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过年

2018-01-04 10:33 作者:闫振田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过年

 

如今,人们普遍感到年味越来越淡。我仔细想想,除了现在生活好了,人不差吃的了,另外一个原因,现在过年的礼仪少了,礼仪一少,过年氛围就淡了,感受不到过年的喜庆与温馨。

我小的时候是50年代,虽说是新社会新国家,但传统的礼节还不少,内容丰富多彩。

吃罢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其实这时候办年还有点早。真正办年是过了“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这时候开始杀“年猪”。那时候大部分家庭都养猪,除了一时经济运转不了卖了换钱使,大都留着过年杀。猪肉的一半送给亲戚一半留着过年。猪喂的时间很长,初逮小猪,到了腊月,也就长到一百多斤。饲料都是剩饭剩菜加一部分麸皮和粗糠。猪都是本地的土种猪,一律是黑猪,虽然长得慢,但猪肉特别香,一家烧猪肉,全村闻到香。

有了猪肉,灌香肠就不用愁了。母亲是灌香肠的高手,他灌的香肠特别香,是下酒的好菜。香肠经过一风干后,可以吃一个对头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年少不了鱼,鱼象征着富余,年年有鱼。我家紧邻淮河,淮河里的鱼可谓应有尽有,除了鲤鱼、鲲子、鲢子这些家常鱼外,还有黄箭、鲑花鱼、回王鱼,当然还有麻姑妞子、麻辫子、黄鳝、白鳝,还有甲鱼。当然甲鱼是上不了席面的,如果用甲鱼招待客人,那是对客人的污辱,客人不仅会离席而去,还有可能把桌子掀翻。过年烧鱼一般都是烧整鱼,说是“有头有尾”。

除了准备吃的,就是准备穿的。过年前的一个多月里,母亲就开始缝制新衣新鞋,母亲自幼在外祖母的严格要求下,练就了一手好针线活,做出的衣服,针脚细密、均匀,式样新颖,人见人夸。大年初一,我就穿衣满街跑,除了图热闹,就是想让人夸我的衣服漂亮,满足一下虚荣心。每到春节来临,姥姥也会派人送来新衣。解放初期,麻疹、天花、小儿麻痹症等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生命,姥姥听说穿百家衣可以保护孩子的平安,她就挪着一双小脚(缠足裹成的残疾),串够一百家,讨要缝衣服剩下的布尖子,然后连缀起来,给我做一件“百家衣”。她还听说孩子穿“毛衣”也可以“避瘟”,就连天加地给我织毛衣。姥姥织的毛衣不是现在用毛线织的毛衣,而是在原始的织布机上(解放初期,不少农家还有原始的织布机)织成的。她手执织布梳,脚踏强布机,每织出四指长,就留下一部分线不织,把留下的线搓成粗线挽成结,再接着织,“呱达达呱达达”,织织停停,常常强到深更半夜,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一件毛衣的布料织成,再剪裁做成“毛衣”。我穿在身上,如同一只毛狮子,非常漂亮别致,让我的小伙伴羡慕不已,让左邻右舍赞叹不已。

每年春节,父亲都要给我糊灯笼。父亲根据我们兄弟姐妹的不同属相,糊制狗、兔、马、羊不同式样的灯笼,一人一个,属啥拿啥。他还会做“走马灯”,蜡烛点亮之后,灯笼里的马会自动旋转起来,我幼小的年纪怎么也弄不明白,它们怎么会自动旋转呢?我问哥哥,他总是不耐烦地说:“讲了你也不懂。”我就顶他:“你也讲不清。”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正式过年,烧香、放炮、敬祖宗,父亲在吃年夜饭前,先给祖宗烧香,并将刚出锅的饺子、糕点等放在写着“天地君亲师”的中堂前。

晚饭后,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这时兴奋起来,借着酒兴,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故事,讲他小时候如何逃学,讲他第一次行医遇到的难题,这时候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由于他平时不大说,我们都比较怕他,只有这时才感到父亲是那样的可亲。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三天之内,父母规定我们不准使用刀剪,不准讲破嘴话(不吉利的话),说用剪刀,会破财,讲了破嘴话,会影响一年的运气。长辈们这一天也特别和气,不仅会给压岁钱,意外地打碎了碗碟,也会得到原谅。有一年春节,厨房里突然传来“哗啦”一声巨响,我吓了一跳,跑到厨房一看,原来是姐姐涮锅时,将放在锅台上的一摞碗碟打碎了。父亲也听到了响声,他慌忙跑过来,他看姐姐吓得快要哭了,他一面打扫碗碟碎片,一面安慰姐姐:“打了好,打了好,碎碎(岁岁)平安。”

大年初一,父亲的“穷朋友”们都会来给他拜年。他们一面喊着父亲的堂号,一面给父亲打弓作揖,说些恭喜发财的吉利话。这些朋友大都是街上的一些比较贫穷的单身汉, 父亲大年三十晚上已经为他们包好了红包,每个红包里裹着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块钱,这些单身汉千恩万谢地离去。(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社闫振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5432/

过年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