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7年,我的第一次

2018-01-09 21:55 作者:憧憬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木之都”鄢陵,自古就有“鄢陵蜡梅甲天下”的美誉。鄢陵蜡梅因“蜡质厚、香味浓、花期长、颜色艳”闻名遐迩,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深受文人墨客喜,李白、韩愈、苏轼、黄庭坚等众多名家曾专程到鄢陵赏梅赋诗,北宋时期蜡梅成为宫廷贡品,明清时期鄢陵呈现“街街有蜡梅、家家飘花香”的盛景。2017年1月6日 ,应大学同学天水哥的邀请。有幸第一次参加由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和河南省花卉协会主办,许昌市花卉协会和鄢陵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蜡梅文化节开幕式。第一次在中出了村,在村附近的文峰路的一公交车站台坐上公交到汽车站,想着在那儿买了车票直接去鄢陵。没想到那时已进入运,不像平常乘车那样方便了,还得提前一天买票才行。随后又坐五路公交想着到万州大都会后下车再拦一辆去鄢陵的大巴。但是到了东站后我就下了车,撑着雨伞南行走,时不时回头瞅着是否有车从站内出来。还不错!没到八一路就坐上了去鄢陵的大巴。平常八元一张车票春运时已是十元一张。路上与天水哥联系时,天水哥说:“我正和新闻媒体一块儿往花博园赶呢,你在花博园大门前的路边等着我吧。”快下车时,售票员看到花博园门前与往日有些不一样,就问了句:“花博园这儿真热闹,干啥哩?”我说:“是咱这儿一年一届的腊梅文化节开幕哩”。售票员又说:“花博会那天都是赶上了下雨,今儿又赶上了下雨。”我说:“不是常说吗,好好没好天。”快十点时,在花博园门前的路旁下了车,抬头看见路旁一巨幅广告牌上喷着的以蜡梅、梅花、飞、山水、旭日为元素的图案的会徽及鄢艳、梅美二个吉祥物中间的“第六届中国鄢陵蜡梅梅花文化节”宣传语及宣传语下面狂放恣肆的毛体书法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十点多,见了天水哥后,天水哥给我了一张工作人员的卡和一件塑料雨衣让我披上。随后一同坐上1号新闻采访车进入花博园来到主会场。主席台前的广场上早已站满了排着整齐方阵披着白色塑料雨衣的与会人员。广场两边的华表之间张灯结彩。特邀嘉宾们一个个撑着雨伞踏着铺着红地毯的台阶拾级而上走向主席台。东西两边的台阶之间是一盆盆鲜花围着的巨大的配以会徽和吉祥物的绿色主席台北的展厅大门上方是巨大的焊制的红色的是“中国鄢陵第六届蜡梅文化节”的大字。大门东边是蓝色铺底配以怒放的蜡梅及“鄢陵腊梅冠天下”的嘉宾贴花印记。开幕式结束后,随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爱好者及嘉宾们一同走进展厅观花、赏梅。

2016年中秋节,给予我生命、养育我长大、教会我如何做人的我的慈爱的父亲因突发的脑梗永远离开了我们。2017年的春节,我们姊妹四个加上儿子、侄儿、外甥女、外甥等第一次在春节这天,带上烧纸和祭品一同走向父亲的坟头表达我们的哀思。宽慰我年迈的母亲

大年初四,第一次与妻、子及弟弟侄儿、小侄女等前往宋都开封龙亭公园。在公园内第一次让年已七旬的中国书法名家、新密碑刻家1985年,中国翰园 碑林创建之初,就慕名到开封至今,28年如一日,从事书画刻碑的韩国园林碑刻师周绍宗为我们写字,给弟弟写的是“厚德载物”,我让周老师写的是“艺无止境”。因为这几个字周老师不常写,因而让我把那几个字用铅笔写在纸上。这样写出的字肯定没有他经常写的如“大展宏图、宁静致远、天道酬勤、家和万事兴、海纳百川、群贤毕至、”等流畅自然。也是第一次和弟弟等一起在风从外地赶回家中。也是第一次在远方回家的途中接到母亲关切询问的电话。

3月19日第一次约几个大学同学一同走进我们许昌学院赏罢樱花之后,走进校园内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河南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占地1500平方米,共设18个展厅22个部分,展品2000余件,由许昌学院历时3年,投资500万元兴建而成,较为详细地展现了中原农耕的源流、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中原农耕文化的全景图。博物馆2010年3月开始筹建,于2012年12月22日正式开放,时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基地。馆内有我小时坐过的“坐簸车”小推车。还有从未见过的镇馆之宝“太平车。”有我熟悉的犁耧锄耙;也有我未见过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地契有小时见过的纺车、风箱、食盒;也有从未见过的大花轿、许多的量具。有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去豆腐作坊见过的磨豆腐用的石磨、撑好的过滤的单子,也有许多从未见过的老式家具打水用的辘轳等等。一件件展品原汁原味地展现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原农耕文化。农博馆工作团队在馆长汪庆华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不辞劳苦,冒着严寒酷暑,走村串户,深入山村,收集展品、开展调研,付出良多。他们的目的就是如馆长所说“我们应该明白从哪里走来,记住通往故乡的路,守住心灵深处那片家园——我们的民族从农耕原点走来,我们的祖辈从农村原野走来,我们的文化从庶民百姓走来。把传统农耕生产活动、民间生活境况、底层社会状态和草根文化,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挖掘、记载、描绘下来,富有极大价值和意义。让老年人抚慰浓浓的乡愁、让中年人寻回儿时的记忆、让年轻人懂得生活的不易。”(引自光明网《留住中原农耕文化的“根”》)许昌学院的中原农耕博物馆的建设如同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的建设一样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国利民的大手笔。博物馆的筹建者汪庆华和瀚园碑林的发起人李公涛及其团队的工作人员都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

很早就听说城北的屯里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观音寺,却一直没机会前往礼佛。 2017年4月的一天,因为打工的地方离那儿很近,终于有机会在午饭后独自走进那观音寺,先在寺前用手机拍下蓝天下一尊莲花底座上站着的洁白如玉、左手托着玉净瓶,右手做着代表着将自身的能量和宇宙的能量融合在一起,可以使人很快平静下来的智慧手印的观音菩萨雕像。随后,走进寺院正拍着寺院里的景致,主持与我打招呼让我去他的住处与我聊天。听他讲寺院的历史、讲寺院里那棵挂着豫K061树龄二百五十多年的老古树——无患子、讲与这颗无患子树有关的传说:“无患子是落叶乔木,枝开展,叶互生;无托叶;有柄;圆锥花序,顶生及侧生;花杂性,花冠淡绿色,有短爪;花盘杯状;花丝有细毛,药背部着生,两性花雄蕊小,花丝有软毛。核果球形,熟时黄色或棕黄色。种子球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患子果皮含无患子皂苷等三萜皂苷,可制造"天然无公害洗洁剂",用于日常洗涤:餐具清洁、美容、洗头、皮肤保健。天然植物无患子树的果实,通过人工晒制、剥皮,而后得到的纯果皮。可以直接用来提取其有效成份--皂苷,制造天然无公害洗洁用品--无患子皂乳无患子手工皂等”。相传福建漳州有一位老妇女,常年吃斋念佛,每天烧香跪拜菩萨,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有一年春天,漳州连降大雨,山洪暴发。当大水冲到这位老妇女门口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粒无患子(又称:菩提子),落地生根开花,大水便绕道而走。别人的家被大水冲了,老妇女的家平安无事。从此,家家都在自家门口前种一棵无患子树,用来消灾驱难,保佑平安。多年下来流传一首儿歌:无患子,种门前,佛造光,家宅安,子孙后代无患难,菩萨保佑万万年。主持说:“这种树六七月开花,九至十月结果。”果子落地后随即就有透眼,可以用来穿作佛珠。后与我聊起我们村的寺庙。最后送我了三个苹果。也第一次走进八里营乡的心真禅寺,第一次见三面的观音菩萨雕像。第一次走进离家很近却从没进过的村里的将要被拆除的人祖大庙。

春节过后,我们村路东的两个居民组已开始搬迁。看看路旁和胡同旁一所所墙上喷着大红“拆”和一组不同编号的房屋一天天变成废墟,看看不就将要消失的村庄,很想更多地留下一些村庄的记忆和家的记忆。第一次走进一所所人去楼空的宅院,在这之前有的宅院我进过,但更多的是陌生的的宅院。大门两旁崭新如初的手写的对联、看看院中一些未移走的的树,无人管的日夜、流淌着谁的坏了的水管、盖着水井口的年代久远的石磨,大门口多年不用的陶制水缸、满墙的爬墙虎、厅堂里未摘掉毛主席画像、室内墙上的大红的剪着平安是福包围的鸡图案的剪纸、还有学生的三好学生奖状、及一幅幅绘画作品、未摘走的花灯、地上遗落的朋友赠送的书法作品等等。多少个这样的家组成了一个个村庄,但是这一个个村庄就这样在发展中被蚕食掉。曾经的喧闹和繁华、往日的温馨、曾经的一切、只能成为一种记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虽然不是第一次去郏县,(2016年5月曾和好友一同骑行郏县,只是去了广阔天地)。虽然早就听说郏县的三苏园,也在网上看过网友写的去三苏园的文章,但一直没去过。而去年 4月22日,终于如愿。出于对宋代大文豪苏洵父子三人的无比崇敬和怀念,第一次单人独骑,一日之内往返近二百公里,去了郏县的三苏园。(三苏园景区位于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下,此地宋代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这里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两兄弟的遗骨和其父苏洵的衣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月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1月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2012年11月被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14万平方米。主要由东坡湖、广庆寺、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塑像、金娃迎宾道、苏仲南夫妇墓、梁氏墓和三苏陵园等景点组成。)骑行的途中,吟诵最多的是苏轼的《望江南》和《定风波》两首词。“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去晴。”一路上吟诵着,体味着文字里透露出的面对自然的风雨和社会人生的风雨的那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以及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又怎能与一代文豪相比,自己的心境远没有苏轼的那种洒脱和超然。这正是自己努力去学习的。 在三苏园里游览了三个多小时,呆得时间最长的要数三苏纪念馆了。苏氏父子三人都有着不一样的坎坷人生,(尤其苏轼当年才华横溢、满腹“不合时宜”的曾被多次贬谪的一代大文豪)又都在自己的人生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启迪后人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如何面对自然和人生的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如何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让自己获得更充实快乐

说到襄县,不能不说说襄县的历史(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泛邑"、"泛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泛之西北筑新城,周襄王避难曾居泛,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属颖川郡。自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许州,后历代相沿。1949年7月隶属许昌行政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在市领导等多方努力下199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又划归许昌市管辖。);不能不说说这个明朝时被称作“襄半朝”的千年古县(明朝时的六个礼部尚书,襄县人就占了三个);不能不说说这个六十前被伟大领袖毛主席称作烟叶王国的千年古县的烟叶。早在17世纪中期开始种晒烟,农民称之为"本烟";1913年开始引进美种烤烟,为全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襄城烟叶则是浓香型烟叶风格的典型代表,烟叶理化、感观指标优异,特别是有害物质少,具有不可替代性。襄城烟叶吃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大,燃烧性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被专家视为“烟中珍品”,被国内外烟叶市场列为“高级卷烟最佳原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骆驼”香烟曾用襄城烟叶做主料。20世纪50年代,襄城烟叶曾出口到俄、美、日、英、德、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17.18%。上海烟厂则将襄城烟叶作为"熊猫”、“中华”的主料。六十年前,(1958年8月7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专程视察襄城县,毛主席一声“烟叶王国”的赞叹,给这个豫中小城带来了无限的荣耀,也造就了那个年代“言烟叶必称河南”的辉煌。襄县,之前我也骑车去过几次,2001年和2015年因为打工也去过几次。 因为打工去年去襄县的次数最多,从四月份起到十一月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特别是六七月份,取得次数最多。这样,我能利用午休时间漫步襄县老街,感受县城的沧桑巨变。第一次走进县城内两个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当我站在老纪念馆那尊手拿草帽,驻足远眺高5.7米高的毛主席雕像前,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在长势良好的谷子地里与贫下中农亲切交谈的身影。随后第一次与工友一起到新建的八七广场上,又看到一尊高9.9米的毛泽东塑像时,更感受到襄县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比敬仰之情。只是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走进展厅。只能看看外面的碑林。襄城县的回归,不仅让襄城的烟叶再度辉煌,更主要的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许昌市区严重缺水的大问题。更为许昌今后的迅猛发展和如今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八月的一天,到天合幸福花城一居民楼改造水电。午饭后上楼顶拍了一些附近的景致,下楼时听到一阵优美动听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原来是一业主家的孩子在练习钢琴曲,不便打扰,只有站在门外细细聆听,虽然不知道练琴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虽然看不到练琴者熟练的敲击琴键的动作,但从流畅的旋律中能感觉到练琴者的功底,感受到练琴者全身心的投入。随后又听了他或她演奏的一曲班得瑞的《童年回忆》和纯净洗心的《清晨》。时间关系不能长久驻足聆听,但是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一门之隔)聆听别人演奏钢琴曲。

说起钢管舞,前些年只在电视上看过。钢管舞是利用钢管为道具,综合爵士舞、现代舞、民族舞、芭蕾舞、瑜伽、肚皮舞、拉丁舞等各种不同风格舞种,又集合杂技、艺术体操、健身类别的运动而衍生出来的新型舞蹈。钢管舞是脱胎于12世纪一种原始部落进行生殖崇拜的舞蹈。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现代钢管舞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日夜不休的建筑工地,最初是一些建筑工人一边拿着钢管一边唱歌,借以在繁重的工作中得以放松娱乐,表现了美利坚民族开朗乐观的民族性格。因此钢管舞被视为世界十大民间舞蹈之一。钢管舞灵感来源于传统杂技“爬竿”,经过形式翻新后以钢管为道具进行攀爬、倒立、悬挂进行舞蹈表演的一种新型舞蹈形式。如今钢管舞 已经取代 Pilates 或是 Yoga 的课程,成为新兴的舞蹈热潮。没有下流的挑逗,动作优美妩媚,女人味十足。钢管舞带给你的是全身得到锻炼的运动,它最突出锻炼的是腹肌、臀部和手臂上的肌肉。当你认真跳起来的时候,每小时大约可以燃烧掉身体里的250卡热量,所以钢管舞也是一种绝佳的锻炼心肺功能的运动。大明星麦当娜、安吉丽娜·朱莉、容祖儿、莫文蔚等都是钢管舞的推崇者。现在钢管舞不只是女性的专利,很多男性也开始跳钢管舞.真正的男性跳钢管舞,并非像女人那样性感妖媚,而展现的是男性的力量,阳刚和大气!

十月的一天晚上,村里一家请了歌舞团来演出,我有幸第一次近距离观赏钢管舞。只见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的美女站在舞台上一根立着的钢管前,在音乐的伴奏下一握着这钢管,做了几个妖媚的活动筋骨的伸进动作后,双手抱紧钢管,让身子转动起来。飘动的不仅有美女柔美的身姿,还有长长的秀发。之后,换了身装束,抓一把地上的白色的东西双手搓一下开始接着表演。只见她双手抱紧钢管,双腿夹着钢管,向上爬着,转动着身子,时而头向上,双腿立着和钢管成一条线转动着身子,时而倒立着,双手抱紧钢管,双腿平行着,和钢管垂直转动着身子,时而双手抱紧钢管双腿和脸部几乎构成圆,转动着身子。时而双腿夹紧钢管,倒立着双臂平行转动着身子。旁边的主持人不时地解说着,鼓动着观众为表演者鼓掌加油!看完单人表演,又看了双人表演。男女在钢管面前相对而立,双手抱紧钢管,让身子同时熟练优雅地转动。一会男的爬到钢管顶部,女的手抱钢管,双腿平行与钢管垂直倒立着男的一手抓紧钢管,双腿落在女的双腿上,同时让身子绕着钢管转动着。一会两人又都双腿紧夹钢管,让身子离开钢管双臂挥动着、转动着。人们无不为两人默契合作鼓掌叫好!叹为观止!

6月8日上午,去襄县的途中过了颍桥后,工友说他想买些红薯秧。随后我也跟着他下了车。他买了两捆之后,我也买了一捆。傍晚回来后给弟弟了一些,随后冒着小雨把秧苗栽到了我的蜡梅园的空隙处。不想着能收获多少红薯,只想着有红薯秧遮盖着地理会稍长些草。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种红薯。10月的最后一天,我骑了妹妹的电动三轮,装着镰刀、釵,去地收获红薯。这也是我二十四年后第一次收红薯。而是四年前曾和父母妹妹及两岁多的外甥女一起出红薯。而如今出红薯的只我一人。(因为没种多少也用不着找人帮忙)因为翻秧不勤,几十棵红薯的秧子长势喜人,因而出红薯时有的只有秧子,不仅红薯块儿。也有不少红薯块头很大,一块儿也有三四斤。

11月4日,约几个大学同学在禹州的同学照民哥的导游下,第一次与同学们一同走进禹州市鸠山乡天垌村的由山东武人汪运昌在乾隆年间受人迫害而逃难天垌村修建的百年古宅“汪家大院”;第一次见到见证董永和七仙女爱情的有千年树龄的老古树大橿树;又一同走进天垌村的红叶谷吃野菜、赏红叶,一同走进修复后的以神奇的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镇神垕古镇一睹神垕新姿;一睹灵泉寺前那棵落叶满地的千年树龄的银杏树。

想不到的是临近年尾,两个第一次两份不同的惊喜和快乐,一是12月25日走进将要消失的村庄时意外邂逅十几年不见从前摆书摊时的老顾客我的忘年交韩中兴大叔,第一次走进他的农家小院与他畅谈。第二是12月27日,因为老校友的的热心帮助给我发信息。我有缘在二十七年之后第一次拜访上学期间对我特别关心爱护的我的初中时的英语老师岳美银老师。二十多年不见了,不知不觉中与岳老师聊了两个多小时。又从岳老师那儿取得了一些三十多年不见的同学的联系方式。

过去的一年里也第一次收到两份礼物。一份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老朋友送我的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杨广生书法作品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一份是大学同学送我的几幅书法作品和一些拓片。其中一幅还是金文。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金文书法作品。也第一次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配上我市一位书法家刘步宏老师的书法收藏起来。

回味2017年,我的收获可以说是满满的。不仅有这么多的第一次,更有从前不曾有的快乐,那就是唱歌的快乐。虽然以前也有过唱歌的快乐,但那只是与好友一起去歌厅K歌,或是随意哼唱。去年才发现唱歌如同写作和骑行一样也是人们抒发情绪、缓解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想想从前条件不允许,想学唱歌也不那么容易。如今只要在手机上下载唱吧或全民K歌软件就可以那么自由地想唱就唱。许多从前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经典红歌、一些外国的民歌陕北民歌、流行歌曲,如今也能对着手机随意地想唱就唱。不会的歌曲多听几遍,多跟着学唱几遍也就熟练了。打工之余或是下地劳作的时候,从前只能听听歌星唱的歌曲,而去年不但听歌星们及全民K歌的歌友们的歌声,更能随时随地听自己唱的歌声。

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与骑行、写作、唱歌为伴。愿我能去更多没去过的地方,写出更多水平比较高的文字,学会唱更多不会的歌曲。也愿我的文字、我的歌声给老师同学和朋友带去更多的快乐!更愿我的每一个老师同学和朋友及家人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开心快乐!生活幸福平安!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6057/

2017年,我的第一次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