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读“沁园春,雪”

2018-02-12 10:32 作者:蔡怀森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再读“沁园

蔡 怀 森

纷纷扬扬的雪花漂了一天一,小城一片银装素裹。

清晨有朝阳升起,风静雪止,看山野田原,院落园林中的雪景,清新的寒意中,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些咏雪的诗词,当然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首最为广泛流传的诗词,其大气磅礴,动人心弦的词章早已超出文学概念的范畴。

这首词按传统主流的说法是: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延安,12月9日,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就此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段说法好像是表述了词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明确了写作时间是在1935年12•9以后。

毛泽东的这首词自发表以来,自是具有震撼的影响,主要赞扬为:“词意雄健大气,具有领袖的博大胸襟和抱负,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当然还有无数更多,更为光彩的评说。

前年去了一次山西吕梁地区石楼县境内的晋陕大峡谷黄河边看黄河奇湾,恰巧走了一条当年红军东征的路,知道了当年中央红军到达延安后由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东征及关于“沁园春•雪”写作的一些典故。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到达延安。当时的延安是陕北地区一小县城,记载中是一条小街,七-八间店铺,千数人口的一片贫瘠之地(不可能有热腾腾的油糕和热炕头)。根本无法使万数红军和中央机关立足生存,况且还有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攻击。于是就有了徐向前,李先念率红四方面军向着新疆,苏联方向的西征和毛泽东,彭德怀率中央红军渡黄河进入山西的东征。客观准确的说就是中央和红军保生存,谋发展之举。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从陕北的清涧县河口过冰封的黄河,(即今日黄河奇湾景观台的右前方位置)经辛关,贺家洼,义碟,过留村,奔石楼,抵晋中,一路打土豪,筹粮款,扩队伍,历时75天,歼敌1万7千余,筹款40多万大洋,扩红7千多人后返回延安。同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

这一段史实后来少有提及,也未有什么象样子的宣传。只是因留下了一篇“沁园春•雪”的诗词而偶有关注。

红军东征,时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自然也是阎锡山的河防部队防守松懈的时刻,红军胜利过河,一路攻势顺畅到达留村,有说法毛泽东曾夜宿留村,并在这里写下了“沁园春•雪”的文迹。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伴其一世英名,为世人所熟知,但其写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一直未能有很明确的定论,曾有两种说法:一说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在清涧县河口的黄河边看地形,时逢大雪,即在山边的土窑里写了一些文字。这是当时毛泽东身边的警卫员回忆的说法,问题是写的内容是什么?没法说清楚。还有一说法是毛泽东过黄河一路歼敌补给,顺利前行,在向石楼县城进军途中曾夜宿留村,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晚间曾挥笔写了一篇文字,但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也没有辨认明确的记录。当然石楼人至今一直认为“沁园春•雪”的词作就是毛泽东当年夜宿留村所作。理由为:毛泽东渡黄河前夕,在河口看地形,大战在即,胜败关系红军生存危亡,意境应不在词中表述的构思中。胜利过河,沿途告捷,夜宿留村,作者面对二月严寒,大河上下,冰封雪盖的黄土高原山梁、沟壑、土峁状似银蛇蜡象,惟余莽莽,思绪或有一番感慨而写了一些词章。

今天,站在吕梁山脉西缘频临黄河边的马家崖上,也是当年红军东征的战地,望着眼前晋陕峡谷中流淌的黄河大湾,前方是陕北黄土高原连绵不绝的坡梁,土崖,山峁,沟壑,苍茫大地,惟余莽莽,天,地,河浑然一体与天际相连,一片默然。若在季,冰封雪裹,自然就悟出了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意境。

在后来的岁月里,看到很多品评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文字,把作者意境一味的拨高再拨高。“长城内外”其实就是当时红军的战略目标考虑,被说成喻意“中华南北江山”。“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也就是严冬时节,黄河冰封,不见了滔滔水流也一定要说成是“雄视祖国东西大地……”。其实这些未必就是红军东征背景下作者的心境。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在1945年 8月赴重庆谈判返回延安后以抄送柳亚子先生名义发表的,自然引起了震动。其实今天看来还是有一些写作背景和词意表述是值得推敲的。尤其是词的下半阙。

毛泽东的这首词并未注明过写作时间和地点,这当然是伟人特质,抄送柳亚子也不一定就是原存词稿的抄录,当然也就不排除对初作或原稿的整理重组。

毛泽东1936年初率红军东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负责军事。中央总书记是张闻天,还有其他若干中央领导人。在为中央红军谋生存,图发展的战斗中,偶有喻景于情的思绪是可能的,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类的“傲视群雄,有着领袖般的博大胸襟和抱负”可能有些不太客观。倒是过了十年后的1945年4—6月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拥有了百万武装和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有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足以与国民党政权相抗衡了,此时发表“沁园春•雪”,尽现共产党人的自信,自强,也是领袖人物的大气凛然。

“沁园春•雪”当是一首英雄时代的杰作,个中细节只能是当事人自己清楚,无需别人譩解。

今日吕梁山深处的石楼,一个还有待脱贫致富的县城,城中有一处新修建的广场很是引人瞩目,人们在这里聚集,唱歌,跳舞。广场的正面边缘置放着一块体积庞大的山石,磨光的一面用毛体镌刻着:“沁园春广场”几个红色大字。此情此景应该就是“沁园春•雪”词作诞生地的确定注解吧。

历史当然应该追求真实,但有时也是可以任人评说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支到达陕北的万余“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蓬头垢面”的红军队伍(这是当时陕北人看到的真实情景)靠信念,靠着领导人的大智大勇,靠将士们的流血牺牲打出了一个新中国,这是不可磨灭的史实。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8年 2月 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9736/

再读“沁园春,雪”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