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的青葱岁月(十九)

2018-02-26 15:12 作者:丹水情韵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丹水情韵

我是个比较喜欢怀旧的人,尤其是对以前所经历过的事、接触过的人、看到过的景象……无论时间过得再久远,都会在脑海之中沉淀下来,在适时之中又会触动我的记忆闸门,往事如烟、如水飘散、飞泻。

年前,我在津洋口“久兰路”散步,路过现时二中校门口,脑神经似乎有一种触电的感觉,思绪不由自主地引向了在长阳第五高级中学念书的艰苦岁月里。

砖木结构的办公大楼、简易的教室、男女生寝室、石木结构的厨房,还有那离学校不远处的老街、最让我们妙不可言的是丹水出口处的象鼻嘴。清江至西南而东北,丹水至西北而东南,汇合时冲刷流蚀形成一道四、五十米长的石梁子,恰如大象的鼻子伸入两水之间,中的水量时尚能出水面三米以上,即或是现在高坝洲下闸蓄水,这大象的鼻子也还能“偶而露峥嵘”。

时过境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丹水改道流经潘家塘而出清江。那里被当地政府开发成了“丹水新区”,原来丹水出口处已经是今非昔比,丝毫也没有残存住往日那些历史的痕迹,“八一”大桥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畔山林语、桂林丽岛、清江市场、龙津新城……高楼林立、鳞次栉比。

无论表象在怎么变来变去,都难于抹灭掉留存在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那是一个下午,我们班接到了学校通知,去“象鼻嘴”搬运煤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在班主任孙荣林老师的带领下,全班绝大多数的学生背着竹背篓,只有少数学生带着铲锄、畚箕从学校出校门,长长的队伍如龙蛇一般在校门前小路上蜿蜒盘旋。

经过一块菜地小路,直接就进入到了津洋口老街,那老街一年四季弥漫着市井和人文的味道。老街多不过三百米长左右,两面的对河街,街心的青石板路凹凸不平,走在上面透过布鞋渗到脚底的是丝丝凉意,石板路面的“笃”“笃”的脚步声,扰得商铺主人越发的全神贯注起来,齐刷刷的向我们这支队伍注目,那眼神里分明透着太多的希冀与期盼。老旧的板壁屋前怀抱着婴儿的少妇在哄孩子入眠的童谣里越发的风姿卓越,那不经意间掠过你的眼神,几许惊慌,几许羞涩,几许娇柔,真是令人产生无限遐思。历经沧桑,满脸皱纹的老者似乎在向你倾诉他与老街同样苍老疲惫的心。偶尔还有对对情侣相拥着深情款款的走过老街,走过属于他们的年年岁岁,一直到地老天荒。我们的长蛇阵爬行到东街头向右转一个弯,便来到了“八一”大桥拱桥涵洞,出涵洞沿丹水河岸田埂旁的土路一直向南便来到了丹水与清江交汇处的“象鼻嘴”。

“象鼻嘴”是一个水码头,码头临清江而建,60余米长的主泊位由每块长1米、宽0.4米、厚0.4米的石头垒砌而成,高出水面数余米,牢固实用。繁忙的时候,几百米宽的清江江面停靠了数艘大大小小的货船。船舱内满载煤炭、水泥、石灰、钢材、日杂用品和生产资料的木船、驳船、机帆船等,卸货后又将这里的稻谷、棉花、咸鱼、食用油、布匹、豆类和木材运往四面八方。这里每天靠岸的机帆船将一批又一批南来北去的游客送来送往;江面也常有上游漂放而来的木排静静地卧在江面上,场面若大,其景壮观。

那时的码头,没有吊车,没有起重机,缺乏机械操作,所有货物全得靠人用力气搬上搬下,包装成形的用背背,散装的用箩筐装扁担挑,个大体沉的物件就合伙抬,劳动强度大的令人咋舌。船上的伙伴们为生存别无他途,不得不鼓足勇气。为了消除畏惧心理,必须自我“吼”一声,“哼”一路,为齐心协力,“唱”一曲,在这“一吼”、“一哼”、“一唱”之中,船上原本满仓的货物,都空空如也,移至到了江岸边的码头了。

我们的任务是给学校厨房搬运煤炭,孙老师把我们每两人分一组,一把铁锨,到煤垛上锄煤,锄满了一铁锨,倒进竹背篓里,前面的走了后面继续跟上,就这样锄了倒,倒了锄,在这清江边码头上往来运煤。满满一大背篓,沉沉的压在我们肩膀上,一次运煤下来要往返十多次。有时候掌铁锨的同学,时间长了满手起疱,用竹背篓背煤炭的同学肩膀都被磨破了,一连好几天只要你稍一碰触肿痛难忍,但是同学们都咬着牙干,谁也没说过一句泄气话。就这样凭着我们师生的毅力,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一趟又一趟,莫看我们人小个儿不高,就像蚂蚁啃骨头一般,把清江边的乌金似的“山丘”一转眼平移到了学校厨房后面的棚子内。虽然我们流了汗,甚至还有的同学流了血,但是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劳动的快乐

正如我们平时在学校,老师把打扫教室的卫生的任务交给我们同学,我们通过扫地、拖地、擦黑板,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让同学们能在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正如当时风靡一时国际歌中有这一句歌词:“劳动者是新世界的主人。”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世界。劳动最光荣!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1005/

难忘的青葱岁月(十九)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