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扫墓不是烧墓,祭祖不是蒸祖

2018-03-31 13:47 作者:岩泉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转眼间又到了清明节,年年清明节我都要回乡下老家去扫墓,以此寄托对先辈的哀思。只是每次清明节过后,当我们乘车途经山区县,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因清明扫墓焚烧祭品而烧毁的大片森林。有的森林很古老,其中不乏珍稀树种,也被那“行的火种”烧得漆黑一片,用残不忍睹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据初步估计每年清明节扫墓期间——人为地烧毁森林面积至少数万亩。

前年清明节那天,正当我从山上扫完墓下来准备回县城时,突然听到后龙山上又有人大声喊:“不得了啦!着火啦!”,我反身回头朝后山一看——火光冲天、白烟翻滚。我赶紧从弟弟家拿了一把柴刀,边喊“乡亲们,大家快去救火啦!”边疾步朝后龙山奔去,人们陆续赶到,可是看着熊熊火焰,一个个手忙脚乱却不知从何下手?凭着早年我在相山镇、桃源乡工作期间扑救过上百场山火的实战经验,毛遂自荐地充当了现场临时指挥。

经过两个多少时齐心合力,奋力扑救,山火终于熄灭了,一个个都变成大花脸。尽管大家都累得气喘嘘嘘,却为保住了后龙山这片数百上千亩四季常青的“风水宝地”认为值得而高兴!

还记得大前年清明节期间,表面上看是一个晴好天气,但是山风特大,风向变幻无常,一会儿左冲右突,一会儿南旋北转;一会儿俯冲而下,一会儿卷地而起。扫墓的人心中暗暗惊异——这是什么风?根本没办法点香燃烛焚纸钱。可是既然到祖先的墓前来了,总不能不行完这些仪式就回去?于是,人们只好“顶风尽孝”。

细心一点的等纸钱,祭品灰烬烟灭才离开,粗心的人点着火就一走了之。不一会儿功夫:东山山火腾起,西峡腾起山火;南岭火光一片,北峰一片火光。顷刻间热浪翻滚,山如灶堂,亡灵真要是九泉有知,一定受不了这般煎熬,因为扫墓成了烤墓,祭祖也就成了炙祖。

清明节扫墓,这本是我们的传统习惯,一年一次,借此祭奠祖先,寄托哀思,实乃人之常情。其实“扫墓”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可是,如今时代不同了,活着的人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似乎觉得死去的亡灵他们的生活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再满足过去的那种:点三柱香,燃一对烛,烧几张纸钱,培几锹新土,叩几个头,而是在墓前大行其自欺欺人的所谓“现代化”——纸糊的,笔画的,还有电脑制作的冰箱,彩电,洗衣机,楼房,别墅,小轿车等等堆得一人多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还有更“孝顺”的子孙,觉得自己享尽了人间的奢糜生活,也应该不忘地下的列祖列宗。于是,别出心裁烧几个“三陪小姐”和“庭院保镖”,让他们也享用享用,而且还有保安护着。这种“阳风阴渐”现象近年来已形成一种攀比的趋势,于是带动了一系列“鬼域经济”,君不见各地的冥钞、冥衣、冥房、冥器、冥家俱、冥品自选商场等名目繁多,冥品繁荣,以此烘托“冥府昌盛”。

而这一切,都必须经过火化这一道工序,方能“通行”于阴曹地府。火——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载体和中介,体现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此时此刻便被动地充当了烧毁树木森林的帮凶。

世人皆知,要成活一棵树,至少十年;要培育一片林最少百年。而要毁灭它只须几天几,甚至几个小时就足够了。

我曾在那年清明节写过一首《光山不是风水地》的小诗,以此劝诫父老乡亲。诗云:

青山年年起坟茔

人间岁岁焚纸钱

山风漫卷灰飞尽

一片孝心枉为然

坟前栽种树一行

招来莺歌催魂眠

九泉有知自欣喜

仰首凡尘林一片

休将香火炙尸骨

风助火势焰烧天

光山不是风水地

秀峰青山藏神仙

唐代大诗人王维写得好“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树杪百重泉”哲人云:“治水在于治山,治山在于植树。”古往今来,仁者无不山,因扫墓而烧了青山,实乃不仁、不智、不孝之举。笔者在此呼吁:改一改在墓前焚香烧纸的陈规陋习。扫一扫墓地,培几锹新土,献一束鲜花,同样能尽到我们的孝心。让火远离山林,让山长满树木,让树环抱群山,人间就真正成了“山外青山楼外楼”。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4738/

扫墓不是烧墓,祭祖不是蒸祖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