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68

2018-03-14 06:08 作者:张关林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68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约:穷困,俭约。乐:富裕,安乐。知:同“智”。)

(白话文)孔子说:“缺乏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过俭约的生活,也不能长久地过富足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能完全满足于仁德,有智慧的人能把仁德看作利益所在。”

(张说)“仁德”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仁德”的中心意思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利益。那么,缺乏仁德的人,必然信奉“个人利益first”了。孔子认为,利益至上者不可能长期过贫困的或富裕的生活。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知道,物质生活非贫即富,贫富的生活都没法长期过下去,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呢?——物欲引起躁动不安,永不满足!孔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价值标准。生活节俭和富足,这是仁者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人的自然需求。物质不能充分满足自然需求,就叫节俭;能满足了,就叫富足。但不仁者的概念是永不满足。个人利益至上者即便有钱,还想更多,永远不会觉得够了,所以孔子说,不管物质匮乏还是富足,这类人总是觉得匮乏。这叫做贪得无厌。

不仁者有了权,必然变成贪官,因为贪得无厌。《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不敢花钱却还是贪钱,可见许多不仁者贪钱不是为了钱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兑现“贪”,“贪”本身就是其行为目的。他们只满足于“贪”。(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反过来,仁德之人既能安于匮乏,也能安于富足。为什么?因为他们关注的不是物质,而是心安,而实践仁德能使他们心安,缺失仁德会引起心灵痛苦拷问,他们只满足于自己实践“仁德”。他们的财富就是仁德,有了这个财富就满足,物质的多寡无所谓。有人会怀疑: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自古以来从来不缺这类人,只是很少。比如上世纪国人的榜样雷锋,就是货真价实的助人为乐派。安全满足于能帮助人。比如现在的巴菲特,虽然有钱,但住的房子是1958年花3万多美金买的,吃的早餐不超过3元,却捐出自己财富的85%!香港富豪李嘉诚一套西装可以穿十年八年;皮鞋坏了补一补接着穿;同员工一样吃公司的工作餐;身为地产大亨的他住的是1962年婚前购置的老房子,而他的慈善捐赠已经超过130亿元。他们都是“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仁者。

逐利是人的天性,但追逐物质利益,还是追逐道德利益,却是君子与小人的基本分水岭。“知者利仁”,智慧的人把实践仁德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这就是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富豪对慈善捐赠乐此不疲、雷锋等对救人急难乐此不疲的原因。孔子之所以说这段话,说明当时已经有这样的仁者,只是时代和环境不同,实践“仁”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比如颜回,“仁”的表现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每个时代都有“安仁”、“利仁”的人,只是较少,被宣传的就更少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2832/

张说《论语》·连载68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