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仁礼载道——孔子“仁、礼”思想探源

2018-02-26 07:58 作者:曲辰匹夫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仁礼载道

——孔子“仁、礼”思想探源

曲辰

孔子一生重“仁”言“礼”,他以此被称“圣人”,亦因此而在近世挨批。这看起来好像有点“滑稽”,究其实,这也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造成的。正是这些历史原因的存在,中国人已经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就如同民间尚有“仁礼载道”一词之用,而所有国家大型辞书却没有此词与解释是一样的。这里,就以释“仁礼载道”一词,借以对孔子“仁、礼”思想做一点哲学理论上的探源,兼证批孔的“恢复周礼”之误。

一、孔子没有说过要“恢复周礼”的话

孔子讲礼义道德之语很多,但他从未说过要恢复甚么“周礼”的话。指斥孔子妄图恢复“周礼”之说,其错有三:一是曲解,二是妄加,三是不顾历史事实。孔子讲“克己复礼”只有《论语•颜渊》一处,其原文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马融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义如返)也。身能反(返)礼,则为仁矣。”邢昺疏云:“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者:克,约也;己,身也;复,反也。言能约身反(返)礼,则为仁矣。”

孔子之言,是就弟子颜回的请教:“何以达到‘仁’义”而作的回答。颜回,字子渊,天资聪颖,贫而好学,孔子称其不迁怒,不二过,是弟子中最贤者。孔子针对颜回之问而作答说: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返归到礼义的行为规范上去,就能具有仁义的思想品德了。孔子又补充说,一个人是否有仁德,靠的是自己主观上进行思想改造,约束自己的不符合仁义之言行,这能靠别人么?

这里,“克己复礼为仁”一语的核心论点是“仁”。如果不顾原话原义,故意用断章取义之法,先抽去“仁”这一核心性论点,而替换以“礼”。再用无中生有的添字之法,将本指礼貌、礼义之“礼”,硬说成指的是《周礼》,是指一种政治制度。接着,再将复归之“复”解释为“复辟”之意。硬说孔子把“‘克己复礼’作为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政治纲领”① 就是“要宣扬奴隶制时代的旧文化、旧道德”,② 最后做出“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的历史评价。这,当然不是什么学术讨论。过去有人这样做,另有缘由,虽不可忍,但可理解。时至今日,还有人在自己的新著中重复这种无中生有的论调,这就是一个应该认真讨论的问题了。

第二,孔子一生是反对奴隶制社会制度的

近一个世纪以来,凡是反孔、批孔者,大都是用曲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原话原义而作说,却从未见到有人从礼制起源、演变、对《周礼》进行分析,以与孔子的言论进行多方面对照而作说者。反而常常是拿了董仲舒谈礼之语,用了朱熹谈礼之话硬往孔子的头上安,然后进行批判。那么,为甚么会出现这样怪事情呢?原因也极为简单:只要将“礼”的起源,“礼”的社会作用,“礼”的历史演变,《周礼》所包涵的实际内容,以与孔子的言论进行对照,批孔者所说的谎言就会大白于天下,一顶“要全面恢复周礼”的帽子,也就戴不到孔子的头上去了。

礼,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也同“法”一样,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而变化,并非一成而不变的事物。礼之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活动支配下,以玉和五谷祭祀鬼神,称其祭品为“礼”,故,“礼”字的初文是依玉置于豆中之形而成其字: ③。而丰字则是作“ ”④,表示豆中所置为以刀割下之谷物,以告丰收之意。此后,大约因两字字形相近似而易混,就改丰字为豆中置麦穗之形: 。因为祭先祖,报丰年,祭物以麦。再以 加祭祀摆放供品的桌石之形“示”,合体为“礼”字。故,“礼”在原始社会中,主要指祭祀仪式性的礼节。自黄帝以道立法治国,道德的体现亦引入一定的仪式性加以体现,这就使一些仪式性的礼节向着社会交往方向转变,并赋之以道德方面的义涵。如此,就使道德这种精神素养有了一定的行为礼貌上的具体表现和规范,这是我中华民族形成古老的礼仪之邦的文化源头。然自禹破坏五帝时代民主政治,为神化皇权,祭鬼神之风泛滥,礼仪在道德体现方面的义涵便又日趋减弱,而祭鬼神之“礼”则日渐繁杂。至周代始,则更把大量祭祀鬼神之“礼”规定为一种国家制度,写进了《周礼》之中,孔子则恰恰是极其反对这种既劳民伤财,又于国家道德文明无益而有害的“礼”,强调要提倡文明礼貌、体现道德素养意义上的“礼”。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周礼》中关于各种祭礼的规定,再对照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以观孔子是否是一生都“要全面恢复周礼”?

《周礼》是周朝职官制度与各自定员、职责规定的一部典籍,共分为:天官、地官、官、夏官、秋官、官六个部分。各种庞杂的祭礼规定,就包涵在这六部职官的职责中。

“天官”,以“冢宰”一职为最高长官,同时又是百官之首,总理政务。冢宰一职若与其他五官并列之时称“太宰”,颇类后世的宰相一职。天官属下设有小宰、宰夫、宫下、宫伯、膳夫、庖人、医师、酒正、大府、内宰、寺人、女史等六十多个职官,多属内廷人员,负责大祭天、地、鬼、神,以及天子的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太宰之职掌六典以佐王,以八法而治官府,用八则以治都鄙。其首要之务则是祭祀五位天神上帝,即:含枢纽、灵威仰、赤熛怒、白招拒、汁光纪。届时,“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胝涤濯;及纳享,赞王牲事;及祀之日,赞王币爵之事。祭大神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后世,依天官冢宰总管百官特点,建为“吏部”。

“地官”,以“司徒”为最高长官,下设乡师、乡大夫、乡老、州长、均人、县正等七十余职,负责地方政治,掌土地管理、农业耕作、山泽开发、商业活动,以及郊祀等类事务。地官“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享先王亦如之。”后世以“地官”置为“户部”。

“春官”相当于后世的“礼部”,此官以“大宗伯”为最高长官,下置典命、典祀、司服、乐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龠师、太卜、卜师、龟人、占人、占、大祝、小祝、丧祝、诅祝、司巫、男巫、女巫、神仕等七十余职,主掌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的择日、选时、奏乐、祝词、牲礼、司仪、祭服等方面事务。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司春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对于“哀礼”、“丧礼”、“荒礼”等规定,此处从略。总之,春官所有的职责,全部都是祭祀鬼神。

“夏官”类似于后世的“兵部”。其最高长官为“大司马”,掌管军事,下设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都司马等职近七十。在神道设教以愚百姓的思想指导下,率军作战也同样少不了繁杂的祭祀鬼神内容规定。如:“小司马之职掌,凡小祭祀、会同、飨射、师田、丧纪,掌其法如大司马之法”。

“秋官”其最高长官为“大司寇”,掌刑狱,如后世之“刑部”。其下属有:士师、县士、司民、司刑、掌囚、司仪等六十余职。周之司法部门也同样要参加各种祭祀天、地、鬼、神的活动。如“大司寇”一职,在“大祭祀,奉犬牲。若禋祀五帝(指含枢纽等五天神)则戒之日,涖誓百官,戒于百族。及纳享先王,祭之日,亦如之。”

“冬官”原文已佚,职官设置情况、祭祀内容均不详,它的职能如后世之“工部”。故,今本《周礼》中的冬官以《考工记》代之。按《周礼》中所载前五官祭祀内容的繁杂情况推论,则“冬官”各职所司,在祭祀方面会更多。因为,从历史上的民间习俗演变而言,冬为农闲季节,又是新旧年交替之际,人们都希望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祭祀活动最多的季节;同时,祭牲、祭器、祭服等,又都是需要相当于工部的“冬官”去一一办理妥贴的。

以上,就是《周礼》在职官设置、职能范围、祭祀之“礼”等方面的各种规定基本情况。由此我们知道,《周礼》是西周官制设置的一个文件,它反映出西周社会制度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其在“礼制”方面表现得是很充分的:这就是对天神、地祇、人鬼、日、月、星辰、山、川、林、泽等大量祭祀对象、等级、祭物、祭服、仪式等规定。而孔子所谈的“礼”,都是与人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紧密联系的,是文明礼貌之“礼”,是仁、义、智、信、温、良、恭、俭、敦、敏、诚、惠、让、谦、和、善、德等为实质内容的阐述,一句话,是讲如何学哲学而进行思想改造,以更好地体现文明礼让,以达到全社会上的人们在生活中都互相尊重、互相关,是要求人们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团结奋斗,和谐相处的“礼”,这与《周礼》中祭祀鬼神之“礼”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如何能够牵扯到一块去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所谈之“礼”的具体言论、内容:

首先,孔子认为,“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故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⑥。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⑦。若“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⑧是故,“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⑨“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⑩“礼之用,和为贵”!

其次,孔子认为:礼之所用,在于讲信修睦,礼贤下士,而决非下以阿上,卑躬奴颜地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所以,当鲁定公问君使臣之道于孔子时,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对此,孔子进而申言曰:“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里,我们有必要指出:三国之际的魏人王肃在“拜下”的解释上是错误的。孔子之语本来说得很明白:“拜下,礼也”。

拜,是指施礼于人者;下,是指受人礼拜者。“拜下”之谓,即是社会地位高者施礼于社会地位低者,这正是真正的“礼先下士”、礼让谦恭之义涵,仁慈惠德之表志,是谓“真礼”;“今拜乎上”者,是孔子指斥春秋之际世风衰败,为“上”者骄纵日甚,作威作福,使本来的拜下之“礼”,变成了一种拜上的“阿奉”之举!孔子对此十分反感,提出了明确批评:今变“拜下”之礼为“拜上”者,是因有社会地位的“上”者骄泰日甚之故。由此,孔子申明了自己对于“礼”的明确态度:虽然有违于行“拜上”之礼者人众的时势,坚持“吾从下!”

然王肃不懂“礼”的形成历史,而是依后世历经奴隶制社会盛行既久的下者拜上之风,以世俗之谬,对孔子之语进行了曲解,以与世俗相“合”而为“通”。如此,王肃之释也就陷入了难以自圆的逻辑混乱之中。王肃说:“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后成礼。时,臣骄泰,故于上拜,今从下,礼之恭也。” 如此,王肃不仅将“君使臣以礼”的上拜下,错误地解释成“臣之与君行礼”,为下拜上,而且无据断言春秋之际有甚么“臣骄泰”之风存在。同时,又出现了不能自圆的行文:按王肃之释,同样是臣下与君上施礼,如何来区分甚么为“下拜”?甚么为“上拜”?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截然不同呢?

孔子认为礼之所用,在于克己修心,约己正身,而非摆样子。所以他反对礼仪奢华,而提倡节俭;他反对礼仪繁杂,而主张简单易行;他反对名不符实的虚伪之礼,而赞成能使人受到教育的实在之礼。故鲁人“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

此中记载,非孔子真“不知也”,实乃厌恶帝王禘祭大典中劳民伤财,极尽奢华,不哀不戚,不简不易。失敬失省,而是刻意彰显帝王权势,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其所谓禘祭典礼早已失去 “礼”之本义,故而孔子“不欲观之”,不愿言之。

帝王的祭祖大典,每五年举行一次者,级别最高者称之曰“禘”;每三年举行一次、级别次之的,谓之曰“祫”;一年举行一次的祭祖之典,是为常规,名之曰“祭”;而按一年四季农时节令,在郊外起土为坛,对天神、人鬼、地祇、日、月、二十八宿星辰等一揽子的祭祀活动,言之为“祀”。此为极普通的祭礼常识,孔子焉有不知之理?“不欲观”,曰“不知”,充分表现出孔子对于《周礼》中所规定的那种极其繁杂的祭祀鬼神之“礼”的厌恶,持极其明确反对态度。

孔子反对帝王的“禘”、“袷”祭典,只是反对那种帝王为了彰显权威、奢侈豪华、劳民伤财的做法,并非反对祭祖之礼的本身。孔子对于祭祖思本,缅怀先祖之功,以激励后人奋发有为,是持相当肯定的态度的。他认为,对于父母以上的尊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是人不忘己所由生,祭祖以思本,能促进人之奋发有为,做成事业以报祖的一种有益形式。因为,这样的祭礼可增子孙道德。故言:“蔴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孔子之所以坚决反对夏、商、西周那大量祭祀鬼神的繁杂之“礼”,是因为那是神道设教、导民以愚的坏礼节,因此,他反对谈神弄鬼的行为,言:“子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左传•鲁哀公六年》载:“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

从这些事实中充分证明,孔子对于以国为私的奴隶制君主独裁政治制度,及其为了愚民而治所推行的封建迷信礼节是厌恶的,持以一贯的批评态度的。

三、“克己复礼为仁”本于中国古典哲学

孔子对于弘扬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贡献,世人已有认识。其“克己复礼为仁”思想,正是应用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于日常生活中,教人自省、自律、自我修习,以达个人修身达道、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是“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的理论体系,其最基本的理论是凡事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属性,阳性者主动,阴性者主静,阳者显,阴者隐……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是:互相感应、互相吸引、互相交流、互相渗透、互为根本、互为依存、相对平衡的关系;而阴性与阴性、阳性与阳性的同性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是:互相排斥、互相竞争、互相削弱、量变质变、物极必反、以及和合为一体的诸种规律。简言之,就是阴阳异性相引、同性相斥。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中国历史上尚无文字产生以用的时代,为了克服无文字载体以逾时空而传道的实际困难,就创造出以代表事物之性阴“ ” 阳“ ”为基础的图案,按“天道阴阳”、“地道阴阳”、“人道阴阳”、“时变过程”为法则的一套图案画进行教、学,以传承与传播此种道理。在有了文字以后的历史上,人们为了学习中便于记忆,就给这套图案画注以解释性的文字,这就依次形成了《连山》、《归藏》不同版本的《易》经,周文王及其子为“神道设教”以行愚民教化,又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更改卦名、卦辞,而稿出了为卜筮用的《周易》,致使今天的人们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知之甚少了。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于文字之前,因此,中国文字的产生之初就有中国古典哲学名词、术语中的所有文字,而且中国文字又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的深刻影响,所以,学习中文的过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一些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这就是所谓“文以载道”的问题。因而,我们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对中上古历史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中国古典哲学历史嬗变的研究,以及对古文字的分析等,就可以证明: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为仁”,正是学习中国古典哲学用为修身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

仁字之造,直接来源于中国古典学原始载体——卦画。卦画之中的八经卦是产生六十四别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以“天道”、“人道”、“地道”先组成八个最基本的杂画,如:

天道

人道

地道

但是,这种图案只能产生出八个同的图案画,只能表述“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捕),水火相射,山泽通气” 这样一个天地之间大化流行的哲理性框架,则不能表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更重要的是,不但天道、地道、人道这三方面各只一画,有阴无阳,有阳而无阴。同时,事物的变化中内因、外因、时变过程无法表述。以此八个基本图案作八八相重,得到六十四个不周的图案画后,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此如下图所示:

天道阴、阳

人道阴、阳

地道阴、阳

“仁”字,正是依卦画哲理而造,如

是将别卦卦横置,天道阴阳、地道阴阳仍然依原卦画画出,而将中间代表“人道”的一部分变作“人”字,而

则是一种简化,在简化的基础上稍变即为 ,与现在的“仁”字相同。例如对《拾》二•一五的刻辞:

,可释为:贞佑于多仁兄,而释为“贞佑于多介兄”可能就不妥。

由此原始字形释义:“仁”,指的就是敏而好学,求实辨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偕行,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就是一个充满了仁爱之心,能够与人和谐相处的人,而非自私自利、因循守旧、逆天而行、不能容物的小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己”,是一种自律的思想方法,“复礼”是一种具体的道德标准,达到“仁”是其核心目的,这是我中华民族形成古老的礼仪之邦的文化源头。孔子所谈的“礼”,就是与人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紧密联系的,是文明礼貌之“礼”,其道德内容也就是仁、义、智、信、温、良、恭、俭、敦、敏、诚、惠、让、谦、和、善、等为实质。一句话,是讲如何学哲学而进行思想改造,以更好地体现文明礼让,以达到全社会上的人们在生活中都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是要求人们讲信修睦,以和为贵,团结奋斗的“礼”。

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如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全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好方法。其宗旨与手段,都符合自然之道。

参考文献:

①、②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版。

③ 《铁》一期 二三八•四。《粹》四期二三二。

④ 《菁》一期 五、《前》一期六•二八•五、《乙》一期八六九六。

⑤、 《论语•为政》。

⑥ 《论语•泰伯》。

⑦、 《论语•雍也》。

⑧ 《论语•卫灵公》。

⑨、 、 《论语•八佾》。

⑩ 《论语•里仁》。

《论语•学而》。

、 《论语•子罕》。

《十三经注疏》本《论语•子罕》何晏《集解》所引王肃之释。

《论语•述而》。

《论语•先进》。

帛书《周易》。

一期《存》一•一零零八。

一期《京》八四八。

一期《前》一•四五•六。

一期《存》一•一零零八。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0956/

仁礼载道——孔子“仁、礼”思想探源的评论 (共 15 条)

  • 余术文
  • 淡了红颜
  • 稚藕弋
  • 老党
  • 沈家农民
  • 木谓之华
  • 彩蝶
  • 听雨轩儿
  • 鲁振中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水莲花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绝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