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28

2018-01-22 10:43 作者:张关林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28

2.12,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器:器具。这里指器具只有一种用途的意思,比喻人的知识狭窄,只掌握一种技艺。)

(白话文)孔子说:“君子不该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技艺,一种用处。”

(张说)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意思很深刻。器具都有专门用途,离开专门用途,器具就没用了。但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本领,所以叫“君子不器”。人类生活可分出许多专业领域,如果你只有一个领域的技艺,就像器具,到了其他领域即成废物,是不行的。

但不要误以为孔子希望君子什么都去学,这不现实。他的意思是,世界虽然有许多专业领域,但统帅各领域的基本道理却是一样的。君子应该在掌握专业技艺的同时,了解统帅各领域的基本道理,不要拘泥于“器”,要触类旁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君子要全面发展,不仅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求知识上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具体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主导所有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

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不器”,显然是因为看到许多读书人“器”性十足。现在也是如此,许多博士硕士除了专业知识外,毫无足够的普适知识。比如中国有一位有名的数学家(不点名了),对一个其实没多大意义的数学猜想极感兴趣,心无旁骛地钻研了一辈子,完全屏蔽了对其他事情的应有关注。名牌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北京一所中学教书,但数年后,中学找了个借口把他辞退了,因为他根本不懂教书。看好他的大学校长只好让他在学校图书馆当管理员。他在那里什么也不干,整天趴在图书馆桌子上计算这个猜想。文革结束,开始强调学知识,他由此成名。据报道,他在街头走路,不小心摔倒后,躺着不动,因为脑子还在想问题,不知道已经摔倒。他穿袜子,一只破了,就换一只。所以他脚上的袜子基本不是同一双的。他就是孔子指责的“器君子”,但可悲的是,舆论居然对这种出格的“器性”大加赞扬。极端的器性,必然导致杜绝知识的旁通,值得赞扬?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认识论含义比较深奥。《易经》有一句名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指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指有形万物各自的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既要了解这个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这是“器”的知识,也要了解这个事物在所属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与系统中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是“道”的知识。“君子不器”的认识论意义就在这里。

佛教的禅宗有句名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与“君子不器”异曲同工,它对山的认识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一开始看山,只把它看成山,这个山是一种形而下的器,这个时候,器(山)控制了你,你的思想局限于器。后来你开阔了眼界,把山放在宇宙天地的背景中,放在历史变迁的背景中,放在地质变迁的背景中去考察,这时在你眼里,它不再是山。这个阶段你进行了联系思维,各种与山有关的因素都进入你的思考范围。你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但同时带来了一种弊端:已经不把山当做山。“山”在普遍联系中失去了“器”的形质,只是所属系统的一部分,所以“看山不是山”。这个弊端是用联系和流动代替了质的稳定。把山只看作山,是局限于“器”,忽视了山的联系性。把山不看作山,是只看到普遍联系而忽视了稳定的“器”。经过这个阶段,“器”的客观性再回到你的视野,这时,你又把山看作山了,但同时也看到了山的联系性。这才完成对事物的真正认识。“看山还是山”在表面上与“看山是山”一样,但本质迥然不同。就好比小孩子不怕鬼,因为不知道有鬼,长大了知道有鬼,就怕了;再长大,发现鬼乃人的想象,又不怕了。两个不怕,本质不同。佛教的认识论和儒家的认识论如出一辙。

“君子不器”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你想在“器”领域达到“自在”的境界,必须“不器”,即要跳出“器”的囚笼,看到“器”在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器”的关系,那就是形而上的“道”的境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7241/

张说《论语》·连载28的评论 (共 8 条)

  • 我是子君
  • 无痕
  • 鲁振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儿
  • 淡了红颜
  • 潋滟相思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