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路南下(46)

2018-02-03 09:30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路南下(46)

四十六、知不道

关于“知不道”这个词,谁都知道是一个方言,可就是没人知道究竟是那个地方的方言。

据说那个曾经名噪一时的文流沙声称自己最欣赏的河北话就是这“知不道”三个字,据说河北石家庄、唐山、张家口一带的方言都是这么说的,而且陕西户县、乾县,山西大同、广宁,山东潍坊、诸城一带也自报奋勇的声称他们那里也是说知不道而不是说不知道的。

姜文导演的第二部影片《鬼子来了》是部黑白片,曾经荣获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2002年日本“每日电影奖”的最佳外语片奖。那部影片讲述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故事的地点是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叫挂甲台的偏僻小山村,电影里面他们的方言说的都是知不道。

认真的查过《辞源》和《辞海》,上面所言极少,只是说明是方言,不知道的意思。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也说过:“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易经·系辞》十九则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此如果把“知不道”这个词进行分析一下,就会肯定认为是知道,但是不说的意思。就有人认为“不知道”就是什么也不了解;而“道不知”就是想说但不了解;“知不道”就是明明知道就是不说。所以鲁迅先生也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所谓知不道,乃是不愿意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有笑话说,有驴友到一山区去登山,路上遇见一个老乡,便问到某某地方怎么走?老乡仔细想了想后说:“知不道!”那个驴友一听就蒙了:“这里的人为什么知道而就是不说呢?”便很有礼貌的又问了一次。老乡还是那么回答,他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其实他就是上了孔孟之道和鲁迅的当,因为知不道就是不知道,而根本不是怎么不愿意说。

“知道”的意思是明白道理;“知不道”就是不明白道理;既不是“知——不道”,更不是“知而不道”。其实,北方人从来很淳朴、很厚道、很老实,不像南方人这样心思多、想得复杂、做得谨慎,北方人喜欢实事求是,不喜欢拐弯抹角,知道就是知道,知不道就是不知道!有一首山东童谣这样说:“知不道,道不知,给你个小勺挖屎吃。”

有历史学家考证:“知不道”最早来自于“智不到”,意思是“知识和智力到达不了的地方”;至南宋时开始写成“知不到”或“知不道”,意思是“认识不到”,这才是正解。在方言研究的人看来,知不道除了是一种方言,更是官话。除了是冀鲁官话,也是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如此算来,目前在官话方言区内说“知不道”的人约有两亿之众,这就不是一个方言而是一种官话、一种流行语了。

“不知道”和“知不道”前一个是否定动词,后一个是否定宾语。在很久很久以前,“知不道”一定是某个地方的方言,后来随着口语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比“不知道”更为婉转的表达方式,而正因为这种婉转的表达方式,所以才会更广泛的流传开来。

我不会说易县话,可是我父亲一生都保持着那种有别于北京话,也有别于保定话的易县口音,有些山西话的尾音,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定单词,有些土、有些好听,可是不太好懂的易县话经常在我家里闹出笑话。流传最广的就是,还是我家住在人委宿舍的时候,我父亲在厨房里一边忙碌,一边叫了我母亲一句:“拿歌曲(naguoqu)!”我母亲一愣,反问了一句“拿歌曲干什么?”父亲回答:“你说干什么?当然是炒菜!”母亲就更糊涂了:歌曲怎么炒菜?纠结了好半天,最后才想明白,我父亲说的是:“拿锅去。”

我父亲在外面工作说的当然会是不知道,可是在家里说的就是“知不道”。他的大孙子、也就是笔者的儿子小的时候说得也是“知不道”,还有一句:“又哒(da)了一个姑娘(普通话:又摔了一个跟斗;宜昌话:又哒了一个牯牛(guliu)”这明显是从他爷爷那里学到的。可是我查过很多易县方言,虽然找到了譬如“傍晚(摸黑儿)”“不舒服(不得劲)”、“麻雀(家巧)”、“整天(成天)”、“看看去(瞅瞅去)”、干嘛呢(干莫咧),可还是找不到那个“知不道”。也许,这就是父亲留下的一个无法破解的小秘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8771/

一路南下(46)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鲁振中
  • 轻风伴月
  • 风撩衣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亓方文
  • 淡了红颜
  • 雪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