“通式”似的场景:他双手持着本被画得密密麻麻的化学著作,有如手握象笏,恭敬地走到老师面前。师者欣慰地拍拍他的肩,面露笑颜,欣然说:“真好,又来问题了……”可随即眼见其与所学无关,便忙缩回抚在他肩上的手,面容也骤然严肃,淡淡地说:“高考又不考,你问什么?别把心思都用在别处!”听这口气,倒像是斥责一个毫不上进的学生。他虽固执,甚至执拗,可太多次的碰壁,终消磨了他“学”的热情。像他这般,真心向学的人,本应是不少的罢,然而再多的热情,也难以不因一个“考”字而凝固。

现在的大学生,还能专心于学习的,已很是寥寥,更多的,正醉心于恋爱,醉心于网络……一切的一切,只因“考”已无存,学历已有,终生已定!

虽说今朝,少数学校,已开始了小部分自主招生,以素质考核为标准的选拔,已成趋势。但这只不过是趋势,好比世界呈多极化趋势已是多年,可真正实现“多极化”的那一天,甚是茫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学历的高低,成为社会公认的最高准则,当学子们的心血与青,沦为“考”的奴役,那么生命中,还能剩下几抹鲜活?“考”的阴霾笼罩中,再多学府,亦不过为“机器人学校”,我们,是一个个被批量生产和塑造的机器人,是一个个躯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46781/

考的评论 (共 2 条)

  • 无不为之
  • 乐树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