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祭禹

2018-03-01 08:29 作者:小小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祭禹

梁孟伟

故乡,每个人都有无数个为之骄傲的理由!

我也有两个,一是故乡是个精神的故乡,四百多位诗人用一千多首诗歌铺就了一条唐诗之路;二是故乡是个物质的故乡,经大禹治理后泱泱大湖变成了丰饶的新嵊平原。

每次回家,溯娥江而上,进入清风峡谷,看两岸嶀山嵊山巍峨对峙,中间一脉了溪破空而出,一种感恩之念油然而生,钦敬之情汩汩流淌,思绪一下穿过四千多年的风,倏忽就回到当年的大禹身旁。

西面的嶀山和东面的嵊山,原来峰峦相连,与会稽、四明、天台一起,共同围绕成一个剡中湖泊。这是大禹治水的最后一站,使得“沧海”变成桑田。他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认真地分析地理山川,于是率领民众劈开嶀嵊二山,将剡中湖水引入舜江导入大海。昔时的浩淼剡中,正因“禹凿了溪”,才变成一片沃野;“人方宅土”,人们从此耕作繁衍,过上了幸福生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乙未岁末,我渡钱塘,溯运河,过鉴湖,来到绍兴城南,探禹穴,谒禹庙,拜禹陵,寻找大禹远去的背影,和依旧鲜活的故事

有关洪水的神话传说,最著名的恐怕是诺亚方舟和大禹治水,方舟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诺亚的人如何弃人类于不顾的故事;大禹治水则说的是一位中国先民救民于洪水的传说。诺亚顺服神意,背叛人类;禹父违背神意,窃取息壤。诺亚带着一家人逃脱洪水,大禹治水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然,这其中蕴含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基督教中洪水神话是神对人类罪行的惩罚和人类的自省;中国的洪水神话却强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和自我救赎。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4600年前的尧舜时代,属于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消融。大地山河,沦为泽国;天地万物,同为波臣!人类或登陵上山,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尧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苏北地区,沦为一片汪洋。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受命治水,“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故“劳身焦思”,发愤治水。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接受乃父的教训,改以疏导为主。正如孟子所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就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所以他“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把洪水导入长江,排入大海。

黄河为害最甚,禹下的功夫也最多。他上溯黄河源头,从积石山疏导到龙门,然后南到华阴,东折至砥柱(修三门峡水库时已炸掉),又至孟津等处。《尔雅·释水》一文指出了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的平原上。大概在禹治水以前,黄河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再为患,于是人民“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

《墨子·兼中》有禹“凿为龙门”的传说。《吕氏秋·爱类篇》有较详细的记述:“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是说在大禹治水以前,黄河没有龙门以下的河道,水蓄不泄,一片泽国;大禹凿龙门、发吕梁,将水引至下游,导入大海,才解除了水患。

“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史记•本纪》),在蒙山和羽山之间,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终于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桑土良田,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成为有利于先民生存的湖泊。

我为大禹治水的故事自豪,更为大禹自身的传说感动。他在治水中表现出来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公而忘私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历久弥新。《尚书》所述,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落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所说,是“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很长时间里,禹亲操橐耜,“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意思是说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竟至于形容憔悴,大腿上没剩多少肉,小腿上汗毛都磨光。

大禹治水的同时发展农业生产。《尚书》中有“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不但疏通大江大河,还开通了田间沟渠。《史记·五帝本纪》还说;“(禹)令稷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一方面救济灾民,一方面组织生产。所以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后稷继承禹的事业,两人同为农耕的始祖。《诗经·闭宫》说:“(后稷)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论语·宪问》中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显然,大禹教民耕种与治理洪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大禹治水,不仅疏导了自然界的洪水,更打通了各部落的壁垒。自从那次洪水以后,人们痛感黄河中下游流域部落林立、各自为政所造成巨大的灾难,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权力机构来进行协调,因此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就应运而生。大禹一方面治水,另一方面治人。他必须在黄河中下游各部落之间,通过政治、外交、乃至武力等等手段,说服各个部落消除各自障水之堤坝,让河水能够畅通地排泄。卡尔·魏特夫在研究东方专制主义时,采用了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理论框架,提出了“治水社会”的学说,认为正是由于东方的大河治水工程,才使得东方专制主义有了产生并最终确立的前提。

大禹伟业,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但大禹并不居功自傲,在涂山的诸侯大会上,他说:“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诫、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我一边吟诵着陆游的《蝶恋花》,一边瞻仰着会稽山上的大禹像,铜像高逾廿米,他挥手持耜,风吹征衣,背山面北,似乎正赶往下一个治水工地。

居庙堂之高,必泽惠四海;处江湖之远,则忠民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尊重自然,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以身为度,以声为律的律已精神;严明法度,公正执法的治法精神;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团结精神。大禹的精神,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在禹的身上表现了人的形象,集中了人的美德,概括了人的理想。禹的身上,更多的是唯物主义的审美理想,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他治水不是靠幻想,也不是靠上帝召回洪水,更不是把人带上诺亚方舟。禹对自然暴力的看法,对地理情况的解释,对生产的信心和对劳动的歌颂,都是形象地求实地概括了人的生产经验并以此为出发点的。禹是神化了的人间英雄。在支配自然的斗争中,他是无私、忘我、强健、自豪的。

因为大禹,神州已享安澜四千多年;

因为大禹,祭祀香火从远古点到今天。

听着曲风古雅、旋律悠扬的《大禹纪念歌》,大禹胼手胝足治理水患的形象,又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1259/

祭禹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