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夏访北魏石窟

2018-02-23 17:03 作者:花间散人(戬穀居士)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访北魏石窟

游览千唐志斋,看那满壁镶嵌的青石墓志,千块排列,整齐有序。虽说埋藏地下千年而今重见天日,但抚摸这黝黑的志石,依然能感受到唐代真实历史的风云变幻;读几行石上文字,尽可体验唐人文化的厚重内涵。

再看蛰庐花园,那青砖窑洞的古朴,那青藤书屋的静谧,那小桥荷塘的红鲤,那花香四处的飘逸,无不使人留连忘返。

深藏花园东北一隅的北魏石窟,由于大多游客的匆忙行程,以致忽略忘游而使心中留下不少遗憾。

今日小暑,丝丝细驱赶不走闷热,我陪同洛阳来的几位文友,专心访游北魏石窟。

穿过蛰庐花木扶疏大院,踏上湿漉漉青石坡径,路隙小草晶莹雨珠润透鞋袜,迎接我们的是水波荡漾、风中摇曳生姿的荷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友们左顾右盼,虽陶醉长廊曲折,抱亭绿山,但寻找的还是石窟所在,以会佛龛。我说不用着急,抹去脸上汗水,转过身来,看到标有《东园》二字的一座小门。

进入东园,曲径旁遍植牡丹,虽花季已过,但绿丛盎然,枝叶茂盛,花香可待来年。

园子北向白墙绿藤垂覆,正中两扇红色小门洞开,门楣上方四字是《张钫墓园》。看着大家疑惑的目光,我先踏阶入门三步,侧身伸手东指,翠柏小径尽头又显现更窄而不起眼的虚掩小门。

头前进去女子“啊”的一声惊呼,引得大家紧拥而入。驻足空旷大院,都显现出讶异神色,想不到整体迁建的西沃石窟竞深藏在这不起眼的院内。

座北向南五间唐式大殿高耸,青瓦覆顶,红色栅窗,门显厚重。此时院内寂静,只见雨雾云团,在殿北上空浮游,又飘逸着越过屋脊落下高檐,大殿半隐白雾中,呈现出一派曼妙幻境。

进入北魏石窟殿内,迎面石壁上布满大小佛像,有浮雕方塔,还有石窟及造像碑刻文字。原先的西沃石窟,位于黄河南岸青石半崖上。因建小浪底蓄水工程,为保护处于淹没区的石窟,文物部门于1997年7月从西沃原址崖壁整体切割搬迁,由原来相距十五米的东西两区,迁建时复原于此合为一体。

东边小石窟,窟顶并刻二朵莲花,正壁主佛是释迦牟尼,两侧为弟子菩萨环侍。据洞口东壁石刻碑记,是北魏普泰元年(531年)由邑老韩法胜合众三十四人,为求神佛庇佑子孙倡吉,各割己家珍,采招名匠,造此石窟像一区。

向西紧挨的石窟较大,正面是一坐佛,两侧壁上各雕立佛菩萨。窟顶雕饰宝盖,正中莲花,外绕四身飞天,俱头戴莲花宝冠,在鲜花流动中身驾彩云。窟口魏碑题记,书体雄健峻拔,古拙质朴。此窟由邑主王进达合众二百多人,在北魏“建功昌之始,郊就建义之初(525至528年)”计三年多建成,早于东边小窟三年。

再向西依次有浮雕楼阁式石塔四座,檐角飞翘,高至七级,塔顶有相轮、宝瓶。石塔下刻有供养人题铭及造像记,塔间石壁还有浮雕小佛像多达二百余尊。

最西边为一摩崖大像,附近无相关题记铭文,从其风格来看,比较明显的是北魏晚期所雕。

在这里,仰看石刻以知北魏世俗佛文化的乡野普及,俯读造像碑铭以学民间文字的书写实证。面对粗糙的石壁以感叹古时百姓信仰的虔诚,而迁地重建北魏石窟,则充分体现出现时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

走出大殿,站立院中,小雨已停,清风拂面,颇有凉意。

回身再次注目北魏石窟,不由想起那千多年前的西沃山民、黄河船夫,为己生存温饱,以求船行安全,联合散居山间、来往水上的二百多人,自愿捐输钱物,在险峻的荒山悬崖上,头顶风雨露,脚踏滔浪黄水,凭着手中锤子敲击,凿岩开洞造像,祈求神佛庇佑。这么艰难不易的工程巨造,是普通百姓心中揣着希望,是多数人的朴素信仰作动力,才能发愿虔诚相继完成。

大殿门前的香炉,纸箔香灰不多,可证平常拜客较少。据说每年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生日,附近的信众会自愿组织起来,盛作法事。若问信众,拜的何佛,他们只会说烧香求告神显灵,保佑平安过一生。实际上百姓真正信奉的是天地神灵,信的是行善作好事,信的是因果报应。烧香为己修来世,种德收福荫子孙。

几年前我曾见在此奉香的本街人,后又在三清观见他们在组织法事,不由的心中笑了。这种行为不是迷信,也说不上是愚昧,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普通心,是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入其心中。烧香求得心灵安宁,叩头祈愿庇佑家人。只要能淡化眼前不平,只要能化去心中烦躁,只要能遇事易成,只要能享受子孙孝敬,至于谒佛问道,倒是不太重要,其真实信仰为何,也不必过于解说。

不管天堂多么美好,也不论地狱刑罚如何严酷,多数人不愿也不敢突破伦理道德底线,时常会自觉避免有“伤天害理”的行为。

2016年7月7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0715/

夏访北魏石窟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