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归于真心无问西东

2018-01-26 14:42 作者:竹影清风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

看了两遍《无问西东》,耳边总是回响着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梅贻琦和学生吴岭澜之间的对话: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是否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无问西东》的编导们煞费苦心,用横跨近百年的时空,演绎了四段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的青年求索生命真谛的故事。虽然他们身世、背景以及成长环境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最终都归于真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提前了解你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影片一开始,就将这个重大的人生命题推到面前。迫使你在欣赏别人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不得不思索这个沉重的问题。现在的生活是我们曾经的理想吗?不停的奔波忙碌中,我们是否坚持了真心?对于过往,我们有没有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实际上每个生命都是在懵懵懂懂中降临的,婴儿无知所以无忧。但当渐渐长大面对生活、被物质的俗世包围时,你必须主动或被动地要对面临的事物进行甄别选择,大千世界的似是而非,难免让人惶惑和迷茫。就如吴岭澜教授求学之初,作为青年的他,不也同样在焦虑中一遍遍叩问心灵,寻求导师的指引。

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凌,国贫民弱,有识之士倡导“实业兴邦”,因而大众的普遍认知是: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青年时期的吴岭澜像许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被社会潮流裹挟着,尽管“国文”“英文”双优,尽管内心挣扎,却也曾经一度弃文从理。是梅先生的一席话以及泰戈尔关于“对自己真诚”的演讲,让他终止了内心的撕咬。并且从前辈的身上,传承到遵从内心的笃定和自信,成为具有儒雅风范的学者。并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学生沈光耀。

沈光耀出身于“三代五将”的名门望族,他母亲对他的希望很平实:“我们想你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但是在遭受侵略,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哪里找得到一张安静的课桌,去实现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的计划。他目睹被炸得血肉模糊的老幼,以及饥肠辘辘的百姓,毅然选择加入随时都有可能献出生命的“飞虎队”。通过吴先生面对警报响起、敌机狂炸之时,仍然能够淡定从容的带上鸽笼,抱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胸怀,以及“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的作为,感知了“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道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只是如果挂在嘴边、写在纸上,道理还有什么用呢!知行合一才是启动心智的最好方法。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空军教官的训词成为了沈光耀短暂生命的行动指南,他真心付出的同情,无意中救助了当时还是孤儿的陈鹏。“真心”的接力棒就这样传了下来。

陈鹏、王敏佳、李想是中学同学,在那个政治挂帅、社会扭曲的年代,晃眼的国家名义之下很难理会是非曲直,不可思议渗透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影片中的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王敏佳问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陈鹏,什么是核?陈鹏拉着她一边跑一边说:一个原子不停地加速、加速,高速运转中撞向另一个原子所产生的能量就是核……整个画面唯美浪漫,展示出青年蓬勃的生机和对美好情的向往。同时也暗指那个年代的人们被高涨的革命热情推得一浪高过一浪,没有节制的加速必将聚集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没有正确的导向和出口,造成极大破坏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王敏佳和他的同学们也置身其中,一个虚荣的小小谎言和善良驱使下的声张正义,成为了巨大能量的一个爆发点。不幸的王敏佳差一点因此命丧黄泉。但是最后一刻,她也没有放弃心底的善良,保护了同她一起为班主任许老师抱打不平的李想。

陈鹏是科学精神的化身,他学业成绩好,有着非常理性的思维能力,如果存在心灵感应的话,相信他一定接受了沈光耀的传承。他坚守内心真实、明辨是非标准,拒绝随波逐流。王敏佳被无端批斗,不明就里的人们仅仅因为未经考证的言语撩拨,就板凳拳头齐下……一场大驱散了人群,孤零零地只留下昏死过去的王敏佳,无人照看、更无人敢去关心。只有陈鹏在内心的驱使下赶了过来,毫不畏惧地将奄奄一息的王敏佳从死神的手里拽了回来,并且安置在自己从小长大的、民风淳朴的村落。

国家重任和个人情感都是心底的期冀和愿望,陈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自己的真实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他用所学的知识甚至生命回馈了养育他的土地;他用别人传导给自己的爱托住了一个鲜活生命的不断下坠。

李想的人物设计代表着各个时代的青年大众,他们怀揣理想、渴望成长。但是纷繁复杂的世界让他们眼花缭乱、良莠难辨,稍不留意就会迷失自我。青年的成长有赖于环境、教育以及禀赋和觉悟,环境和教育为客体责任,禀赋和觉悟应该至为关键。

李想处在那个理性不起主导作用的年代,一般人都会把错误归结为时代和环境,由此寻求解脱。然而李想却始终认为,就是因为自己瞬间的犹豫和不敢担当,才导致亲密的好同学死于非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伴随其一生,直到参加边疆医疗队,一次偶发事件让他有机会用生命完成了对灵魂的救赎。

李想用生命的代价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从而又一次让人间的真情得到延续和传播。影片中张果果代表着当代青年形象,贯穿影片始终,具有强烈的现实质感。互联网模式下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让当代青年面对爆炸般五光十色的大量资讯的时候,比以往任何时代的青年都更加迷离恍惚。因为你听到的、看到的太多太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你做什么、怎么做?用心指引还是利益驱使,无一不在困扰着深陷情感得失、人事纷争的年轻人。或许觥筹交错中收获了胜利,或许职场倾轧中输给了阴谋,也或许被失信的熟人“宰了一刀”……凡此种种都会在嘶吼的内心添上更浓的阴影,掠去了原本属于快乐单纯的领地。

影片中的张果果通过资助四胞胎、被直接领导算计、以及上级领导想拿他当枪使的阴险狡诈等几个桥段,揭示了当代社会功利驱使下的浮躁、职业操守的缺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深刻反映了疏于心灵培育的恶果。

和平年代一切被表面的繁华所掩盖,没有战争的枪炮夺命,也没有动荡的颠倒黑白,没有生离死别,也没有饥寒交迫。但是张果果们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快乐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特别是听父母亲讲了李想叔叔的故事以后,一直在不断拷问内心的张果果似乎找到了答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相信只有思索才可以练就抽丝剥茧的耐心,在纷繁杂乱中理出头绪;只有思索才能够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在似是而非里面对真诚的自己。真心是最大的信仰,你用真心对待一切、对待世界,世界会还你幸福与快乐!

为自己救助的四个孩子画着水彩画,张果果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满溢着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他在心里为孩子们祈祷,同时也是向着自己的幸福快乐进发。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影片中四个故事紧紧相连,每一代年轻人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都能以自己的选择影响着另一代年轻人。《不问西东》传达的就是这么一种人文情怀,通过四代年轻人的经历,让我们相信传承的力量、生命的真实以及心力的强大。

人生是一种体验,未知是最大的变数。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快乐的,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谁来保证你一生的幸福快乐呢?虽然未知充满了凶险,但是先辈们做出了榜样。影片最后推出的彩蛋,呈现了百年清华的杰出专家学者——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钱钟书、朱自清等,当然也包括影片中的主人公。他们的人生实践以及探索成果,可能无法满足你占有多少、拥有什么,但绝对可以指导你走人的路、做人的事,由此使人生得到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修心养心,方可归于真心,归于真心,离平和与喜悦,大概就不会远了……

2018-1-25于兰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7943/

归于真心无问西东的评论 (共 9 条)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江南风
  • 纤纤柳絮
  • 雪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雪儿

    雪儿在新年的钟声还没有敲响之际,雪儿祝福清风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