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蛮”与“文明”时代的科学界定

2018-03-02 15:17 作者:曲辰匹夫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野蛮”与“文明”时代的科学界定

在涿鹿,为了将被黄帝平叛镇压了的蚩尤捧之为“祖”,故意抹掉我们尊轩辕黄帝为“文明始祖”的“文明”特定含义,一些人写文章、利用网络,长期宣传“历史无是非”的“成王败寇”论。说:黄帝战蚩尤“无谁是正统该歌颂,谁是叛逆该贬责的问题”。“中国历史几千年,过去对蚩尤的定性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①论者的所谓“根据”,就是说黄帝之时还处于野蛮时代,而非文明时代。如此,我们就得研究,看看黄帝之时,中国社会是否进入了文明时代。

现在,世界上对于“文明”一词的使用,极其宽泛。如:古代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现代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家庭文明等等。这是因为,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中、在各种情形下的“文明”一词使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涵义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界定。在中国,“文明”一词的产生和使用,大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欧洲的肇始则是在十八世纪中叶,距今只不过二百多年。中西文化学上对于“文明”一词的使用,亦存在着重要差别。这样,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具体尺度去界定历史文明的起点呢?对此,我们就有必要稍加讨论。

“文明”在中国古代原是一个哲学用语,始见于《易》经中的频繁使用。如“文明以正”、“文明以说”、“刚健文明”、“天下文明”等。何义谓“文”?综合古籍文义,刚柔交错,阴阳互依,天地相交,通其变化,知其必然,谓之“文”。如《易•系辞》言:包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赵育大:《黄帝•蚩尤与涿鹿》,载1996年《先秦史研究动态》总第28期,第59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法于地,观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易》总天、地、人、时,论道理而求其德。故有“天文”、“人文”、“鸟兽之文”的分称。若用现代通俗用语所表述,即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并依其行事谓之“文”。故,“文”义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因之,造其字用会意之法:画一人形,胸部添加一个心字,以示知“文”义需要用心思考“ ”。商人以刀刻于甲骨之上为了省事 ,其“心”字常省刻为“ ”、“ ”、“ ”等形。甲骨学家们也同史学家们一样,既不知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古文字之前的历史事实,自然也就不会在他们的古文字研究中从中国古典哲学方面去作考虑。因此,大凡中国古典哲学名词专用字,或与哲学相关的古文字,都在考释中有程度不同的错误。如甲骨学家释“文”字曰:“像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文饰,故以文身之纹为文”①;金文学者则依古“文”字中有“心”字,曾误释为“宁”字。如此,读古文《尚书》,就发生过读“文考”为“宁考”,“文王”为“宁王”的事。“文”字的使用,虽在其长期的历史使用过程中,多有字义引申,但其义都与中国古典哲学有关。如《逸周书•谥法解》说:“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明”字之造,以日加月而成字,表意十分明确:日月丽天谓之“明”。如此,以“文”与“明”相联成“文明”一词,其涵义就是:依客观自然规律为指导而制定典章、法律、礼仪教化人民,造成一种祥和有序的社会生活秩序,即为“文明”。

所以,《易•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正(今通行本《周易》用“止”,不通。应作“正”),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依中国古代的定义,人类的历史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起点,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建立起了国家制度;

第二,有完备的文字产生和使用;

——————————

① 徐仲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996页。

第三,有了法律制度;

第四,有礼仪规范;

第五,有了社会教育;

没有这五个必备条件,就不可能在一个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社会规范,进行管理和教化,以规范人们的思想、言行,使这个社会的人类生活达到文明、和谐、有序。

现代学者们谈历史所使用的“文明”一词,其概念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大多是参照西方学者们的说法。例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的产生受地理条件制约,有相当的地域性,它比国家的范围要大,比全世界要小。因此列举出二十一种地域文明,又举出六个古代文明产生的母体。现在学者们所言的希腊、巴比伦(或称作苏美尔)、埃及、玛雅、印度、中国古代文明,即接受和沿用他的观点。在文明的分期上,亦不一致。有按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发展过程分期的,如:畜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也有依社会制度分期的,如:原始文明、奴隶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还有从人类生产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作为分期标准的:将新石器时代前期,称之为古代文明,时间为公元前一万五千年至公元前的八千年。将新石器时代划作中世纪文明,时间为公元前八千年到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将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一千七百五十年这一段历史,称作近代文明;而大多数西方学者,是将文明分作四个时期。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到公元五百年称为“古代文明”,从公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称为“中世纪文明”,从公元一千五百年到一千九百年称为“近代文明”,公元一千九百年以后为“当代文明”。

由此可见,对文明一词的涵义,中国古代同近代西方学者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原因就在于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史的总趋势上虽然一致,但具体到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气候、物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等许多复杂的原因所致,文明产生、发展、进步的形式、内容,就会有许多差别。文明产生的时间,也客观上会有早晚之分。文明的发展进程,也会呈现出相对快慢之别。再加上古今认识的不一致,中西学者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认识上的差别,目前尚难有世界公认的文明界定标准。这种情况在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探讨上,就客观地存在着一个表述、界定的困难。

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探讨、表述之中,基本上是依中国的传统认识为依据,坚持以国家、法律、礼仪、教育制度的建立,文字的产生和普遍使用,作为主要标志。同时,对于中国古典哲学——《易》道的产生、发展、嬗变对历史、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亦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加以研究和论述。因为,这是中国文明发达之早,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历史原因,是中国历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域历史的重要特点。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要努力做到就中国的历史发展实际之中求其是,二是尽力避免生搬硬套某些本本,不与其它外来的学术观点同是非。即使是名家大著的观点,我们认为是对的就参考,就引证。不对的,也要明白地指出,并说明我们的观点和理由。更要尽可能地避免泛泛而论,人云亦云,尽可能从中华文明的实际发生、发展史上,总结出有益于我们这个民族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高于一切的研究总则。

综上论证:在一个比世界小、比一个部落居住地大的地域之内,如果有了近似于国家的政权,以统一的法律和礼仪制度治理地域内的人民,使之生活安定、进行有序的生产、生活和发展,这就是进入了文明时代。反之,各氏族或部落还在拥兵自重而行互相掠夺财物,无论其地域大小,则还处在野蛮时代。我们说黄帝时期业己进入文明时代,是因为:

第一,在轩辕黄帝之前就有了国家制度的初形

黄帝之前,因为文字不统一,亦无国家制度建立后的史官,所以,我们对于黄帝之前中国都有什么政权存在,是很难详细知道的。虽然有一些书籍也记载了黄帝之前的古国名,如《路史》之例。但我们对其真实性有着很大的怀疑。择较为可信者,其时的部落方国有:补遂、夙沙、有熊等,黄帝、炎帝就是有熊国君“少典”的儿子,同父异母。《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的:“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其“不顺者”指的就是各自独立拥有武装力量的部落方国。轩辕黄帝战蚩尤,平息有熊国内部的臣属叛乱,战炎帝,制止了由于“帝后双头领导”引出的政权分裂后,经南北东西四方征战、一统华而建立起来的,就已经是标准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了。

第二,黄帝时期有了完备的文字使用

中国的文字产生,在全世界来说是很早的,按着现在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字性材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青海乐都柳湾、山东莒县等许多古人类生活遗址上,都发现了古文字刻画材料,它们有不少与后世的“甲骨文”存在相同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对四组材料进行了年代测定,它们分别为:6080年±110年;5920年±105年;5855年±105年;5600年±105年。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产生,距今为6000年左右。《世本》等古史所载,黄帝命仓颉造字,事实上就是国家制度建立后,搜集、整理、增创和统一文字的历史事件。

第三,有了以“道”理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对此,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汉墓出土的《黄帝经•经法•道法》就说得十分明白:“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面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黄帝经》中关于以道─也就是客观自然规律而立法,以及制定法律者在法律产生之后而不敢犯,法律制度建立之后而不敢废,并自引以绳的论述,不仅说明黄帝之际已有法律制度的建立,而且其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理论是非常科学的。

第四,有了社会礼仪规范

从《黄帝经》中《十六经》《称经》等篇章中,我们知道,仁、义、礼、让、温、良、恭、俭等礼仪道德,在黄帝之际业已成为社会中普遍遵从的社会道德标准。

第五,有了社会教育的最基本制度

黄帝时期的教育制度如何,没有现成的史料。但是商代以前产生的古文字,却给我们提供了确确实实、无可质疑的历史信息:“甲骨文中的‘教’字,同现在的‘教’字相比,几乎没有差别。如:‘ ’、‘ ’、‘ ’、‘ ’。其中‘ ’是六爻之‘爻’字,它不仅与现在的‘爻’字相同,也与甲骨文中“卦”字的组成部分相同;‘ ’是学子的‘子’字;而‘ ’则是教学者执教鞭的手和教鞭部分图形。所以,教字的最初意义就是:先生手执教鞭,指着高悬于学子前面的八卦图,讲解中国古典哲学道理为‘教’。中国历史上,在没有文字以前就已经有了社会教育活动,其内容就是学哲学。

最后,再来看一看‘学’字。“甲骨文中的八卦的‘卦’字,六爻的‘爻’字,教学的‘教’字,学习的‘学’字,从字形创造,字义解释,词语组成几个方面,都有内在的因果性的紧密的联系。如‘ ’、‘ ’、‘ ’,都是“学”字。此后,到了金石文字中,又于其中添加了一个学子的‘子’字,而成‘ ’形,这就与汉字简化之前的繁体‘学’字完全一样了。‘学’字在古文字之造、使用、文义上所显示的,同样十分明确:学子坐于屋中,手中摆弄八卦爻画,而用心领悟先生所讲,以明白其中的哲学道理,即为‘学’习。”① 这种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同现在相比,当然是简单了许多。但是,其教育内容却极不平凡,它不仅教以统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哲学理论,而且,要求社会上普遍遵从的法律、礼仪等项内容,自然也是学子学习的内容之一。

现在,文物考古学的大量研究中,同样证明了黄帝时期是文明时代,而且,早在距黄帝千余年的时代,中国事实上早已进入了文明时代。我们知道,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其管理的层级就越多,其文明有序的程度低,社会分级就相对要少。因此,对于历史考古而言,对其时的社会等级就特别注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郑光先生说:“中国国家什么时候进入国家社会跟文明时代呢?我认为是在距今5000年以前,或更早一些时候,就是在仰韶文化末期,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之间的这段时间进入的。……在黄帝之前距今5000年左右,到黄帝以后这一段时间,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高了,已经形成了一种可称为玉器文明。从它的整个文化分布范围说,也有一个

———————————

① 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中心。在这个中心下,分了很多层次,而不是两层、三层……我原来的观念跟大家一样,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是尧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老脑筋不行了。既然是搞考古的就得尊重实际。”①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上,对于黄帝建立国家制度,也同样给出了一个很具体的年代:“前2697年为黄帝纪元元年”②

人类类史上的社会发展进步,是一个在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缓慢、渐进、积累性的传承、发展过程,而不是快速的、跳跃式的进步。我们对于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商末、周初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情况已经了解得比较充分,至于那种说什么“中国的历史,普通都知道有五千年……但把伪史和依据伪书而成立的伪史除去,实在只有两千余年,只算打了一个‘对折’”③的“论述”,只有思维不正常的人,才能说得出来。

但是,在“疑古”思潮影响下,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术顽症。在此风气的影响之下,描写黄帝时期的小说,电影、电视片,以及所建造的以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而成的“影视城”,就变成野蛮时代,乃至猿人时代:他(她)们披头散发,以兽皮或树叶围挂在腰下遮羞;居住的是用茅草遮蔽的低矮圆形窝棚;更有甚者,还表现其时的人们没有语言,只会噢噢乱叫、双手比划、以传达己意…… 这,是多么地荒唐可笑!

所以,涿鹿县前旅游局副局长到处宣传的黄帝之际是为野蛮的互相抢掠时代,黄帝战蚩尤“无谁是正统该歌颂,谁是叛逆该贬责的问题”。“中国历史几千年,过去对蚩尤的定性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说法,是荒腔走板的怪论,其目的,就是一定要篡改历史,硬是要吹捧蚩尤,让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

① 郑光:《关于黄帝城的有关问题》,载1996年《先秦史研究动态》总第28期,第23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制:《中国历史年表》2002年7月版第4页。

③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1425/

“野蛮”与“文明”时代的科学界定的评论 (共 9 条)

  • 襄阳游子
  • 听雨轩儿
  • 江南风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燕姿
  • 水莲花
  • 雪儿
  • 老党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