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扶贫的一日

2018-01-09 10:40 作者:夤夜满月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大地呈现出枯黄与深绿错杂的景象,朔风裹着寒气吹在脸上,有刺骨的感觉。

冬月,我们扶贫人员携带着大米、食油、衣服、棉鞋、取暖器等物资前往扶贫的D村慰问各自扶帮的贫困对象。一路上,十里山丘,重重叠叠;明丽农舍,依山旁水;干涸河床,蜿蜒曲折;一带浅水,明亮如镜;山谷平畴,一派黄色。那收割后的谷桩,高高低低,静穆寂然,袒露出冬日的冷清。时令已到寒冬,田野里再也看不到劳作的农人。汽车在乡野中的公路上行驶了十几分钟,拐了一个急弯,就行驶上了通往D村村部的路。

D村离市上只有十几公里,又座落于昌九快速公路旁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并不算太差。全村有近8平方公里面积,12个村民小组,二千余人口。但人多田少,人均不到0.6亩,产生不了大的经济效益,加之少部分人文化知识较低,思想守旧,不太接受新鲜事物和外界信息,走出去打工的人不多,又缺少创业能力,只守着一点水田种传统的水稻,家庭收入入不敷出,致使原本不算闭塞的村,还有一部分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属未脱贫的对象。特别是一些家庭有人患大病、残疾的,贫困就像恶魔一样附在身上,长期难以摆脱,贫病交加,使这些人的日子过得很是艰涩,主要靠政府的扶持维持生活。

我扶持的一户贫困户,就是因为家里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严重残疾人,又没有一个有固定收入的人而致贫的。是因残致贫的典型代表。我曾多次上门送政策,送物资,送温暖,帮助纾解眼前的困难,因而对他家的情况比较清楚。对他家贫困之深的感受,以及对其他贫困对象由此及彼的类推,深深感到扶贫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平时陆陆续续的给予的一部分物资救济,尽管能暂时缓解他们的困难,但不能釜底抽薪。要想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这户贫困户,户主是一个已年届78岁的男性老人,妻子已去逝多年,生育六个儿子,还有二个未成家,与他在一个户下。四个成了家的,其中有一个因家里太穷,媳妇已离家出走了,其余的三家家境也不太好。二个未成家的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一个四十多岁了,得了眼残疾,几乎双目失明,靠政府给的五保金过日子。另一个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因家里穷,仍未讨上老婆,也只有和父亲在一块儿生活。庆幸的是这七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身板硬朗,除了在外干点农活,侍弄菜地外,几十岁还要又做又做娘地包做家务,烧茶做饭,缝补浆洗,抹桌扫地,样样都得干,在村子里算是一个到了老来也无法闲下来的老人家。别看老人的人生压力这样大,又经受过风风雨的人生磨难,但情绪并不懊丧颓然,他开朗乐观,热情爽快,对人热忱,讲起话来,声音也宏亮,每次见到帮扶人员送物资上门,他都不忘千恩万谢一番,说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帮扶干部更是体恤穷人,这是哪个朝代都比曾有过的事,总把自己感激感恩之情淋漓地表达出来,叫我们反而受到一番感动,直感觉到这老人通情达理,深谙世事,懂得感恩。他的开朗乐观,让人感觉他不像是一个经受过挫折和面对贫困压力的老人。他家里的情况,我第一次到他家时,他就滔滔不绝地向我诉说过,与村干部介绍的毫无二致。不过到他家次数多了,与他交流交谈深入了后,还是能感觉到老人内心的忧虑和操心的。这不,此刻老人以向我讲起残疾和未成家的两个儿子,带着一种掩饰不住的愧疚和焦虑。他说双目失明的儿子,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多谢政府给吃了五保,吃穿无忧,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这儿子成了这个样子,成家已是不可能的事。但一个小儿子也已经三十多岁了,好手好脚的人,也不痴不傻的,一直成不了家,确实成了他的一块很大的心病。“他文化不高,又没有技术,不时在附近打点小工,收入不高,一年下来积攒不了几个钱,因此媒人做了几次媒,女孩子看到我家里穷,又没有像样的房子,转身就走了。他的婚事让我寝食难安,是最让我纠心的事。”说到这里,老人长喟了一声,透出一副十分无奈的表情。他说这话时,小儿子就站在他的身边。他个子不高,脸面消瘦、腊黄,双眉紧锁,父亲在诉说,他就像个小孩似的一个劲地在用手剥着门上的旧画,脸上的表情就像布满了一层的严霜。父亲忧心忡忡地讲到他的婚姻之事时,因觉得不是很体面,听着听着,就有些难为情地离开了。看到这番情景,我的心也沉重了起来。很能理解老人心中的焦虑。天底下哪个做父母的在看着自已已远远超龄的儿女不能成家时,能无动于衷的呢?又哪能会吃饭香甜,睡觉安眠呢?说到家里这些烦心的事,本是一个开朗的老人,这时悒悒不乐地难过起来,一时无语。见此情景,我就劝导他说:老人家,别太忧心,政府已在想办法,扶助贫困户,想方设法让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贫困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摆脱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只要日子好过了,家里有了钱,您儿子也不愁找不到媳妇的。这次,我们单位到你们村子里扶贫,不光是给你们贫困户一些物资上的帮助,还扶持了一项好产业,让你们这些贫困户过几年都有一笔固定的收入,到时就不愁日子过不上前了。老人听了我的安慰,露出了希望的笑容。我与老人交谈了一阵后,便到他家的房间仔细看了看,除了客厅零乱寒碜外,其他二个卧室同样乱七八糟地堆满了一些破旧的东西和杂物,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既脏又乱,只有一个主卧里稍好一点,放着一个旧式的的彩色,一顶旧衣柜,几张小凳子,仍简陋寒气,我不禁心里掠过一抹难过的情愫。记得小时候,我的家庭因处在整体困苦的年代也很贫穷,但同所有的庄户人一样一直没有停止过向贫穷宣战,试图通过努力摆脱这种穷困而潦倒的日子。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领下,那种穷愁的日子终于被甩开了,绝大多数的庄户包括我家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今,这些庄户人正在卯足劲儿奔小康,争取过上更幸福的日子。可发展了这么多年,农村仍有极少数的家庭未能走出贫困,生活十分的艰苦,生活质量低下,在贫困的漩涡里挣扎,这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是多么的不协调呀!这些或因病因残、或因智力不足导致贫困的人口,急需的是社会的大力帮助,扶持他们尽快摆脱贫困。作为扶贫工作人员,此刻,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有些沉甸甸的,这不仅是因为我肩负的任务,更是一个人的良知良能在扣问着自己的良心。我们这些正在奔小康的人,我们肩负的任务,我们的善良和同情心,都在告诉和要求我们:一定要义不容辞地帮助那些仍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们早日脱贫。

我带着这样的思考告别了老人,走出他的家。但心里盘桓着的仍是在老人家看到的寒碜和他的焦虑,久久不能释怀。但当行走上开阔的公路,抬头望见一些青山夹着的已开垦整理成梯地形状的山丘跃入我的眼帘时,我憋闷的心情开朗了许多。这是我们单位争取上级资金在扶贫村开垦整理的土地,准备为贫困人口创建一项种植产业。该村虽然田地不多,但山丘的面积很大,却不能给百姓事带来收益。为了给贫困户开创一项能长期受益的产业。单位对那些植被不多的山丘进行了开发,整理成梯地,据统计已经开垦了二千多亩。准备栽上生长期长,收益高的油茶树。这样三年后油茶树挂了果,一亩收入至少有一千元,四五年后,亩收至少达到二千多元。这种绿色食用油不愁销路。这真是一项有远见的长久的扶贫措施,如果一户贫困户能摊上五亩,加上其他的务工和农业收入,完会可以摆脱贫困了,这种对贫困户授之以渔的做法远比授之以鱼强。我想,该村的贫困户,若详细地了解了这项政府帮扶的深谋远虑的产业,他们一定会对脱贫充满信心,我帮扶的那位老人眼里闪烁的再也不会是愁苦困惑的眼光,而是充满希望的光芒。(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充满信心地离开了D村。我们不时回望那青绿的山体间夹着的这里一丘那里一丘的黄色的梯地,真希望它们能早日生长出绿油油的油茶树,挂满沉甸甸的果子,让贫困户早日摆脱贫困。

冬季的风还是像来时那样萧瑟寒冷的吹在身上,但在冬阳的照耀下,没有来时那样冷了,并让我们感到一丝天将要到来的气息。是的,冬天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立春也不会远了。立了春,大地就会百花绽放,草木青葱,那些开发的梯地也会栽上希望的油茶树。

贫瘠的土地上种上了生命力旺盛的的树木,就会生机呈现。

贫困的农户有了社会播撒的心,日子就会走向富裕安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6002/

扶贫的一日的评论 (共 7 条)

  • 一浅疏影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绝响
  • 浪子狐
  • 雪
  • 程汝明
    程汝明 推荐阅读并说 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