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心武的“软肋”与嬗变

2012-04-02 10:12 作者:古古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刘心武的“软肋”与嬗变

赖建青

日前,在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诚谢告密者》的文章,作者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一篇短篇小说《班主任》而名噪一时的刘心武。

在文中,刘心武介绍自己“学历羞涩”,当年高考时没能被大学录取,后来进了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北京十三中学当了语文教师,“吸粉笔末有十三年之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刘心武创作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名噪一时的作家,并因此时来运转,由一名普通教师摇身一变,成为北京出版社的编辑,不久后又高升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九十年代末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中,刘心武得知自己当年没能被大学录取是因为在教室里闲聊时说起当时北京人艺演出的《风归人》如何精彩,旁边一同学截断说你别吹《风雪夜归人》啦,吴祖光是大右派。刘心武说吴祖光是大右派,那我也要当右派。这句话被同学报告给了学校领导,他因此被列入“政治上有问题的毕业生,”学校在政治鉴定书上签上了“不宜大学录取”的意见。然而,当刘心武得知真相后,对此却“现在回想往事,我甚至深深感谢那位告我的同窗。如果不是他或她的告发,我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生命轨迹。我如果没有上师专,没当中学教员,后来又怎么写得出成名作《班主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这篇文章中刘心武传递出两个信息:一是他把学历和身份看得非常重,“至今我填写任何表格,上面若有‘学历’一栏,都无法填入‘大本’,只能老老实实地写明‘大专’。”“师专学历,中学教员出身,这是我的‘软肋’。”二是对自己能有今天的地位很满足:“事情过去37年了。没考上好大学,我现在也拥有相当于教授的编审职称,而且,在文学上也算取得了一定成绩。尽管那是我的隐痛,但是,命运给予的补偿足够令我心平气和了。”

应该说,刘心武是非常幸运的。在那极左路线统治的社会下,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疯狂年代里,“因言获罪”而蒙冤一辈子甚至殃及家人家破人亡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句话、一个疏忽甚至因小孩不小心弄脏或弄破了有“伟大领袖”形象的报纸或塑像都会招来弥天大罪,因此而家破人亡的事例举不胜举。告密者没有给刘心武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只是考取的学校低了一个档次,给他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余地。

在中国,告密之风,历朝不绝。因为告密可以博得掌权者的宠信,可以立功受赏,可以加官晋爵,并且可以整垮仇人。“文革”期间,此风也颇盛行,靠告密向上爬,或整垮对立面者,难以数计。极权制度是制造告密者的根源,统治者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告密者,而每一个人又都可能被告发。这样,统治者才便于监视和控制政权,才能有效打击异端,及时剪除异己,以巩固统治。

告密者都是道德缺失用心险恶之人,皆欲将被告人置之于死地而后快。有位哲人说:所有的罪恶和过错都可以得到宽恕宽容,但绝不可以纵容。刘心武之所以“诚谢”和“深深感谢”告密者,完全是基于后来生命轨迹通达的一已之私,并没有站在社会和公众的利益考虑,他的“诚谢”和“深深感谢”无疑是对罪恶的纵容。试想,如果那次告密让他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他还会“诚谢”和“深深感谢”告密者吗?

刘心武幸运的另一方面是他的那篇成名作《班主任》并非很有文采写得特别好,而是小说的反映的内容恰好符合当时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需要,因此被推上去的。八十年代在全国有很多这类符合社会转型时期政治需要的作品被推上去,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路遥的《人生》、还有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等等,这类作品都是以内容受宠,而不是作者的品位或文采,所以尽管其中一些作者因此而步入政坛青云直上,成为文艺界的高官,可在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却并不为人们所看好,文学成就大都是昙花一现,名噪一时。显然,刘心武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在文章中写道:“但后来,很多人或兴趣转移或没有空闲,很少甚至不再阅读文学作品,任我如何辛勤创作,持续发表作品,乃至于写出长篇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他们也只对《班主任》有印象。”(只凭辛勤创作不一定能写出好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只能说明这些作品在政治上可靠,对统治者当局有用而已。)而更让刘心武不满的是尽管自己已经是《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可人们只道他还是写《班主任》的中学教师,“遇到我不免就问‘你在哪个中学教书呀?’虽然改革开放以后,在大城市的中学,教师的受尊重程度和工作报酬都大幅提升,但总体而言,中学教师在社会文化格局里,仍属于比较下层的弱势群体。”

“他不就是个中学教师吗?”

作家,被斯大林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为公众人物,作家的作品和言行都会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刘心武作为一名著名作家,却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反而以一已之私,开纵恶之言,令人不解。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刘心武的“软肋”和“一已之私”让他产生了嬗变,从“吴祖光是大右派,那我也要当右派”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命运给予的补偿足够令我心平气和了”的世故之人。

“桔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古贤晏子这句名言虽然说的是植物变异,让人们从中对环境改变事物的巨大能量有了深刻的理解。

社会是个大熔炉,能将生铁炼成好钢,也能将钢铁熔为水。

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已任”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413075/

刘心武的“软肋”与嬗变的评论 (共 1 条)

  • 明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