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75

2018-03-21 06:31 作者:张关林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75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士:读书人。)

(白话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道,却因为自己的衣服和吃食不好而觉得耻辱,这种人不值得与他交谈。”

(张说)根据生活琐事,来判断一个人境界格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比如,明朝统帅洪承畴被清军抓获,大义凛然,誓死不降,皇太极认为他不会投降了。但皇太极的老婆庄却认为洪承畴会投降的。皇太极问理由。孝庄说,那次我跟他谈话,房梁上落下灰尘沾在他的衣服上,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轻轻弹去,这样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不会不怕死的。洪承畴后来果然找个台阶投降了。

许多著名文学作品也常常用生活琐事来揭示人物的人品格调。比如,托尔斯泰在小说中这样描述一位法官:老婆发现他有外遇,跟他吵,不再烧饭,回娘家去了,法官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忧心忡忡。他希望老婆原谅。于是在开庭走向法官席的台阶时,心里说:如果到那里右脚跨上台阶,说明老婆不肯原谅,如果左脚先上,说明老婆今天就会原谅。于是小心翼翼走向台阶。坏了,根据步伐,应该是右脚先上,但他立刻跨了一小步,硬凑着让左脚先上,这才欣慰地松了口气。——一个心思猥琐、处事无能、没有担当勇气、但却掌握他人命运的官吏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从小节预知大节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即小节所反映的品行必须与大节所需要的品行相关。在这个前提下,以小测大能够成立。比如孔子的这句话,从一个人关注物质享受,可看出此人对道的追求不会执着,因为人的注意力具有排他性,关注这个,势必不很关注那个。有人说,西方人注重细节而忽视整体,东方人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这是符合实际的。整体与细节同时并重,是人脑做不到的。

但如果小节所指与大节所需素质没有关系,小节就不能作为预测大节的根据。名言“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被引用极广,都把它当作从小节预测大节的经典话语,我认为错得离谱,因为“不扫一屋”反映的是不愿做家务,“扫天下”要求的素质与做家务无关,这句话把“扫”的两个不同含义混为一谈,居然也能流行,可叹也。

《三国演义》中庞统在当县官时,整天喝酒,不理政事,刘备以为是个无用的贪杯者,但在刘备的指责下,他把半年积压的刑案,当着刘备的面半天就有条有理地处理完毕,刘备顿时刮目相看。庞统认为县官不适合他的大才,有意怠于政事来引起注意。因此,从小判大,不能简单化,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有一句名言叫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它的意思其实不是指小节与大节存在对立关系,而是指办事时瞄准一个大目标,绕开一些繁琐程序,以便快速接近目标的行为。这需要准确的判断和勇气,非常人能为。但这句话经常被庸俗化,用来指与事业没有关系的日常行为不受规矩的约束。比如,起床后叠被子是生活规矩,有人不叠被子,但他的事业却很成功,于是就被称“不拘小节”。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事业成功所需的素质,与不叠被子的习惯风马牛不相及。你说他“不理床铺,何以理事业”是不对的,你说他是“成大事不拘小节”也是言不及义。

仔细研读《论语》,可发现那些烨烨生辉的金屑,凝聚着亘古不变的生活经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3673/

张说《论语》·连载75的评论 (共 11 条)

  • 浪子狐
  • 听雨轩儿
  • 春暖花开
  • 雪儿
  • 清雨扬尘
  • 心静如水
  • 江南风
  • 水莲花
  • 淡了红颜
  • 草木白雪(李淑芳)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