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腊娘”腾飞在丫吉坳上

2018-02-26 22:41 作者:至诚  | 2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腊月的阳光,温和地照耀在峰大地上。曲折的统溪河,在山缝间蜿蜒流淌。我怀着感动和崇敬,再度来到雪峰腹地的丫吉坳,对颇具传奇的“腊娘”,进行了专题采访。

满目的青山,满鼻的肉香。满炕的大鱼,满挂的小肠。满房的猪肚,满屋的财头。还有满架的牛肉、猪排、板鸭、条鸡……更有满屋场不同口音的顾客,正在抢购紧俏的“腊娘”。

我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把闻名遐迩的“腊娘”,定格在我精心制作的《美篇》上。

“腊娘”不是人名,而是青年农民张陈佳一家人精心烘制的以腊肉为代表的优质腊货的商标,是他们用心、心和诚心凝聚而成的美味腊制品的代名词。

由于交通的发展和保鲜条件的改善,当年品质低劣的腊制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城乡居民的餐桌。“腊娘”虽然也是腊制品,却大为不同寻常——不仅绝处逢生,而且俏销市场,成为了致富之路,成就了张陈佳一家的美好想。

九年前,发展经济的大潮正席卷着中国大地。不甘落伍的张陈佳,和因看中他的忠厚善良而从县城嫁到山村来的妻子周群一样,为了恪守孝道,没有外出赶浪,而是共同守望在家乡的石沟沟里,养殖着特种经济动物——石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石蚌原本是野生的两栖精灵,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涧石沟里。由于养殖技术尚未成熟,张陈佳尽管日食宿在荒寞阴森的地方,历尽了艰辛,却还是功亏一篑,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无奈之下,他们噙着泪花,告别跟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踏上了去浙江挣钱的路。

到了浙江义乌,看到老乡云集,心想这是干餐饮服务的好地方,张陈佳夫妇便租了一个门面,开起了一个湘菜馆。

理想往往会跟现实相冲突。没到过浙江的人,会以为浙江遍地是黄金,只要随便抓几把就可以发财。哪知事不随心,浙江的钱也并不那么好挣。

张陈佳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按着地地道道的湖南口味,炒着地地道道的湖南菜,周围又遍布地地道道的湖南老乡,按理说应该生意兴隆,能赚到数量可观的钱。可是出乎意料,此前有个贵州老板已经在附近开了一家湘菜馆,生意红火,人际关系也很融洽。而他的餐馆呢?却是门可罗雀,顾客寥寥无几。

张陈佳夫妇懵了:“这到底是因为什么?难道是运气不好吗?”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佯装吃饭,去了贵州老板那里探求根源何在。

进店一看,张陈佳恍然大悟: 原来这周围租住的,都是来自湖南、贵州和四川的民工,他们爱吃农村杂粮饲喂的猪肉,爱闻传统腊肉的清香,点的菜大多也是“炒腊肉”“炒血豆腐”之类的农家菜,售价虽高,却依然俏销。

仿效着贵州老板,张陈佳夫妇在菜谱上添加了一道“炒腊肉”。可是四处寻找打听,哪里还有纯粮饲喂的腊肉买?从市场上买到一块所谓的“腊肉”,表皮漆黑漆黑,肉质黯淡无光,洗了一遍又一遍,精心炒好,可是顾客吃了却都说皮嚼不动,里肉又哈喉涩口,很不好吃。吃了一次的,再也不见来这吃了。

家里的腊肉估计也不多了,张陈佳夫妇也不忍心跟妈妈开口要,只得依靠其他炒菜,勉强地维持着艰难的日子。

地里的玉米熟了,他们不能帮爸妈掰 。田里的稻子熟了,他们也帮不上爸妈的忙。家乡的父老乡亲病了,他们也不能登门看望。看着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想着顾客需要的好腊肉又没处买,张陈佳夫妇已经有些难受了。

一个阴冷的日子,张陈佳两口子正坐在冷冷清清的馆子里,心里为没有生意发愁。突然,口袋里手机响了,是视频的铃声。周群急忙掏出手机。接通视频,母亲一边让他们看看孩子,一边说:“你们不在家,孙子在学校不听话,成绩越来越差了!老师告诉我,要是不交钱给他们补课,就要你们把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去读,以免影响了他们的绩效工资。”

转学?补课?两个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农民本已是社会最底层的弱者。而有孩子上学的农民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张陈佳夫妇前些年因为养石蚌已经亏了一屁股债,来浙江开店又耗资不少。他们的经济已经十分拮据了,还要交源源不断的补课费,实在难以承受!他们面面相觑,好久不说一句话,胸口仿佛被捅了一刀,不禁阵阵作痛,鼻子一酸,眼眶一胀,泪水不约而同地流了出来。

我要回家!回去就做腊制品!既能陪伴在母亲身边尽孝,让老人不再孤单。又能给孩子应有的父母之爱,让孩子的心灵不再受伤。还能开创致富门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大家共同富裕起来。张陈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两口子的心,犹如同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一牵都动了。

忍痛亏本打出了店面,他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丫吉坳。

妈妈在门口迎接着儿子和儿媳妇,热腾腾的饭菜随即搬上了餐桌。

吃着娘做的饭,嚼着娘做的菜,一股感激的热流涌上了心头,“原来千美万美,不如妈妈做的饭菜美 ; 千好万好,不如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家创业好啊!”

把在外尝到的苦头和回家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和支持。

妈妈性情开朗。能理解儿子儿媳妇所做的一切,告诉他们:“不要紧,只要动脑筋,肯埋头苦干,发财的机会总是有的。”

在家里才歇了一天,张陈佳夫妇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就到周边和城里做市场调查和学习经验去了。

年前熏制的腊肉,妈妈平时舍不得吃,还留存了几块想给儿子回家吃。看到孩子创业需要钱,就没把还留有腊肉和留存腊肉的目的告诉孩子。她试探着在家门前的大马路上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腊肉”。

正昰黄叶飘落的季节,一辆小车突然在牌子前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位金丝黄发的美女。

“这季节还有腊肉卖?”

“嗯,我家过年的腊肉吃不完,想卖掉一些。”

妈妈怕伤儿子心,说话遮遮掩掩的。

“金丝黄发”有点不放心,扭动着高跟鞋上的曲线,跟着张陈佳的母亲走到存放腊肉的柜前,还没打开柜盖,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腊肉香味。她不免有些激动,来不及撩好长裙,就俯身弯腰下去,定睛一看: 红澄澄的猪皮,红亮亮的肥肉,还有红紫紫的精肉,外观十分好看!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按张母的开口价——每市斤三十元,一分不少地买走了全部的腊肉。

回到家,“金丝黄发”叫厨师炒了一大块腊肉给家人和公司员工们吃。大家都说“好吃极了!”

才过没几天,她又专门开车来到了丫吉坳,跟张陈佳的母亲说:“上次在你家买的腊肉大家都说好吃,所以专门来跟你签一个口头协议: 以后每年年前送来一批鲜肉,请您烘炕好,我按每斤五元的标准付给你加工费。我姓郑,给您留下我的电话号码。”

年底如不速之客,很快就到来了。郑女士如约送来了一大车鲜肉。张陈佳的妈妈可急坏了。孩子出去了,她既要照顾阿婆又要烘肉,生怕万一没把肉熏烘好,那可对不起客人啊!

她一边打电话叫儿子、儿媳妇回来,一边动手咬(腌制之意)肉。先把花椒、胡椒、大茴、八角、桂皮等天然佐料分别擂成粉末,分装于瓶瓶罐罐中。然后把食盐和各种佐料按一定比例(秘方,恕不公开)调配好,置于搪瓷盆里。趁鲜肉还余热未失,一块一块地抹上佐料,放置大木盆内,忙了一个通宵,才终于咬完。

腌制了四五天,佐料的味道已咬进了肉中,儿子还没回来,妈妈又把棕叶撕成细丝,放明火上面烤蔫,搓成细绳。再一块一块地穿上,打上结,又一块一块地挂到了火塘上方的肉架上。

等滴干盐水,妈妈就开始生火熏制了。

熏制是一道关键的工序,用怎样 的燃料,又怎么把握火候,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妈妈从前虽然熏过腊肉,但从没如此大批量地熏制过腊肉。她有些犯难了,时刻都在琢磨着相关的问题。

夜很深了,张母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就不顾孩子是否睡醒,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儿子,你知道为什么你在浙江市场上买的腊肉不好吃吗?”恰好儿子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听到妈妈的问话,兴奋起来了:“妈!我知道了,是因为炕腊肉所用的燃料不好。煤炭、稻草、松杉等燃料烘出的腊肉怎能不哈喉?刚才爷爷给我送梦来了,说‘腊肉好呷不好呷,全在熏肉的燃料怎么样!”

母亲一听,立马冒出了一句:“傻儿子!你比我还用心,竟然想到梦里去了!”不过她觉得儿子所说的梦话还是很有道理。她要对顾客负责,就要选用最好的炕烤燃料!她选择了东岭石头山上的野香樟、又选择了西坡上的枯油茶,还选出了北崖上的桂皮树等纹细质硬的杂木柴为燃料,先用大火急烘,烘干水气,然后小火慢熏。燃烧木料时,散发出来的浓香,如同一只只细小的虫子,穿过猪肉的表皮,钻入猪肉的体内,让熏制的腊肉外表金红,内部饱含特殊的香味。

熏制的时间越长,腊货就熏制得越干。腊肉没有一点水分了,放上几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变质变味。

郑女士兴高采烈地拉回了张陈佳妈妈精心熏制的腊肉。她要用这些腊肉招待一批重量级的客人。叫厨师用火把皮子烧焦,再用热水洗净,那颜色就漂亮极了。皮子是金黄金黄的,肥肉是透亮透亮的,瘦肉则紫红紫红的,全都晶莹剔透!蒸了一些,又炒了一些,全都肥而不腻,油而爽口。煮一锅腊肉,香遍了全村。

“天哪!世上竟然有如此之美的腊肉!”

郑女士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昰——她这一声感叹,让在场的人为之振奋,给张陈佳无穷信心,也给乡亲们带来了无限希望。

张陈佳夫妇决心以母亲为榜样,决定不再外出,继承和发展妈妈的事业,组织乡亲们一起干,让大家脱贫致富,快快乐乐奔小康。

他们琢磨出了一套降低劳动强度,进行规模化、专业化加工腊制品的方法,投资了近百万元资金,修建了多间专业烘房,焊制了移动式专用熏烤架,购买了磨浆机,烘箱等豆制品加工设备,用奶奶的头相,向工商局申请了“腊娘”的专用商标。他们将当地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喂养、收购、加工一条龙的公司加农户模式,让农户用传统的五谷朵粮,喂养传统的宁乡猪或龙潭猪,让肉质比杂交猪肉细滑,让口感比杂交猪肉甜香。他们还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和庞大的实体销售体系,注重销售过程的品质和诚信管理,保证了“腊娘”高质量,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和有益健康。 吃过“腊娘”腊货的人,亲身感受到“腊娘”品高味美,又感觉到张陈佳一家人的朴实和厚道,纷纷前来购买。于是就经常上演开头的一幕。

张陈佳一家,几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凭着对大人的孝心、对小孩和家乡的爱心和对顾客的一片诚心,用心创出了雪峰山地区响当当的腊制品,开辟了农村脱贫致富广阔的天地。我们衷心地祝福“腊娘”高高腾飞,飞出怀化,飞出中国,飞向全世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1054/

“腊娘”腾飞在丫吉坳上的评论 (共 2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