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62

2018-03-08 07:30 作者:张关林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62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管仲:齐桓公的宰相,管仲的改革使桓公成为秋第一个霸主。器:气量,胸襟。有三归:指有三套住宅。摄:兼职,兼任。当时士大夫家臣多有兼职,而管仲的家臣却是一人一职。焉得:怎么能是。邦君:国君。树:立。塞门:相当于影壁。好:友好。反坫:国君宴请国君时,献酒后放空杯的桌子。而:连词,假如。)

(白话文)孔子说:“管仲的器局小得很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套住宅三个家,他的家臣一人一职,并不兼职,哪里能说他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他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影壁,管仲也立了一个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厅堂里有放酒杯的台子,管仲家也设了这样的台子。如果说管仲懂得礼节,还有谁不懂礼节呢?”

(张说)历史证明,管仲是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在齐国成就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业,他是法家的先驱,是后世所有杰出社会行动家的楷模,诸葛亮就“尝自比管仲、乐毅”。如此一个极其成功的人,在孔子看来毛病却多得不得了。先说他器量小,又说他不懂节约,还说他不懂礼数。孔子是不是在嫉妒呀?

从孔子的角度看问题,其实说得没错。孔子所谓的“器小”,是指管仲的眼光只看到一国,没看到天下。儒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孔子认为管仲“器小”。这个说法虽然能成立,但毕竟是一种苛求。因为从当时的局势看,要平天下,首先得搞好自己一国,孔子的要求不切实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管仲不节俭,不懂礼,也是成立的。当时大臣的家仆都是一人兼数职,而管仲的家仆一人只管一件事,这样开支就大了。管仲家里的装饰跟国君一样,当然也属于越轨行为。

孔子说得都不错,但却给人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事实上的确如此。孔子自己后来改变了对管仲的评价。孔子后来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齐桓公多次统一诸侯,并不靠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仁,这就是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统一天下。现在的人都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原人都要被蛮族征服而变成野蛮人了。难道管仲会像一般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从此没人知道有这个人吗?——解释一下:管仲本来是桓公弟弟公子纠的老师,是桓公的敌人,他为了公子纠而射杀桓公,但没射死。桓公登位后,在鲍叔牙的推荐下,把管仲从齐国抓来,但不问罪,反而请他管理国事。根据儒家忠心事君的理念,管仲应该忠于公子纠,公子纠死了,他也应该自杀才对。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如此愚忠。)

我们注意到,本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在前,上面引述的两段正面评论在后,应该理解为孔子的看法在发生变化,从对管仲的鸡蛋里挑骨头,转变到全面肯定。这是孔子能自我纠正的很了不起的地方。

一开始孔子尽管承认管仲很能干,但觉得管仲的做法与儒家倡导的不是一路。管仲是完全靠法治成事的,而孔子认为忽略德治,这个法治是不会长久的。所以他指出了管仲忽视德治(器小,不节俭,不守礼)的缺点。孔子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管仲的做法,所以特地挑出他忽视德治的一面来批评。这个批评是对的,不是捏造。

但孔子毕竟是实事求是的客观的思想家,管仲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不能因为与自己的理念不合就否定掉。于是他后来不再纠缠于管仲的忽视德治,着重强调了他对华民族的贡献,甚至认为管仲从忠于公子纠“变节”为忠于桓公,为天下造福,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民为贵,君为轻”呀。孔子的思想在变化,所以对管仲的评价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个矛盾却显示出孔子的伟大人格: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只根据对民族的贡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2188/

张说《论语》·连载62的评论 (共 9 条)

  • 雪中傲梅
  • 雪儿
  • 听雨轩儿
  • 江南风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老党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