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趣说筷子

2018-02-11 17:48 作者:文教--徐军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徐 军

“华中餐不离手,成双配对食相逢。翻来直去随心动,快卸勤装入胃藏。七寸六分情谊深,四时八节笑声扬。功能无论穷和富,敢与天公论短长。” 剖析一头圆、一头方、圆头细、方头粗的筷子,是中国人对筷子文化最简明扼要、最质地朴实的诠释。在三千年的漫长岁月里,筷子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间习俗和宗教礼仪,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化。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有很多,一说姜子牙受神启示发明丝竹筷,又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等……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和文学作品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易卦解析“民以食为天”: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坊间普遍认为,“民以食为天”就是由这儿来的。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古尺的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显示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筷子在设计方面融入了诸多的传统工艺,不仅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里不可或缺,在民风礼俗中,也有一定的规矩和象征意义。朱熹在《童蒙须知》讲道“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民间讲究“不能抢在长者、尊者前动筷子,不能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用筷子敲打碗和盘子,不能将筷子颠倒和交叉使用,吃饭时候筷子不能掉到地下”等诸多禁忌;还有“象牙筷上掰戗丝”(存心找茬)、“一根筷子好折,一把筷子难拗”(劝导团结互助)等俗语;以及“姐妹两人一样长,进出厨房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是她们第一尝”等谜语。

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创造风靡一时,又很快销声匿迹。而中国人的筷子却始终不改本色。其实,这种进餐用具仅仅是两根形状、规格、材质一模一样的小木棍或者小竹棍,相互间没有任何机械联系,通过和谐默契地操作,便成为手指间的延伸。手指能做的,它能做;手指不能做的,它也能做。筷子活络着人的掌骨和手腕,催发着人的小脑功能,继而增进健康与智慧。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状态下,或许只要能够拿起筷子进食,其生命进程就不会终止。敬老院的老年人,康复医院的瘫痪病人,在医生和护理的帮助下,就借助于筷子的功能练习梜夹,来恢复腕部和手指功能,进而刺激和恢复大脑神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的农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黍。黍类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除去。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是将小米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

手指无疑是人体最为灵活的器官。在没有任何工具时,用手指抓饭抓菜填进嘴里,是最方便的。五个手指中,第二指在抓饭时起着关键作用,难怪要被称为食指。事实上,先祖们最初是以双手抓食的。陕西绥德出土的一件铜钺上刻有“飱”字,象形图案刻画的正是两人相对,双膝着地,伸手抓食的情景。人们渐渐发现了筷子的长处,从此筷子流行一发而不可收,进而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8亿以上的人在使用筷子。而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势崛起,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化传承,中国的筷子文化,必将会越来越广地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闪耀其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徐军,大学教师,中国铁道出版社《现代推销实务》主编,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鲜早世界栏目首届最受听众和读者欢迎的十五位作家之一,在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和国家级网站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数十篇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等各项征文大赛中获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9680/

趣说筷子的评论 (共 8 条)

  • 程汝明
  • 老党
  • 亓方文
  • 鲁振中
  • 雪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