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报为媒

2018-01-04 14:58 作者:闫振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51、报为媒

 

1992年天,我到利辛县巩店镇采访,在镇政府办公室里,一个小伙子坐在旁边,一声不响,他个头不高,红红的脸膛,大大的眼睛,一言不发,两眼瞅着地,很腼腆的样子,后来经镇领导介绍,才知道他叫闫学红,是巩店镇政府聘请的通讯员,专门为镇里写材料、写报道的。

因为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他写的稿子,加上他的名字比我女儿的名字多一个“学”字,所以对他有印象。这次见到真人,就和他聊了几句。中午吃饭的时候,镇领导让他陪我,他为难地说:“中午我还要回家给奶奶做饭,就不能陪你了。”

后来《阜阳日报》办起了《京九周末》,闫学红应聘当了记者。我和他接触多了,才知道闫学红是个苦命人。

他刚出生8个月,父亲就病故了,他7岁时,母亲生活所迫,改嫁他乡。他初中毕业那年,土地承包到户,他爷爷又去世了。人们都为这一老一少发愁。奶奶更是哭泣不止。闫学红劝奶奶:“俺奶您甭怕,爷爷不在了还有我呢。我一定为您争气,决不让您冻着、饿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十四的孩子开始学犁田耙地,播种扬场。由于他身单力薄,连老牛都欺负他,不听使唤,他不知道多少次摔倒在墒沟里,他顽强地挣扎着,奋斗着,终于学会了庄稼活。他不仅学会了庄稼活,还学会了木工活,学会了写稿子。地里的活干完了,他就贩卖青菜,每天天不亮他就往集镇上赶,天黑透了才回到家。遇到阴天,不能下地干活,他就给报纸、电台写稿子。

闫学红凭着辛勤的劳动,实现了对奶奶的承诺,不仅让奶奶吃饱穿暖,还在全村率先盖了砖瓦房。乡亲们对学红的奶奶说:“你家学红有出息了。”奶奶却心事重重地说:“学红都三十好几了,还没找着对象,跟他一般大的,孩子都上小学了。”说着流下了眼泪。邻村也有来说媒的,可是女的来和他相亲,一见他个矮,就吹了。奶奶对他说:“别讲憨傻,哪怕是‘过房’(即离过婚)的也行,只要能凑合一家人,我死也闭眼了。”

闫学红第一次领到稿费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给奶奶买一双新鞋。奶奶一双小脚,脚面骨高,很难买到合脚的。他从城东跑到城西,几乎跑遍了利辛县城,才在一条小街找到了合适的鞋子。他高兴得自言自语:“总算买到了。”当店主得知他的一片心时,感动地说:“我做了一辈子生意,还没见过你这样有孝心的孙子哩,这双鞋子就送给你吧。”闫学红说啥也不答应,推来让去,店主才收了成本价。

闫学红每次进城,总要给奶奶买点好吃的。奶奶牙齿不好,买瓜时,他拣奶奶吃得动的。有一次,他到县城送稿,中午十二点,他饿了,走进饭馆想买碗面条,但他看到饭店门前有卖香焦的,他想买点给奶奶吃,可是兜里的钱不多了,要买香焦就不能买饭了。他一扭头走出饭店,掏出仅有的三元钱,买了香焦,饿着肚子跑回了家。当奶奶第一次吃到香焦时,泪水巴达巴达地滴在香焦上。

闫学红的奶奶信佛教,一辈子吃斋不吃荤。闫学红就备了两套锅碗瓢勺。做饭时单用素油给奶奶做。祖孙俩要是吃一样的菜,他就把菜煮得烂烂的。奶奶一辈子只吃两顿饭。到了季,他就烧上一碗胡椒汤,让奶奶喝了,暖暖和和地躺下。

了解了闫学红对奶奶的一片孝心,我就给《安徽老年报》写了一篇文章《孝孙闫学红》,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阜阳电视台为他拍了一集电视剧,安徽日报社记者安耀武又深入采访了他,写了《闫学红和他的奶奶》,进一步作了报道。

这篇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闫学红收到几十封信,有赞扬他的奋斗精神的,有要拜他为师的,更有向他求的。其中就有一个25岁的姑娘叫王波,她是宿州墉桥北乡闫店小学教师。她在信中说:“你虽然出身贫寒,但有志气、有善心,现在像你这样的人的确很少,我有个非份之想,想和你交个朋友,行吗?今后和你共同照顾奶奶?请你接信后一定给我回个信,别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

闫学红及时给王波回了信,王波给闫学红寄来了照片。闫学红马上把照片送给奶奶看。老奶奶高兴得对左邻右舍说:“不知哪辈子烧了高香,让学红找着这么个好媳妇。”他们经过一年的恋爱,于2000年元旦喜结良缘,于次年底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当他把妻子和女儿带回家时,一进门,奶奶就高声喊道:“给我看看娃,给我看看娃。”她高兴泪流满面地说:“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乡亲们说:“没想到闫学红奔四十的人了,还能找到一个当教师的媳妇。”如今,他们妇妻恩爱,日子过得温馨幸福。(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5465/

报为媒的评论 (共 9 条)

  • 鲁振中
  • 王平如是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
  • 紫燕之约
  • 东湖聚李胤德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