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又读黄裳的《诸暨》

2012-04-24 20:07 作者:hxl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网上读到“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当代文学评论”的孙郁先生编选的三十年(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全书45篇文章,黄裳1986年写的《诸暨》,作为中国这三十年散文的代表,也被选进集子。没有多加思考,立马移动鼠标,点击“购买”,点击“查看购物车/结帐”,点击“送货上门”,点击“”……

货到、付款,银货两讫。孙郁的书做得雅气、大气。读罢孙先生长长的序言:“近三十年的散文”之后,便直接查《目录》翻到黄裳的《诸暨》,很想看看孙老的这次编选,对《诸暨》有没有编入什么新的“意图”,读下去,读下去,文章一字未动,却在先前的阅读中读出了别样的滋味。

1986年,黄裳在诸暨“玩了三天”,“看了五泄,访问了陈老莲的故居,游了‘小天竺’,参观了枫桥镇上供奉杨老相公的大庙,边村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边氏宗祠。”只是到了离开诸暨的前一天下午,才看了西施浣纱的遗址……

黄裳的文字儒雅深切,艺术家的眼光,史家的思维,读《诸暨》能于《诸暨》的字里行间读出诸暨的厚重而美丽;学人的笔触让山水有声有色之外,更多了一份智者的韵致。在自然与历史之间,黄裳找到如此巧妙的叙述视角,真的不易……也正是因为这些,遂使《诸暨》成为当代少有的散文名家孙郁的入选《中国优秀散文》的理由。细读《诸暨》,诸暨的三天之旅,不但给了黄裳写《诸暨》以丰富的素材,同时也给黄裳留下“无端的寂寞”:

站在苎萝山下,黄裳只望见山巅几棵孤零零的小树,于是在山下、江边徘徊着的时候,他不禁感到了“无端的寂寞”。

到枫桥去访杨铁崖故居那天,天色阴阴的,漫天遍野一片绿,远山淡淡的,大地上好像吸满了水雾,时而看到一片白墙黑瓦的房子,那就是一个村落了。……偶尔可以看见一棵大树,是白果树吧,有时候是一对,那说明这里曾经有过一座庙宇,树照例种在山门前面。庙宇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两棵树寂寞地站在那里。“就在那面,那个山脚下,是杨铁崖的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枫桥镇上,穿过一条乡间小路,后一片泥泞,车子歪歪扭扭地开进去,停在一块场地上。眼前是一片水塘,有两只白鹅在水面上游动,两旁都是菜畦。场地上满是稻草屑和泥浆。走进一条小巷,跳进边门,是一座空落落的大厅,三开间,五根带石础的柱子,屋角放着一架破旧的打稻机。这是陈家的祠堂,据说是老莲祖父陈性学的光裕堂。出岔子除了颜色久已剥落的梁间画,已经寻不见任何旧时痕迹。几个木匠借这地方做家具,在埋头做活。好寂寞的一个地方……

黄裳富藏书,谙掌故。在他的藏书康熙刻“暨阳赵弘基家山汇评”的《苎萝集》残本上卷武宣序里,写及苎萝:“山不过一卷石之多,野蔓交加,只堪供樵苏牧竖之往来……”,黄裳由此便断定“很久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片荒凉萧寂了”。

黄裳认为,西施被越王勾践选中,当做礼品献给吴王夫差,不论她是否意识到自己负有怎样的使命,也不论她曾在吴宫怎样“扬蛾入宠“,她的心情总是寂寞而凄苦的,她明白自己不过是一宗美好的货物。

黄裳说,陈老莲画《九歌》里的“国殇“,只画了一个手执弓刀、满怀激楚的寂寞的老兵,在他面前有一把丢弃的斧,这是战友的遗物。寥寥数笔,就写出了古战场凄寂景色,抵得上一篇《吊古战场文》……

离1986年,倏忽23年。黄裳先生,听人说你老境沉默寡言,非复昔日逸兴遄飞,高谈雄论了――这恐怕是数十年的人情世路将你磨练得更“炉火纯青”了吧?在这23年里,诸暨旅游业得以迅速开发,而今处处景新色美、游人如织,凡黄裳先生所到和未到之处,雨后的泥泞没了,布满场地的稻草屑和泥浆也弄干净了,借这地方埋头做活的木匠也不见了……诸暨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现在,先生已然年过“米寿”,还健吗?诸暨热诚地欢迎你再来看看,这一次,想你绝对不会再有上次那么多“寂寞”的感觉了!如果你能再写上一篇《诸暨》,可以肯定,这一篇新的《诸暨》,也绝对不会出现老《诸暨》那么多“无端的寂寞”了!你的新《诸暨》,也绝对会是下一个三十年里最优秀的“炉火纯青”的散文。

来吧,黄裳老先生。诸暨欢迎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25531/

又读黄裳的《诸暨》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