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汉人的姓名字号

2018-03-22 11:17 作者:陈宣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汉人的姓名字号

陈宣章

一个人的信息首先是姓名。这是区分个体的特定符号。人名在语言产生后才出现。各民族对人的取名各有习惯,受历史、社会、民族等文化因素制约。名字通常都有一定含义。

“姓名”最早见于《孙子•用间》:“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今吾间必索知之。”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是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人文标识。

一.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三代(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实,姓氏合一在秦汉后,是维系血缘的隐形。

据考证,五千年前母系社会就有姓(故由“女”和“生”组成)。姓氏原指姓(起于女系)和氏(起于男系),起源于“姓氏图腾”。古人早就发现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三皇之首伏羲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奴隶社会时,“姓”源于所属部族血缘,“氏”源于封地、爵位、官职等等。所以贵族有姓、名、氏;平民有姓,名,无氏。同姓不通婚,同氏可通婚。姓是区分氏族的符号,因母系社会,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百家姓》背后有约 4千个不常见姓氏和2万个鲜为人知的姓氏。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三坟》:“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姓姬。炎帝居姜水之旁,姓姜。尧帝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国,后迁于祁,姓伊祁,名放勋;尧是谥号,封于唐,又称唐尧,号陶唐氏。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禹治水有功,赐姓姒,号文命;国号夏后,又称大禹、夏禹、伯禹等。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其中两姓各两人)。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夏王室姓姒,另有霸主姓己(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姓子,另有霸主大彭、豕韦姓彭,还有条、徐、萧等13个氏。周王室姓姬,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之别。秋时,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22姓。周代实行宗法制,建立侯国或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

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表示贵贱,有氏者为贵。秦代废除宗法制,实行郡县制,氏失去贵贱意义,姓氏合一。中国现在大多数姓,都承袭周代的氏。姓氏来源有许多种:1.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神农氏母亲叫女登,许多姓都女字旁:姑、姬、姜、妫、姒等。2.以出生地为姓。虞舜出于姚墟,姓姚。春秋时,齐国大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姓东郭、南郭等。郑大夫住在西门,姓西门。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有个汪芒国,后代姓汪。商朝有个阮国,后代姓阮。4.以封地采邑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赵城,后代姓赵。周昭王庶子被封翁地而姓翁。周公旦儿子被封邢国,后代姓邢。司寇岔生被周武王封于苏,后代姓苏。据统计,以采邑为姓近200个。5.以官职为姓。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后代以这些官职为姓,还有籍、谏、库、仓、军、厨等。6.天子赐氏、谥号为姓。周穆王一宠姬死,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号为惠,后代姓惠。明代燕王朱棣推翻建文帝,成为明成祖,太监马三保有功而被赐姓郑,后改名郑和。7.以祖辈的字为姓。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姓游。鲁公儿子子,字子臧,后代姓臧。8.以神话传说为姓。舜时有个纳言传说是龙的后代,子孙姓龙。神仙中有青公,后代姓青鸟。9.因避讳等改姓。战国时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灭,子孙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改姓严。¬10.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以民族语言译音为姓。匈奴首领单于的不少后代姓单于。11.直接以姓为氏。如:姬、姜、姒、姚等。12.以国名为姓。如: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13.以乡、亭名为姓,如:裴、陆、阎、郝、欧阳等。14.以居住地为姓,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周平王庶子字林开,后代姓林。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父,其孙姓皇父,汉代改为皇甫。16.以次第为姓。如:伯、仲、叔、季等。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姓仲氏、仲孙氏,因弑君之罪,后代改姓孟、孟孙。17.以技艺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当代姓氏中,李、王、张、刘、陈为大姓,人口之和达3.5亿。李、王、张三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当代姓氏中,人口倒数第一,姓贶(kuàng):不过百人。倒数第二,姓难:源于南北朝鲜卑族,后北迁,大部分到了朝鲜半岛,国内极少存在。倒数第三,姓死:源于北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封建社会至今,绝大多数人随父亲姓。少数人例外;也有极少数人因各种原因改姓。

二.名。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成为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因社会时代、环境变化、文化底蕴、信仰追求等不同,人们有不同认识标准,姓名是长辈赐名给下一代的标识,是时代思想意境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群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即认为,名字最初是因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

1.历史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法名、网名等。现今,大多数人出生后为填写出生证,决定身份证号码,必须马上定名(即学名),改名者极少。

笔名、艺名、网名一般由自己起名,则代表名主本人的传承思想。绰号是别人所起。

取名关键是选字。上古时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先秦时起名开始讲究。《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提出取名五原则:“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具体选字时“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孔子出生时头顶有凹,即“圩顶”,其父按“以类命为象”原则取名“丘”。孔子儿子出生时,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依“取于物为假”原则给儿子取名“鲤”。申繻取名原则核心是“避讳”,并流行下去。

汉代取名流行“单名”,从皇室到普通百姓大多取单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认为二字名不合礼数:“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汉代取字首选尊老、称谓、身份、德行一类敬谦美辞,在先秦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增加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东西两汉24位皇帝,仅汉昭帝双名刘弗陵,登基后为避讳,去“陵”叫刘弗。此风影响后世。唐朝21位皇帝,仅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单名。直到明清时才改变。明清两朝28位皇帝,仅明成祖朱棣单名。

魏晋南北朝时,取双名之风有抬头,两大特点:1.“之”字成时尚。晋宣帝弟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2.父子、长幼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出现同字。如:王羲之儿子凝之、操之、徽之、涣之、献之。

唐宋时特点:1.起名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宋徽宗时,江西有个“孙权”,与三国吴主同名,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2.不产生歧义。《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永乐年甲辰廷试第一名孙曰恭,皇帝朱棣觉得“曰”“恭”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给第二名刑宽,孙曰恭成了榜眼。3.流行古人忌讳的重字名(双名)、姓名同字同音。古代,身份低贱者(侍妾、青楼女子)用双名,如:莺莺、圆圆。4.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与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受青睐。5.宋人取名的复古倾向,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6.宋代开始流行“字辈取名制”(世代排名)。中国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

元代流行“数字”入名,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例如: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张士诚原名“九四”。

宋代后,取名限制增多。除避讳,还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补啥。朱元璋亲自制定世代(孙辈起)的取名原则:每个儿子“辈分字”20字(一首诗)。例如:太子朱标“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四子燕王朱棣“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末字以火土金水木五行顺序来排。所以朱标之子姓名“朱允炆”。

“辈分字”一般见于封建大家族,也可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普通家庭兄弟姐妹名字的同字不是“辈分字”,孙辈取名各行其是。兄弟姐妹名字的同字可以不同,也可位置不同,例如:宋嘉树子女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清朝初满族取名不反映辈分,如:努尔哈赤,满语意为“像野猪一样凶猛的人”。从康熙起,按汉族用汉字取名,有辈分,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

名字本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是又加入取名者的动机、情感、寄托。但有时因忌讳反而受害。例如: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又名钱塘。会稽人钱唐休颇有声望,被举荐给宰相赵鼎,宋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

中国传统礼仪,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亦称字,若称名则较为轻蔑,甚至意指其人有罪。

2.取名制度:先秦时,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时由父亲取名。《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后世不讲究,有时先“小名”或“奶名”,六七岁入学起才取正名(学名)。但也有满月或周岁时取名;也有出生前预先取好名者。

古时还有“抓周礼”,又称试儿、拈周、试周,是小孩诞生礼仪中最隆重者,南北朝时流行于江南地区, 隋唐时逐渐普及全国。以小孩所抓物品判断其兴趣好和将来事业。据说李白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父亲李客认为儿子将来能成为诗人,但一直没取好合适的名字。儿子七岁时,李客作春日绝句仅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说:“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其妻接“火烧杏林红霞落”,儿子不加思索地指向盛开的李树说:“李花怒放一树白。”李客拍手叫好,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3.名字长度:三国之前以一个字的名字为主,晋朝后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随着人口增多,重名者很多。据统计大陆名为“国庆”者约40万;名为“建国”者超过96万。

另外,取名常与历史事件、政治环境有关,五十年代建国等;六十年代反帝、文革、卫国等;七十年单名增多,宏、红、威等;八十年代仿英文名,莉斯、杰克等,还流行生僻字;九十年代多仿古人名。

4.古人取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5.法名:指皈依佛教或信奉道教者特取的名字。佛教称法号,戒名,法讳;道教称道号、尊号。法名不能随便人称呼,是出家僧人的师傅或长辈可以称,外人只能称呼“法号”。法名中往往有一字是师兄弟共同的,此即与传承辈份有关的演派字号。

6.名字忌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⑴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⑵忌讳生冷字。⑶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⑷忌讳多音字。⑸忌读“绕口”字。⑹忌读不雅的谐音。⑺忌讳过于时髦的字。⑻忌讳过于夸赞的字。⑼大姓忌讳简单名字。

古时候,在言谈和书写时也要回避,不回避皇帝的讳是“大不敬罪”。

7.现今,网络时代,网名极为普遍,五花八门,值得研究。

公安部2007年6月出台《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1.公民应当随父姓或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不算复姓)。按中国现有1601个姓氏计算,这将新增128万个双姓,从而缓解大姓人口姓名重复的问题。2.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内容:⑴损害国家或者民族尊严的;⑵违背民族良俗的;⑶容易引起公众不良反应或者误解的。3.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2个汉字以上、6个汉字以下。4.姓名不得使用:⑴已简化的繁体字;⑵已淘汰的异体字,但姓氏中的异体字除外;⑶自造字;⑷外国文字;⑸汉语拼音字母;⑹阿拉伯数字;⑺符号;⑧其他超出规范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以外的字样。5.年满18周岁公民申请办理名字变更登记的,以一次为限。6.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申请办理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由户口登记机关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下罚款。骗取姓名登记或者姓名变更登记的,处800元以下罚款。7.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姓名。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三.字,也叫表字。古人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就产生了字。传统礼仪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此风在春秋战国就很普遍。《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之仪而取字,女子出嫁(成年)盘发插笄(簪子)也要取字。故亦称女子许嫁为“字”,如:待字,字人等。

名与字有一定意义的联系,互相映衬,互相补充。《颜子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广义理解,字是名的含义诠释。如:屈原,字平;白居易,字乐天;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陶潜字渊明等等,都是词义互见,相辅相成。苏轼,字子瞻,由“轼”而想到登车远望;苏辙,字子由,是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

也有干脆拆名为字,简便好记,如:清•诗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有些人取许多字,其冠军是清•毛奇龄(又名甡),字两生、大可、齐於、于一,号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迟、春庄、僧弥、僧开等,又称西河先生。

四.号,也叫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逐渐被笔名、艺名、绰号等取代。这是中国姓名文化的有趣现象。号往往比字更玄乎乃至无迹可寻,但大多还有规律可循。不少人喜欢以曾居住或逗留过的地名风物为号,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李白五岁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之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有仰慕白居易之意,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县),曾于东坡屋地栽花自娱,诗尝数言及“东坡”。清•袁枚居江宁(今南京市) 随园,号“随园老人”。清•钱曾的藏书楼叫“也是园”,号“也是翁”。宋•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指自己要有“六个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乐于其间。

苏轼其他别号多达30多个,如:大苏(以别于其弟苏辙),峨眉先生、眉山公(籍贯四川眉山),苏使君、苏贤良、西湖长(职官学名),坡仙、谪仙人、狂副使(人格、诗风)等。可见古人取号无限制,多号习以为常。晚唐•温庭筠参加科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近于绰号或谑称。宋•张先有三句写“影”佳句,称“张三影”。元•袁凯咏白燕诗出名,称“袁白燕”。清王士禛《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之句,号为“王桐花”。号有自取、别人赠予的,还有绰号、谥号。

谥号: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及其它地位很高者,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五.姓名趣事。

1.孙中山,原名孙德明(族谱德字辈),学名孙文,字载之,取“文以载道”之意。清政府文书搞花招,写成孙汶。因为“汶”的含义:⑴心中昏暗不明。《屈原列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⑵玷污,污辱受物之(《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孙文,号“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的粤语读音“逸仙”,他的老师区凤墀干脆给他改为孙逸仙。孙文流亡日本,住处附近有个中山家族,明治天皇的母亲就是中山家族的人。孙文致力于社会改革,钦佩明治天皇,化名“中山樵”。孙文在日本旅馆登记时,就用化名“中山樵”。1902年,他的好友宫崎寅藏(1870-1922年,又名宫崎滔天,别号白浪庵滔天,曾加入过中国同盟会,一生追随孙中山,并在武昌起义后到达上海)出版《三十三年之》一书,描述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章士钊对书大加赞赏,1903年节选并翻译,以《大革命家孙逸仙》为名出版。但译成中文时出错,把“孙文即中山樵先生”译成“孙文即孙中山先生”。这样,“孙中山”成为响彻中国的名字。

但是,孙文本人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一名,正规档案(清朝、民国)也没有出现过这个姓名。章士钊晚年还痛惜此事。

2.宋氏三姐妹,无人不知。但是,祖姓韩,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乔孙,教名查理•琼斯,因过继给舅舅,改姓宋。宋氏三姐妹原名宋爱林、宋庆林、宋美林。后为女性化改“林”为“琳”。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誓约书》上写的就是宋庆琳。

宋耀如带宋爱琳拜访《万国公报》主笔沈毓桂,后者说宋爱琳名字像西方人,建议改为宋霭龄。于是庆琳、美林改为庆龄、美龄。

3.蒋介石。族谱名蒋周泰(周字辈),幼名瑞元,16岁时学名志清。他在留学日本时创办杂志《军声》,用笔名介石。回国后,1917-1918年据《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改名中正,字介石。

4.陈果夫、陈立夫:原名陈祖焘、陈祖燕,是祖字辈,果夫、立夫是两人的字,千万别以为是“立”字辈。

历史上有许多因名字引出的趣事,不赘述。2018.3.22.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3820/

闲话汉人的姓名字号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