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45

2018-02-20 07:45 作者:张关林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45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之亡也。”

(注释——夷:古代指东方的少数民族。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夏:在中原黄河流域居住的华夏民族的诸侯国。亡:同“无”。)

(白话文)孔子说:“周围落后国家没有礼仪而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国家没有君主却有礼仪的好。”

(张说)孔子这句话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夷夏之辩”的始作俑者。所谓“夷夏之辩”,是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这个观念认为,与华夏文化相近者属于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观念。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但大汉族主义的责任是不能叫孔子背的,因为孔子这句话没有说错。在那个时代,没有国君的国家通常是没有秩序的,所以国君是国家的一种稳定器。但国君通过什么来稳定国家呢?通过礼制,因此,对国家而言,礼制自然比国君更重要。有的国家有国君,但没有礼仪,社会也会乱糟糟的;有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没有国君,但只要礼仪不废,其稳定性依然存在,社会秩序还是要比没有礼仪而有国君的国家好。这句话是强调礼仪制度在稳定社会秩序上的重要性,之所以谈到夷狄,是因为夷狄国家事实上没有中原的那套礼制,并没有瞧不起夷狄的意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的这个重制度(礼仪),轻国君的思想,是真正的制度主义思想。国家的真正稳定器是制度,不是国君。有人说,儒家提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是把国君抬高到至高地位了,所以孔子完全是君主制的代言人。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是后人强加于孔子的,翻遍儒家经典,连类似的话都找不到。孔子说过“君君臣臣”的话,意思是,国君要有国君的行为规矩,大臣要有大臣的行为规矩,这不就是古代的“岗位责任制”吗?言外之意,如果国君不像国君,休怪大臣不像大臣。有什么不对呢?

孔子拿夷狄与中原作比较,突出重礼仪、轻国君的思想,有举例说明的意思。古人说理经常运用“取象思维”,“取象”是为了说明道理,“立象以尽意”,不是针对“象”本身的。至于后世由此发展为“四海皆为蛮夷,我乃天之中心”的傲慢态度,完全抛弃了中国文化关于“物极必反”、“满招损”的观念,走向极端,自尝苦果,如何怪得孔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60325/

张说《论语》·连载45的评论 (共 10 条)

  • 鲁振中
  • 老党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淡了红颜
  • 绝响
  • 江南风
  • 听雨轩儿
  • 襄阳游子
  • 程汝明
    程汝明 推荐阅读并说 古人说理经常运用“取象思维”,“取象”是为了说明道理,“立象以尽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