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远风行的挂旗船(29)

2018-02-01 09:19 作者:宜昌石头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永远风行的挂旗船(29)

在宜昌1876年开埠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洋货从外地进入四川,比如1875年进入四川的洋货价值15.6万两。宜昌开埠后,轮船可以从上海、武汉直达宜昌,再由木船转运到巴东、奉节、万县、涪陵、重庆、泸州、宜宾,进而转运到四川各地,除了缩短途中的运输时间,也使得洋货得以方便在四川各地进行销售。这一点从重庆海关的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宜昌开埠第一年,重庆的洋货价值115.7万两,较开埠前猛增6.4倍;1881年突破400万两,又增加2.5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棉毛纺织品的销售上,重庆更是成为了上海、天津、汉口之后的第四大销售中心。

按照统计资料,重庆洋货的进口额,从1977年宜昌开埠的115.7万两到第二年的582万两,激增了4倍;再到清王朝覆灭的1911年的1900万两,足足增长了121倍,连重庆海关的《十年报告》都惊呼:“增长速度令人惊异。”同时,重庆经营洋货的商号也如同笋般的崛起,以布匹商号为例:“清同治年间仅十多家,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已发展到九十多家。”这其中有洋商开设的,也有本土商人代理的。

由于四川不产棉花,所以自古以来四川的穿衣问题都是从长江中下游的东部省份输入棉花或者棉纱然后再由作坊或者各家用土法织成土布给予解决,每年约有30万担棉花的输入量。宜昌和重庆开埠后,四川人很快发现从印度来的棉花质量比两湖、江浙要好一些,结果导致从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棉花量大增,国产棉花销量大减。可是从重庆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经历了飙升之后,从1892年到1911年,进口棉花总量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进口印度棉纱大量增加所致。从1892年的129万担到1899年的432万担,那才叫增长迅速。究其原因,就是宜昌海关《十年报告》里所说的:“因为印度进口的棉纱,目前每斤的零售价格和原棉的价格相差不大。加上大包的棉花从宜昌运到重庆要付更大一笔的运费(每担棉花2000文,每担棉纱1500文),途经宜昌和夔府时还要收取更重的关税和厘金(每担棉花总共约为950文,每担棉纱只有0.350海关两的过境税)。”少了一道繁重的加工程序,而两者的价格相差无几,大家的选择自然是棉纱了。

那份宜昌海关《十年报告》中一再强调:“在川北,几乎每家都有织布机,基本上是妇女使用的。用印度纱织出来的布外表和普通的土布一样,虽然粗糙,但结实耐用。在云南和贵州需求量很大。一块长五丈、宽约一英尺二英寸的布,每块售价为1200文。四川总督在最近的一个报告中敦促种植棉花取代鸦片,如果他的建议被采纳,进口棉纱的增长就只是暂时的了。”可惜那个总督的建议只是一场,因为傻子都知道在同样的土地上,种植鸦片的收入比种植棉花要高多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8579/

永远风行的挂旗船(29)的评论 (共 9 条)

  • 鲁振中
  • 木谓之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墨白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雪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