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97

2018-04-08 06:34 作者:张关林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97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焉:安,何。佞:花言巧语,指负面的口才好。御:抵御,抗拒。这里指辩驳,与人顶嘴。口给:口才便给。)

(白话)有人说:“冉雍是个仁人,却不能言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招人厌憎。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仁人,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张说)本节的重点是“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振振有词地把别人的批评怼回去,常常招人讨厌。这显然是经验之谈。你好心好意,也许是鼓起勇气对某人提意见,此人却一通辩解,非但感受不到你的好意,还把你的意见当做攻击,而且还说的振振有词。你是佩服他,还是讨厌他?——这样的能言善辩是孔子所否定的,因为用来“御人”(顶嘴)的口才,只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只会引起讨厌。即便你觉得对方的意见不对,也应该“闻者足戒”,不要在这个地方呈口才之利。

喜欢“御人以口给”的人的确是没人喜欢的。“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关于如何与周围人融洽相处的学问。你如果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喜欢,乃至拥戴,你就走不远。与周围人搞好关系,是你实现志向的原始起点。如果周围人讨厌你,即便你智商奇高,也会寸步难行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此,《论语》不厌其烦地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大问题。不要呈口舌之利,把别人好意的批评怼回去,就是一个方面。

但我们要注意,以雄辩的方式去说服人,与这里的“御人以口给”,虽然表面都是言辞凿凿,但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非但不令人讨厌,还会令人佩服,有的雄辩使人产生“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之感。这样的雄辩拨正了人们的思路,听者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御人以口给”,则是对别人的好意泼冷水,使人产生“热脸贴冷屁股”的自尊受挫感。一个人的自尊一旦受挫,那么对你的恶感就压倒了是非感,所以即使你反驳得有理,结果也必然是招怨。正能量口才与负能量口才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挫伤了对方的自尊。

生活中,“御人以口给”似乎也是人的共性,只是程度不同。能当面接受批评的人非常少。如果不信,你试着对某人提意见,看看对方会怎么反应。孔子提出的要求,往往需要自律才能做到的。

顺便提一下。本节孔子两次说到“焉用佞”。现在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孔子时代大概流行的是“重要的事情说两遍”。孔子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说两遍的情况,从来不说三遍。大概是现在的人越来越顽固,说两遍依然无动于衷吧。

再者,孔子为什么要加上一句“不知其仁”(冉雍仁不仁我不知道)?我认为这是对“仁而不佞”这个并列判断的否定。意思是:仁者必须不佞,佞是对仁的否定,所以不能说“仁而不佞”。但不佞者不一定是仁者,所以在“冉雍不佞”的前提下讨论他是不是仁,可以说“我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仁”;但如果“冉雍佞”,那么用不着讨论他仁不仁了——佞者不仁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5443/

张说《论语》·连载97的评论 (共 14 条)

  • 春暖花开
  • 淡了红颜
  • 雪
  • 王东强
  • 王平如是说
  • 雪儿
  • 心静如水
  • 江南风
  • 倪(蔡美军)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燕姿
  • 康有山
    康有山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襄阳游子
    襄阳游子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点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