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相交如水

2018-02-04 20:48 作者:岱青山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常耀宗

文学如媒介,让我们千里有缘“相会”;文学似天空,让我们放飞心灵款款而谈;文学是想,让我们珍存过往走向未来!

——题记

“相逢”一笑曾“相识”

说来,真该感谢陈珍老师搭建的“笔架山”群这个文学微信平台,由此才带来了我与李巨老师“相逢”的机遇,也才解开了我对他多年的“旧识”之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原来,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因喜李巨的诗文,便将其剪贴在一本书里,至今犹存。偶尔无事拿出翻开读读,恰似品味陈年老酒,香气袭人,令人陶醉。

比如,1995年李巨发表在《乌兰察布日报》“大青山”副刊上的诗《爱的忏悔》,极具意境和个性。该诗以黄昏、背影、云、闪电、暴雨、星星、陷阱、鲜红的曙光等景语,巧妙地搭配、诠释了忧伤的诗、潮湿的心、卑怯的灵魂、心门等情语,可谓景中藏情,情中藏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串成了他的回忆,构成了他的爱情景观。整首诗语言灵动,意境朦胧,隐含了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的感伤和回心转意的彻悟,给我们一种沉醉其间的缠绵享受。

又如,同年李巨发表在同一报纸上的散文《深秋》,好比一副秋景图,既有“秋天就突然地远了,只留下一串深而匆忙的脚印和一些耐人咀嚼的哲理”“天已和你谈话了”“秋的奉献与母亲的奉献是何等相似!”等抽象的意境,又有“南归的大雁”“树叶”“田鼠”“山野”等具象的实物,以无形求有形,以客观物象显现主观情感,由移情入景,情景结合融为一体,使人联想深秋景色无限,求解深秋况味不尽。

也许,正是李巨这种以景结情,情景相连,貌神合一,含蓄丰富的诗文写作特征,促使我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只是好景不长,后来随着他所在的清水河县划出了乌盟地区,《乌兰察布日报》上便再难看到他的诗文。从此有关他的一切我便无从知晓,心中不免有些惆怅有些失落,还有些不解地自问:怎么走的走的就散了呢?

……

世事难料,山不转水转。特别是在这个网络时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就在不久前冬日里的一个黄昏,我偶见“笔架山”群里有李巨的诗作出现,我先是一惊,心里疑惑:“这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待拜读完他的诗歌,我从其诗风感到他就是我曾经在幽幽暗暗中要找的那个人。于是,我急忙找来剪贴书查看,果然如我所料,里面有李巨诗文呢。我激动不已,在灯光下用手机拍了他的诗文发到微信上,结果一晚上没见他回信,或许是由于天黑照片模糊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次日中午下班回家,我仍不甘心,我不想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失去这位曾“倾心而谈”的朋友。我再次重复以往的动作,并在群里发问:“难道此李巨非彼李巨?”须臾,只见李巨发来双手合十图形,我欣喜万分,心说终于对上号了。然后,我又见他在群里说:“你真行,还存着老黄历!”我暗笑:“不是老黄历,我还证明不了您呢!”正所谓:多年寻他不见影,“相逢”一笑忆“旧识”,快哉!

文友相交,贵在以文会友。面对“相逢”又曾相识的李巨老师,我迫不及待地向他索要了他的诗作,我想仔细看看,时隔几十载他的诗歌水平提高到了何种程度?以便我借鉴学习。

从李巨发来的诗作《暮色中的村庄》《家乡冬天》《秋色》《用我的余生爱你》《目送》《温一壶酒,与父亲对饮》等来看,为乡村和村人抒写是他诗歌创作的方向和主旋律,他对乡村、村人、黄土地爱得深沉、博大,能够在田野乡间一草一木、一风一雨、一一花、一人一家中发现诗眼,赋这些普通事物以新奇以神性,呈现他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希望、苦涩、艰辛和快乐,体现了他久远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暗含一种奉劝当下的人们别忘故土的父母爱、厚土情与劳作苦的意味在其中,教我们远离喧哗、虚无、高大,回归原初、本真、朴素,也就是现在人们讲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言而总之,捧读李巨的诗歌,令我仿佛吹拂了一次乡野清风,沐浴了一场霏霏细雨,之后,我看到了晨曦,看到了朝霞,看到了心中永不落的太阳。

捧读李巨的诗歌,有味道、有灵趣更有色泽,如同行走在鲜花开遍的湖畔,我感受到了天地浩大温馨的抚爱。

渐渐地,在微信上我又了然李巨是中学退休教师。现为《中华诗歌报》内蒙古工作室副主编。有散文、诗歌发表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

这就是李巨的简介,寥寥数语,为我莫能更多地了解他又匆匆划上了句号。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风物长宜放眼量。”几上“笔架山”,我才发现,李巨的诗何其多也,堪称诗歌王国,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景色艳丽,目不暇接,可谓信手捏来皆是诗,朴实机智有哲理。

在他诸多的诗歌中,我更偏爱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

例如他《蜡烛》一诗,由“只有停电时候 ∕才让你流泪。”入笔,限定了蜡烛被使用的时间,见出蜡烛的被动。想想,连流泪都得任人摆布,不言自明蜡烛何其可怜何其没有价值!赋蜡烛以流泪,拟人化的手法,一语双关,既指其照亮,又指外部环境的恶劣。接着,诗人道:“你是一篇文章的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借用鲁迅先生的文题作诗的结尾,不难预测出蜡烛的命运不久矣,最终它必将逐于被人们遗忘一隅。此诗慨念大于形象,似在教导我们忆苦才能思甜,知难而后更催人奋进。

又如《水》一诗:“静静坐禅∕无风不起浪。”几个字就把水写活了。同样,赋水以拟人化手法,坐禅令我们联想起佛,想起修身养性,想起静的可贵之处。然而,“无风不起浪”一句,既为承接,又为转折,它促使我们想象到事物的两面性,若有风呢?其势必浪荡也!该诗寓理于形象中,好像在告诫我们凡事要忍、要静,要与人、物和谐相处,要维护一方平安、世界和平,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反之,诗人没有说,任我们驰骋想象,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上所述,李巨老师的哲理诗深沉、含蓄、隽永,多数将抽象的哲理寓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中,语言朴实,对万物存有新创见,喻世、警世、醒世,教我们自省、自强、自立。

实际上,诗是语言的精华。越是短诗越难写,在只言片语中便将感情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依仗的全是深刻的功夫修炼。

不止如此,热爱祖国热爱民族亦是李巨诗歌涉及的领域。

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他《与长城有关》一诗的最后几节:“我曾戏谑古长城∕不过是庞大的土石工程∕是古人为今人∕筑了一道赚钱的风景。”

“呸,亏你还是个读书人∕瞎眼和尚念歪经∕没长城,哪来你个龟孙∕一天介就知道个狂欢节、圣诞老人∕我被父亲骂了个狗血喷头,大愣怔。”

“唉,还真不明白∕在醉生梦死中被刀子捅痛∕莫如在夜无眠中觉醒。”

古代,长城是古人抵御异族外侵的屏障。今天,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倒的象征。由形而神,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中华儿女该当继承发扬。可现实中呢?有些人盲目热衷、迷恋过外国节到了“只知魏晋不知有汉”的地步。对此,诗人就这些愚昧无知者予以嘲讽,就他(她)们崇洋媚外的行为予以无情批判,意在唤醒那些迷失的“中国心”,增强其中国志,重铸其中国魂,手拉手,心连心,一起去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通过此诗,我们看到诗人用语贴地气,弥漫着泥土气息。在嬉笑怒骂中就把大道理灌输到我们的脑海、心灵中了。由此可见诗人寓教于乐的能力之强。关注现实中一些人的错误动向并给予有力鞭挞,显示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显示了诗人作为时代记录者应有的格局与胸襟,不由我生出深深的敬佩之情。

从哲理诗、爱国诗中,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李巨。那些深藏在文字间的既直率又幽曲,既明朗又微妙的东西,足以构成他广大的诗空,慰籍着我的心灵,我情愿耽溺其中,心旌摇曳,心醉神迷。

喜欢李巨的诗,无形中生出了他这人是个啥样的念想。恰巧,微信上见到了他的照片,大高个,大耳,人精神,穿着朴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像他的“深山圣”网名给人“世外高人”的错觉。至此,李巨神秘的面纱在我心底豁然开朗。“平凡孕育伟大”,原来,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外表。换言之,外表的华丽并不能代表高贵的内心。

回归诗话。“诗是个美丽而狡猾的精灵”,这话道出了诗难以捕捉的实情。相较而言,写诗更需要燃烧的激情,因此诗人永远拥有不老的诗心。李巨的大诗小诗都是清新灵动的诗,点点诗光贵在真情真味。透过他的诗,我看到了他朴实善良、仁义至重的品格。这样的人有谁不愿相交呢?

“心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感谢文学,文学无疆。

说一千道一万,李老师,二十多年前我与您的一场“相识”到今天的意外“相逢”,证明了我们今生有缘情未了——那么,穿越时空伸出手,我们做个永生永世的朋友!

相见有期还无期

喜爱陈珍老师的诗文,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我先是在《乌兰察布日报》“大青山”副刊看到他的诗歌《房子》,之后见他散文诗、散文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我莫大的阅读兴趣。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剪贴他的诗文。闲暇时打开欣赏,感觉进入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过去、现在都在方寸之间激荡起层层柔柔的涟漪,任何内容的东西都在我的眼底闪出了耀点,仿佛在惊异的幻景中看见了未来,我十分惬意,为我“遇见”这样一位好文友。

感动而阅读,阅读而感动,就在这来来回回中,我心中不禁生出许多遐想:陈珍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就能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章呢?……

此后经年,从圈内获知,陈珍系四子王旗乡村教师。我释然。我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名义上,他离我挺远。心里头,他离我很近。因为,他就在他的文中。我读文就是读他,他与我心贴着心。

不知不觉走进他《农民的劳动节》一文,给我的身体力行感、感情炽烈感十分强烈,令我对他充满了无限敬意。他为农民、劳动节直陈其言:“时逢五一……农民,首先想到的是农时!”简单明了,平凡伟大。他为土地自述:“不,我不甘心荒芜!”真应了那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农谚,地是人之母,地是人之命,地与人血肉相连,互相都耽误不起。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对农民兄弟的深挚热爱,对土地的骨肉之情,何来他如此真切、深沉的话语?显而易见,他是以自己一腔热血文字去温暖、感染我们,促使我们去爱农民、爱劳动、爱土地!这应该就是陈珍撰写此文的目的吧。

听从他《革命儿女》一文的召唤,就像深入到当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巾帼英雄群体中,会助长为国为民尽忠职守的凛然正气,引人吟味,使我们亲历无限的提升力量。

陈珍为文,多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他思想脉络清晰,行文老成醇厚,语言简练睿智,绝不烦絮,似乎有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有时我不由得掩文长思:什么时候能见见这位我仰慕的亦师亦友呢?亲耳听他讲述一篇篇文章的创作心得会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吧?

记得,2006年12月,乌兰察布市作协召开第一次代表会,就餐前我与几个旗县市区的文学代表围坐一桌,闲聊中有人言四子王旗的陈珍老师要来,我听了心里暗自高兴,甚至想象见到陈老师时的惊喜场面会是个什么样子?……然则没多久,听闫曼丽姐说,陈老师发来短信,称四子王旗风大,他恐怕一时半会儿过不来……听罢此言,我心凉了半截。至于陈老师最后到没到场,我由于忙着开会不得而知,反正那次是无缘得见君颜,惋惜啊!

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这样,当彼此不认识,擦肩而过也未可知。当彼此认识,纵是茫茫人群中你一眼也能认出对方。当彼此不认识想认识,错过了一次机缘,下次再见却不知是何年何月,紧握君手更不知是哪朝哪夕……

在我的记忆里,自从2008年在《乌兰察布日报》上读到陈珍的《友情,使我富有》一文后,便很少在这张报纸上看到他的文字了。原因正如他在该文说的,他退休了,即将踏上外出行程。

好在,陈珍老师人外出了,文回来了。我从《刺勒川》《虎山风》《黄旗海》《丰镇文艺》等当地一些文学杂志上不时还能读到他的文章,甚喜。每一次看他把自己作为文体的个体来抒发见解时,我心中依旧是彩霞一片,世界由此也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又一个夜,读《阅识曹霑》《词人李清照咏叹》,我被陈珍拉回到久远的过去,才子、才女一生命运坎坎坷坷,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然而,纵然如此,他(她)们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相反,他(她)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小说、诗词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其精神财富永泽后人吾辈。

由此及彼,我联想到:身处浮躁的当下,陈珍能让心空出来静下来阅读古代文人雅士,难怪他有深厚的古文化修养,难怪他能写出那么多厚实、丰盈的文章来。他四大名著、初刻、二刻、《金瓶梅》古诗、词、散曲,读得杂乱,随性随情,我由他文章的感动,想象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读书境界,心中不由发热而又感到汗颜。无疑,在读书与写作上陈珍老师就是我的楷模,我理应向他学习。

追寻陈珍的足迹,我又有幸拜读了他的《饭馆打工月记》、《张老板子打工二三事》、《打工广记》、《打工杂记》系列打工散文,让我见识到了社会最底层一族的生产生活场景,不由为农民工所处的环境叫苦,不由为农民工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揪心。这些文章篇篇有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可以看出陈珍读懂、读透了农民工生活,其价值不菲。

针对深入生活与阅读生活的能力问题,评论家雷达说:“事实证明,作家能力的高低,能写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生活读懂读透到什么程度,继而看你深入到什么程度。落实到创作上,就是审美的力量,‘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这也就是,“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循着陈珍系列打工散文,我希望有关方面尽快出台政策,还农民工应有的公道!我想农民工朋友的明天会好起来的!

这就是陈珍,他既是历史的发光体,又是现实的一束强光,光芒穿越时空穿越人心而来,深情有内蕴之美,文字有外扬之华,乃能自树高格,震烁古今。

伴随这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我们的生活中有了微信,我与陈珍不期而遇在“黄旗海文艺”“作家之友”“察右前旗文苑”“集宁区作家协会”乃至后来的“笔架山”等文学群里,共同拥有一片可爱的天地,谈生活,话文学,好不畅快。

在与陈珍老师的“交往”中,有几个细节给我印象深刻。

某晚,我俩微信聊天,他问:“在干啥呢?”我答:“正在写了。”速即他缄口不言了。当下,我思量起来:陈老师善解人意,不愧是教师出身!从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尊重的角度来讲,他这叫有职业道德或文德;从分场合,不随意打扰人的角度而言,他这叫有品德。有规矩成方圆,这种人可深交。

还有一次,我请他往微信上发诗歌,以便欣赏。他发了其中一首。我说您继续发,我拜读。他说先发一首吧,手机上看费眼,他正在电脑打印了……哦,直到此时我才记起,前些时我和他说过,希望我们见面时能看到他更多的诗歌……仅凭这一点,就可肯定他是个有心人,讲诚信;再往细说他是个有爱心的人,体恤别人。诚者得人心,爱人者被人爱,这种人可久交。

大多时候,我们以文相交,灵魂与灵魂对话。

譬如他的短篇小说《阴婚》,讲述了出生在同一个村的山桃与树根情投意合却没能缔结成良缘的悲惨故事。小说以“我”忙着回村参加这对苦命鸳鸯的阴婚庆典开始,又以全村人将他们二人合葬在一起结尾,中间详细介绍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山桃父亲好赌,还不上债,他便逼迫女儿嫁给债主“四光头”以抵债,山桃不愿意,于是和树根私奔外出打工,未久被追回,无奈中,山桃假意答应“四光头”的要求,并让其将她父亲的借款凭据销毁,而她则一死了之。随后,树根在工地上也不幸中了煤气毒死去。“四光头”被法办,山桃父亲良心发现,服药而亡。

小说前后呼应,结构合理,主题突出,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梁祝”版悲剧。它的新颖、独特、精彩之处就是阴婚这一情节的巧妙安排,自始至终给人以凌厉、悲伤、沉郁、苍凉的意象,让我们过目不忘,吸取血与泪的教训,引起对丑恶的憎恨、厌恶,唤起对“美好的爱情便是双方坚守如一,始终不渝”“婚姻自由,他人无权横加干涉”的渴望与追求,如此,作家的审丑具备了审美价值,焕发出新的生机。

没有无缘无故的创作,更何况,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窃以为,《阴婚》是对阴暗、落后、愚昧思想与行为下的悲壮牺牲的祭奠,也是对现代文明中人的道德沦丧和人性丑恶的回放,还是对世界一隅残存封建礼教的曝光,更是对阳光与正义之剑时刻在悬的警示,体现出作家的良知和铁肩担道义的强烈责任心,给一个人该秉持什么而活、当下文学究竟如何创作才有意义以无限思量。

读他《银玲》《“玉百灵”》《幽居山村》《2018,一封青春方程式的信》等散文,无论是叙述乡间歌人、地方名角,还是抒写山村事物、教师愿景,娓娓道来中既有古文章法,也有现代技巧;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曲折生动,妙趣横生,笔下有火也有水,篇篇美文充溢真情、热情、柔情、豪情,读后不是使我们消沉下去,而是要振作起来,正如作家王蓬所说的:文学最本质的作用是滋润心灵,向往美丽。

除了散文、散文诗、小说,还有诗歌《“包黑头”》《鸦群》《岁月》等等,恕不一一赘述。无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陈珍的写作风格多样,路子很是宽泛。天地万物,在他笔下都是有灵的,美与善的因子会随着这些文字,像阳光雨露般潜入我们的血脉。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与陈珍老师的神交使我受益匪浅。正如他所说的:“友情,使我富有。”是啊,友情有魂,有一种隔世的穿越感,会令我唏嘘感叹;友情有味,弥漫在街道空气中,细致入微,有舌尖与家的温馨;友情有根,令我有乡人思绪,游子怀乡之感,如似玉兰沁人心,无不如痴如梦……

陈老师,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我相信:只要我们彼此真心拥有,相逢终会有期!说不定相逢就在这个冬季,而我已备好了诗歌与酒,一直站在冰雪的深处等您……

相伴走来重相忆

自从踏上文学路,丰建国老师一直相伴相随与我走过。

同样,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涩的我在《乌兰察布日报》“大青山”副刊读到了丰建国写的《昨日梦已远》《没家的感觉》《寻旧》等散文,语句清新自然,风格质朴劲健,飘逸又真实,悠远又贴近,极富艺术魅力,可为我滋润心田,陶冶情操,又似与我促膝交谈,励志励智,很好地满足了我年轻好奇的心。

2001年,我开始向《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丰镇风采”副刊投稿,其时的责任编辑为“建国”,我想应该就是丰建国。从他给我刊发的几篇散文来看,他的编辑原则是,尽量尊重作者的原意,非到确需润色时他才动笔,以此做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真挚、丰富的情感。从中可见丰建国作为编辑的德才兼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打心眼里钦佩他。照我看,一个优秀的编辑,不是拿作者的文本一字不改,也不是大改特改,而是恰到好处,该改则改,“好钢用在刀刃上”,出手快、准、狠,这才是高手之所以为高手的缘故。

当然,这个时候,我心里还没有滋生欲见丰建国的念头。在我认为,人家是作家、编辑,我一个小小的作者岂敢攀龙附凤?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对他文章赤诚的爱。确切地说,自他文章进入我的视野,我就深爱上了,一种入骨入心,丢魂失魄的爱,欲罢不能。每捧读之,任凭外面“山雨欲来风满楼”,往往“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知此身系于何处,仿佛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使我浮想联翩并格外充满敬意的永恒的召唤力。

这期间,他发表在《乌兰察布广播电视报》和《乌兰察布日报》上的《打平伙》《农民:称重的称谓》两篇散文引起了我极大的喜爱与关注,调动我努力去领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

《打平伙》是写以往村人以“AA”制形式购买村里某一家的肉,然后做熟,围坐一起共同享用之以改善生活的一个场面。此乃作家对过去乡村的诗意守望,也就是对人们当下生存追问的回应,更是对生命运行提出的方法和态度。我们在由远及近、由明及暗中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农民:称重的称谓》以一个老农进城卖土豆受人嘲弄遭人痛打为主线,尽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农村人和城里人“同室操戈”的生活现象。文章似乎冥冥之中在问询城里人:失去健康的灵魂,徒留一具活动的躯体,还有什么意义?老实说,这是一个清醒过来的作家的呐喊,是反抗愚昧、落后思想的高叫,是对城里人欺弱的无情控诉,给民族自恋情结和小意识病态以沉重的打击。通过此文,我们宛如看到了冷眼热心的鲁迅遗风犹在,满怀仁爱的情怀仍存当下的事实。进一步讲,丰建国有一种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总能见人所不能见,写人所不能写,即替人代言,反映世道人心。我看重此文,自认为它是丰建国的代表作之一。不想后来真的入选全国权威杂志《读者》,可见一斑。

因为喜爱,所以常读丰建国的文章。因为常读,所以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2002年,我写出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文章《清新醇厚乡土风——拜读丰建国散文》,发表在《乌兰察布日报》“文化周刊”“文化广场”版头条。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丰建国的散文,哪有我再创作的源头活水?至今,我都认为丰建国之文为我写读后感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条件,他本人亦成为我读后感写作的无形助推者。我对他心怀感激。纵然那时候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但是我依然情愿追随他走很久很远,哪怕夕阳苍老,哪怕路无尽头。

事实上,说到见面,原来是不敢,自从写了有关丰建国之文的读后感,我又有点不愿了。我不想见面纯属是为表功什么的。我向来是一个做了也不一定说的人。这正如丰建国,当年他与潘树武先生坐在一桌了,他也不愿站起来说:“潘老师,我就是丰建国!”后来,经他人介绍,潘先生才“如梦方醒”,并称他为怪人。我猜想,他之所以不表白,是因为他认为没必要。当着众人的面,你蓦地站起来“亮相”自己反而有抬高自己或高看自己之嫌。那样的事,他是万万做不出的。我所言,但愿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换成是我,亦然。大概我们原本属于同条路上的人吧。

就在我不敢、不愿,其实内心真想见见他真容的时候,始料未及,某日一个上午,他竟给我单位打来电话找我,我当时那个激动啊,内心的溪水哗哗地流,内心的雷雨之后出现了彩虹……那些曾经在反反复复中追寻他的日子,竟然想不到疲惫,而是满满的快乐……他说他调到丰镇文联了,正在编辑《丰镇文艺》稿件,希望我投稿给他……自此,我成了该杂志的“常客”,多半源于丰建国老师的厚爱与提携。

就这样,丰建国一直伴我走着,走在文学这条长长的路上。

就这样,又一个日,我终抵不过丰建国文品与人品的诱惑,赶去丰镇拜望他。

想象与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梦中,我无数次的设想:丰建国穿着西装革履,举止温文尔雅,有唯实公正的学者之风吧?……谁知,见了他:高个,显瘦。红红的脸膛,炯炯的目光,属于诚实、正派、可靠、性敏一类人。远比我想象中的要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不由我“向他看齐”,真的。

本来是我去见他,我要请他。他说你来丰镇了,哪能……总的来说,初见丰建国老师,给我留下了第一好影响,我愿结交他。此后,我们之间便有了来往。每到察右前旗一次,他都给我带些精神食粮——《丰镇文艺》,加之有乌兰察布市的《敕勒川》杂志,我读到了他更多更长的美文。

其中,2004年丰建国发表在《敕勒川》上的《桑梓忆旧》(四篇)尤为我垂爱。文章在叙述“我”在老北山打石头、大西滩脱土坯、东园子捡菜叶、南河地搂树叶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诗意家园的眷恋、对生态破坏的忧虑,承载了作家的爱与痛,承载了大地乡村永不破碎的灵魂,隐现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从中见出他的桑梓之情、赤子之心,读罢不由我们对城乡发展现实产生了深深的思虑——当下,人们对城市的物质追求是否束缚了自然精神的释放?

丰建国写人的文章,特别是写亲人晚年的点滴生活,缠缠绵绵,更著男儿柔情和心一片。《深巷老院留住冬》就是他此类文章的代表。冬是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冬象征着老父老母。深巷老院留住老父老母,这本身难能可贵。老屋因老人的居住更具价值更有意义,远离喧闹,岁月静好。在这里尽管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家长里短,尽管日子极平凡,但幽静自乐,现世安稳。作家娓娓清谈中,让人触摸到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最美不过夕阳红,由不得我们疼爱、眷恋此种亲情,袅袅不绝。

丰建国写亲人离世的文章,凄凄切切,晓风残月。加之他写情移境,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读来潇潇雨下,天地好像也黯然失色。《秋风掠过玉米林》,讲的是先前岳父岳母壮年干活儿如风过耳。此后经年,“我”帮大兄哥收割玉米,不见了当年岳父岳母的身影,风过处悲从中来。同样的景由于亲人的在与不在而有了不同的喻意。凉秋与悲愁融为一体,不由人产生强烈共鸣。当然,除了共鸣,还有作家给我们传导出的对生与死的思考与感悟,并让我们从中获取到一种关于生命坚强与升华的力量。

即便是他直抒胸臆,也给人一种长歌当哭,远望却不能当归的万般无奈。譬如他的《有一种痛撕心裂肺》《断指之痛》两篇文章,单看题目就叫人心碎。前文写母亲谢世“我”之哀痛,后文写三弟骤然离世“我”之伤痛。再睹亲人面,已不可能。只能只好沉浸在对他们若即若离的忆念里,思绪随和风漂流,那个悲痛真叫欲绝呀!读后,令我茫然不知所措,好久回不过神来。明明是他说他家事,暗里却如电击身,他事冷麻冷麻地传导为己事,站在那里想了又想……悲伤、后怕、珍惜、大爱、和睦、孝顺等词汇似脱闸的江水奔涌而来,恍惚中猛然醒悟:爱亲人该付诸行动了,千万别因为没有弥补而空留遗憾万分啊!想来,这就是丰建国之文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了。

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读他,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路给我景的。不,那分明是一颗真心、善心、孝心、友心在感天动地哩。

我一边读一遍写心得,唯恐错过了那“心”。譬如《怀旧:关注涌动的大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留待芳菲启后程》都是我拜读丰建国篇篇感人之作而产生的心灵感受,谈不上评论。几年来写读后感的经验告诉我,再好的读后感也不及作者的原文好。相对于丰建国之文,这种感觉更甚。有时,读完他的文章,我的心便沉重、敬畏起来,自顾自地说:“以后快别写了,我那也叫文章、叫读后感了,真是班门弄斧,惭愧无地!

其实,不是我说,丰建国老师文章好,人也好。

他的好,首先表现在他孝敬父母。尽管这是人之常情,应尽的义务,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特别是几十年来,他们一家与父母一直厮守在一个老院,做到了陪伴是最好的孝顺。当他的母亲去世后,他又担负起照顾父亲的责任,舍自己宜居的楼房温馨的家,与老父亲同吃同住在老屋,尽孝心七年有余,直到父亲驾鹤西去。大孝如他,至情至真。孝为德之本。由孝敬父母衍生开去,就是博爱,大爱,令我仰之弥高。

他对朋友,也是古道热肠。2009年,我出第一散文、随笔集前,我请他为我审稿并写点什么。原先,我打算把他为我写的随笔作为序言放在文集前面,可他谦虚恭让,说冷恒老师的序写得比他好,放前比较合适。我说,都放前面呢?他答:有喧宾夺主之实了。最后,我遵从他的意见,照做。从中不难看出,他行事为他人考虑的多,不计较什么个人得失,令我十分敬仰。当今,这种人不多,他是我遇见的那一个。我为今生有他这样的师友而庆幸着、快慰着、满足着。

2015年,我出第二本散文集前,我又把书稿托人捎给丰建国老师,请他把关、斟酌书名并作序。没过多久,他把一切办得如我所愿。需要说明的是,在序言中,他并没有一味说好,而是实事求是道出了我书稿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尽可能地做了弥补。常言道:“道吾弱者为吾师”,丰建国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师长,真正意义上的诤友。他不阿谀奉承,敢讲真话,不怕熟人没面子。当今,这种人少之有少,他是我遇见的那一个。我为今生有他这样的师友而踏实着、幸福着、珍惜着。

作为相交多年的文友,最令我为丰建国老师高兴和庆贺的事,莫过于2016年他的散文集《御风而得》面世,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大作。尽管他还有一些文章没有收集在内,但也足见他为文的全貌和实力。

纵观全书,作家将《散珠成串》一辑安排在文集首位想来是他最看重的一环,也是他村庄记忆的诗意回放。这些关于村庄的文字包含着丰饶的风物民俗,唢呐、烟、烟锅烟嘴烟叶、门墩儿、春联年画、土炕、老屋以及山野牧歌、二人台、道具等等,都与村庄一起渐行渐远,最终,多数在博物馆方得一见,见了也得对后辈诠释一番他们才能知其所以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丰建国的散文正是对逝去或即将逝去村庄的翻版、再现,值得阅读,也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故土情韵》写作家对丰川大地的殷殷回忆;《亲情无言》写作家对亲人丝丝缕缕的深情;《友情天地》写作家对朋友永驻心间的回味;《读书说文》写作家读书心得和对文友赠书的回馈;《信手拈来》写作家对四季及其他事物的见地。或低吟浅唱,或气雄力沉,作家丰建国的散文扎根大地,贴近生活,记录下本地及其人、事、物近半个世纪的生活掠影,是关于美的纯粹的思考,是关于人行走世间如何面对苦难、不幸,如何自我滋养、调节心灵的叩问与诗意回答,于深沉、厚实、灵秀的语言中溅出跃动的生机勃勃。这样有情有爱,充裕思辨的文体表达,甚得我心!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作家生活的浓缩与生命的结晶,它是我们回望来路反思当下的一种稀有精神食粮;这本书是作家将时间与空间共谋,孕育出的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向度,声音里有声音,味道中有味道,最能慰籍故土情思、乡心隐显。

一个人吸引另一个人的地方,不在于他的地位有多高,金钱有多少,而在于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在于他的人缘和人格;在于他的文章后面,隐隐约约,有无限丘壑,无穷事故在。这才是人恒敬之,人恒爱之的根本和出发点。

丰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文就是这样的文,我们相伴走来心相印重相忆。

相对于我们,相交才刚刚开始……

尾声

文学,这项美丽而神圣的事业,对于不同地带、共同爱好的我们是多么珍贵,多么留恋。心灵的“桥”早已被桥上的“灯”照亮。看清那一颗赤城的心,那一张放飞笑意的面颊,这是一段好好把握的缘,这是一片平淡如水的神交情,这是一个充满温馨、充满欢快的世界。

文学就是我们的生活,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真真切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文学生活有助于我们彼此认识;有助于我们弘扬一种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找回已经丢失或正在丢失的激情、温情和诗情。

文如其人,纵然时光流逝,世事变化,不过亘古不变的是人情人性。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可以鼓励你、指引你、帮助你。所谓的贵人,也并不是直接给你带来利益的人;而是开拓你的眼界,给你正能量的人。” 李巨、陈珍、丰建国三位老师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今生,结识了您们,结识了您们伟大的心灵,我觉得活了一回挺有意思。

相交如水水长流,直挂云帆济沧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8932/

相交如水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