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故里

2012-05-16 08:02 作者:赤壁淡然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外婆今年84岁了,她很想念我66岁的母亲,好不容易放暑假了,我带着我的母亲回故里.大舅家

我们的第一站是大舅家,因为我的外婆就和我的大舅他们一家住,我们是中午十二点多到的,阳光炽烈,一进门,就见我满头白发的外婆坐在沙发上打盹,听见我们母子的呼唤声,她马上从沙发上站起,并呼唤着我的舅妈:"莲,你们的大姐来了.""大姐,英,你们来了!"一声亲切的呼唤随着一个人飞快地来到我们面前.我知道她就是我从未见面的大舅妈了,我叫了声舅妈好,舅妈忙不叠地招呼着我们,不一会儿,一桌菜上来了,我和母亲吃了,一家人就坐在堂屋说话。母亲和外婆相互问着双方这几年的情况,大约三点钟的时候,舅妈下地助草去了。我在里间房里休息。

六点多的时候,舅妈回来了,她从园地里摘回了几个香瓜。我一喜,这瓜没施化肥,一定好吃,我忙清洗好,分成几份,吃了起来,又香又脆。舅妈早早的安排了我们的晚餐,外婆领着我们在村子里走动。

这个村子很大,装修得漂亮的楼房林立,楼房虽高,树木也不示弱。几乎每家都种了柿树,繁茂的枝叶间缀着累累的果子,那果子似胖乎乎的儿童脸,圆鼓鼓的。我忍不住抚摸着路边的柿子,问外婆:"这柿子种在路边,还不是给路人吃了?""谁希罕它,家家吃不完。"外婆笑着说。

我们参观完西村,外婆领着我们沿着村里的池塘走动,池塘很多,我小时在这里读书时没在意,池塘里不时有鱼儿跳跃。外婆兴致勃勃地说着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她的背在晚霞中呈弧线,走到了舅舅家门前,我说休息一会儿,外婆还要领着我们看看东村,我怕外婆累着,始终不答应。

坐在门前,有很多人从门前的水泥路上悠闲地走过,母亲不时地与年纪较大的人打着招呼。有几个年轻的孕妇偶尔地与她们的爱人昵喃而过,舅妈告诉我,村里这二年娶媳妇的多,日子过好么,一些女孩都愿嫁进这个村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舅妈拉着我去散步,我说从东村看起吧。不曾想,东边的楼房更漂亮,更具特色。有仿古的,有仿过去洋房的,有现代式的。且家家房顶上安有太阳能热水器。我不禁感叹:一个村庄,竟然既有着现代都市的风韵,又不乏农家的庭园绿意,即使是陶渊明中的世外桃源也没有如此的美好。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现代生活,享受着现代生活,且民风淳朴,生活和谐。我不禁抱怨起母亲来,为什么要离开故里?母亲回答,过去这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这里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听了母亲的话,我明白了,故里的人们会抓住发展的机遇,创造出了独具风情的刘家湾,如果人们来这里游玩,品尝一下农家风味,定会让你物有超值。不信,你来瞧一瞧,刘家湾的人定会以诚挚,热情,实慧让你再回头!

五姨家

五姨一家住在一个小镇上,姨父是个聪明能干的人,木匠活,泥工活都无师自通。五姨近五十的人,仍可以见当年的美丽。她们从村庄来到镇上,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自己的楼房。孩子们从她俩的身上学得了勤劳,努力。

五姨,姨父视我如当初在故里读书的我,买来西瓜和许多冰糕。餐桌上的菜像过年似的丰盛。五姨和母亲在不停地说着各自的生活,我在一旁乐津津地看电视节目。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真有点乐不思蜀的情怀在心中涌动。

三叔家

三叔仍住在祖祖辈辈人生息的土地上,他的孩子们都在外面生活,他一个人在家里劳作。用他的话说,他有钱用,但一看见田地撂荒,心里就放心不下。他虽七十多的人了,农忙的季节,每天仍起早贪黑地下地劳作。

我们是一大清早走进了我父亲从小生活的地方,叶落归根,父亲近十年来经常回到这里,我知道他想他的家了,可在他乡又有他的儿女们,这心中时常被这两种情绪撕扯的滋味只有他心中最清楚。

一进院门,厨房里飘送着阵阵肉炖萝卜的香味。我知道,叔叔知道我们回来了,一定早早地弄好了饭菜等我们回家。我们坐了一会,就和叔叔到祖坟上去拜祭列祖列宗。

跪在列祖列宗的坟前,心里真是百番滋味在心头:这次回家可说是来求你们保佑的。

拜祭完毕,我们回到了叔叔家。叔叔为我们每人盛了一大碗肉汤,我知道那是叔叔对我们浓浓的亲情

我们在叔叔家呆的时间不长,临走时,叔叔一再叮咛我们多回家看看,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四姨家

四姨住在一个大集镇上,楼房刚装修不久。庭院很大,有一棵小桃树,庭院左边的厨房设计得很好用。

四姨把我和我的母亲安置在最好的房间,母亲和四姨,四姨父在楼下说家常。我则在表弟的电脑上斗地主,听音乐,逍遥自在。

十一点半,吃饭。真是鸡,鸭,鱼,肉,还有肉饺。四叔不停地为我和我的母亲夹菜,他还是多年前的他,厚道。表弟大约十九岁,善良,勤劳。整个上午他都在自家门店里忙修理,焊接。他吃完饭就去上网了。下午,我一个人在空调房里看电视,喜滋滋地看着我平时看不到的电视栏目。有一种身在蜀地的感觉。

五点钟左右四姨叫我在门前坐坐,因为有点风。我坐在屋前,凉风习习,有些人围坐在一起说着当地的一些人出国打工赚钱的事。我知道故里的人一直都遵纪守法,以凭着自己的双手致富为荣。他们辛勤地打造着自己的家园,所以故里才有今天的面貌。坐在屋前,四叔叫表弟不停地拿冰糕,西瓜,葡萄等给我吃,我开玩笑地说,谁叫我们是下辈呢,好吃的都给我们吃了,他也笑了。

第二天,我独自一人在街上逛,我想看它的全貌。街面上卖衣的多,小吃店,水果摊,书店等,真是应有尽有。街很长,我逛了二十多分钟,向前还看不到街的尽头,便转身回了四姨家。

在四姨家的几天里,我感觉我就是她们家孩子,而且受着她们的宠爱,甚至有点甜的感觉。我什么都不用操心,也什么都不用担心,一心释放着自己。

小舅家

小舅住在城里,舅妈在外地工作,舅舅下乡去了。我们先到姑婆家,晚近九点的时,舅舅才来接我们,舅舅原白晰的皮肤在灯光下黑黑的。我和母亲笑着问他如何晒得如此的黑?他告诉我们,省里拨了10万元钱到局里让他们搞芦笋试验基地,他们局里选派了三名技术人员负责,我舅舅也是其中一员。试验基地近四百亩,现在已到了关键时候,所以舅舅他们几人每天很忙,早出晚归的。

母亲问:"芦笋是什么,能吃吗?"

我脑海里立即想起"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诗句。不知是不是那芦芽?

舅舅正要向我的母亲描述芦笋的外形,舅妈来了电话,舅舅接电话去了。我抢着向我的母亲胡乱描述它外形,大约尽量描述成芦苇的形状,因为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一定有共同的特征。

"原来是那呀,它有什么用?"母亲失望地说。

"姐,接电话。"舅舅叫我母亲去接电话了,我知道是舅妈。她是个很好的人,对所有亲人都那么的关爱,我母亲的更年期就是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安全渡过的。

我和舅舅看着电视,不一会儿,母亲过来了。她又接着问那芦笋有什么用。

"它的经济作用才大呢!它是绿色食品,现在的价格每斤四元,市场上供不应求,且主要用来出口,已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它的前景可观,我们计划扩大规模呢。"

我听了,也很受鼓舞,也看出舅舅是个很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他不到二十岁就大学毕业了,可近几年来他一直在进修,今年他已毕业了,可见他也是个热爱学习的人。舅舅做到如此,也算是个优秀的人了。我不知自己将来能否做得像他一样关心自己的亲人,搞好工作,努力提高自己……

第二天一早,舅舅就上班了,并说明他中午不能回,晚上回家。我和母亲忙着为他做房屋的清洁,姑婆怕我们寂寞,也过来和母亲说着话,一起做饭。

下午五点多时,舅舅回来了,不一会儿,餐馆的人送来了一吕盆的龙虾,我知道是舅舅叫的。龙虾很好吃,我吃得津津有味,舅舅他们吃了两个,都不吃龙虾了,我的面前龙虾壳堆成了小山。我想这么好吃的,你们竟然不吃。

第二天一早,舅舅又下乡了,我和母亲为舅舅洗床被。姑婆七十多了,身体不很好,可她还是过来了。用她自己的话说,人生亲了,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这次她们谈话的内容是她们当初一家人是如何在日本人飞机轰炸下逃生的事,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了。在逃生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救助。当讲到她们一家坐在开往桂林去的火车上一家人没钱买饭吃,姑婆和外婆饿得哭了起来,这时过来了一位中年人,向他们问明了情况,然后回身向他们一起的人说明后,马上给我外婆一家端来了热饭,热菜。并安排一位毛先生一直护送去桂林。半路上,日本人炸坏了铁路,那位毛先生一直和外婆的家人呆在一起,后拦到了一辆同方向的汽车,一同到了桂林,那位毛先生才离开。日本人投降后,他们一家回到了南京,那位在火车上主动救助外婆一家的中年人还去看了她们,见她们安好,掏出了两个红包,一个给我外婆,一个给我姑婆,并叮嘱外婆一家人:不要忘了过去的苦。她们现在回想起来,认为那几个人是共产党。并叮咛我:我们这一大家人的生命是共产党救助的,你们要代代相传。我听了,觉得很神奇,我总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向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没有想到我的家族与他们竟然走得如此近?!

舅舅下五点多回的家,他端来了一大吕盆的鸡肉炖粉条,开始长辈们不大爱吃,我把我爱吃的鸡翅,鸡爪吃了,就一心吃粉条,很开心的。长辈们一边说话一边吃,他们把我不爱吃的其它鸡肉在两餐内才吃完,我这时才明白,或许龙虾他们是爱吃,只是我爱吃,他们才不吃。

我的父亲打来了电话,说有事要我的母亲回去.我见舅舅工作如此的忙,也主动提出一同回去.

清晨,踏上了回程的汽车,心中不禁为故里的亲人祈福:一生平安,康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35999/

回故里的评论 (共 3 条)

  • 叶落萧萧
  • 赛飞
  • 墨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