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韩柳新翻奇崛文(一)

2008-06-13 22:45 作者:zhuzhengwei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韩愈称赞孟郊说:“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没,间见层出。”孟郊写诗,刻意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孟郊喜欢挖空心思,一语惊人。同是闺怨诗,他也写落泪,但却不是独自垂泪到天明,而是让他的主人公坚信,此时此景她的心上人儿也是如此泪流。她天真的说:“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各自滴在芙蓉池内,看今美丽的芙蓉先为谁的枯涩泪水浸死。”

刻意追求,以奇以险,而不顾及什么美感,或诗格局小,气度狭小。金代元好问批评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别的诗人都认为“海上升明月”,他偏说“日月石上生”;桐木本为琴材,而他却讲:“梧桐苦峥嵘,声响如哀弹。”

李益在洛阳怀悲悯之情,而孟郊则于初萧瑟景中,看到了高远,看到了气魄。桥下冰结,路人断绝,残榆败柳掩映静谧楼台亭阁,正是“榆柳萧疏楼阁闲”。哪料到,诗人突然于此黯淡光景,陡添无限生机:“月明直见嵩山。”洛城冬景与嵩山雪景相呼应,交相辉映,竟至于灿烂夺目。

中国文化自宋玉以来,凝结成了一种“巫山情结”,无论多么伟大的诗人也难逃此“结”。孟郊自是如此,他也写那朝云暮故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卧高丘神女。”本是浪漫的一幕,却又被化用古谚语写的如此的凄艳的愁怀:“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风格之冷艳,竟然近于李贺。难怪有人说,李贺之奇正是源于韩孟之奇。

几十年的困顿,几十年的郁闷,一朝金榜题名,虽已四十六岁,却仍是“聊发少年狂”,因而“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五十岁时,暂寄卑微的县尉职务。由于仍纵情于山水吟咏,公务有所荒废,县令就只给他半俸;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情绪,世态欲炎凉,穷愁欲触身,他还是满怀喜悦把老母亲迎到县里。亲情的可贵更显独到,于是,一支歌颂伟大人性母诗歌诞生了,共六句,题目叫《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天然去雕饰的纯朴素淡,却让人觉得诗味是如此的浓郁醇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懂你

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

花静静的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与孟郊风格颇相似的是贾岛,曾落魄为僧,名无本,后还俗。诗歌以“幽奇寒僻”著称。后人称二人诗为“郊寒岛瘦”。

关于贾岛,最为广泛流传的是“推敲”的故事。一日,贾岛骑毛驴,忽得佳句“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敲”字,在驴背上手做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跟前。韩愈非但未责怪,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二人成为好朋友

当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触怒唐宪宗,被贬到潮州时,他发出同情之音和劝慰之语:“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瘴气必将风卷残云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当空,大地必成琼玉银装世界。针对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贾岛本来是博得文坛领袖韩愈赏识而还俗,参加应举考试。哪料到韩愈新贬,应举失利,寄居长安草堂寺,顿生冷意:“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栖身荒山野寺,如倦鸟归巢,耳听山寺晚钟,心潮澎湃:“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苦吟之中也显孤傲,他或许考虑,是否再度为僧,归隐山林。

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长安独居,还是不得不思念那些仍滞留在世外的隐士朋友和亲人。于是他出发,暂抛世俗情结,访求隐者,以慰心灵孤寂。但跋山涉水,寻觅而去,竟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结局,不得不令人怅然若失。

他既然已经还俗,就定当施展出自己的抱负,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兴利除弊,于是以“剑客”的口吻自喻,抒写《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屡败屡战奋力几次应举,可惜终究名落孙山。再坚强的人也要流泪了,再有雄心的人也要殆于消沉了。从此,天空不再明朗,阳光不再明媚,内心已趋黯淡。写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描旷野:“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摹空山:“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那贾岛,到最后毛驴也骑不得,只踽踽独行,游移于寒寂空山。

类似贾岛,以“姚贾”并称的诗人有姚合。他刻意苦吟,曾赞王维等人为“射雕手”,极力追求王维诗中的禅趣:“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就像西施,由于心痛而蹙眉,也成为一种美态,惹的东施效颦。一句话,病态也是一种美。从现代的角度,有痨病的林黛玉,人们不会见其美,亦不会津津乐道,而曹雪芹就认为她是弱不禁风的美。诗人姚合在病中(也不排除无病呻吟,附庸风雅)还不忘吟咏,更显闲情雅致,他的心中,只是屏除了一切萦于心的俗物,求佛论理。

不过他的生活的确贫困:“我身与子同,日被饥寒迫。侧望卿相门,难入艰如石。”他对入仕还是念念不忘,也无法真正淡泊:“家贫唯我并,诗好复谁知。”

卢仝,年少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寒,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寺之变时,因留宿在宰相王涯家,与其一同遇害。可惜红颜美少年,烟消云散令人悲。

韩愈,很注重家族世系,明明籍贯在河阳,却偏偏说家族在昌黎,因而世人皆称其为韩昌黎,从东晋南朝形成的士族制度还在他的脑中有深刻的影子,还是以身为士族而自豪。他的家族学说,似乎同三国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颇为相似。

他考中进士,进入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生活刻板,不过是演练军队,牧场涉猎,军帐宴饮,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写写奏折,起草起草文书。他曾用寥寥十句,写将军射猎风采,骄矜得意跃然纸上:“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围观军吏都敬服将军绝妙的射技,纷纷庆贺,五彩缤纷的野雉,毛羽散乱的堕向马前。据说苏轼非常喜爱这首诗,曾用大字书写,置案几上早晚观摩。苏轼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难免受其影响。

居住洛阳,与朋友游惠林寺,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至黄昏才到山寺。幽暗暮色中,蝙蝠盘旋。难得游兴之浓,坐堂前台阶,赏雨后芭蕉,香艳栀子;时间流逝,叶花隐没在夜幕之中。热情的僧人举火把,力夸“古壁佛话”,一一讲解。寺僧的殷勤,宾主的融洽,饭菜虽不精美,亦吃的畅快。山寺清幽之夜,百虫各献其技,凌空飞舞者,丛中忸怩者,仰天鸣奏者,皆入诗人耳中,心中。夜半后,万籁俱寂,清风明月入窗扉,诗人又兴味隔窗赏月。

第二天,离寺早行,眼前一片烟菲世界。摸索前行,脚下高低不平。待朝阳出,烟菲尽,红花绿树皆烂漫。穿行重林,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浅涧可爱。赤足涉山涧,身心清凉。

山中的自然美与人情美,正与受人制约的幕府生活相对,才使诗人萌归耕归隐的念头。归幕府,作《山石》诗。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羁。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1] [2] [3] 下一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320/

韩柳新翻奇崛文(一)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