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张说《论语》·连载15

2018-01-03 06:12 作者:张关林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张说《论语》·连载15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巴结,奉承。斯:这个。赐:子贡名字是端木赐。)

(白话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还不如贫穷却很快乐、富裕却对人有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白玉、象牙等美物是经过切、磋、琢、磨才能形成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对你说一点,你可以推断出没有说出来的二点三点。”

(张说)子贡认为,贫困而不去巴结、富裕而不骄横的人,是很不错的。孔子也觉得很好,但认为贫而乐、有钱却很知礼的人更为可贵。子贡马上就懂了孔子的用意:“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不会是天生的,是经过长期学习、磨练出来的。子贡听出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强调自我修养,所以子贡就说,美玉不是天生的,要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也是经过“切磋琢磨”而形成的。 孔子听了很高兴,觉得可以跟子贡讨论《诗经》。也就是说,要读懂《诗经》,必须要体会到诗句没有明说的东西。本节的重点有二:1,品行高尚的人是经过长期锤炼才形成的。2,研究任何问题要善于举一反三,领会“弦外之音”。

人们的生活不外乎贫困和富裕。儒家认为人的贫富是随机的,不是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在孔子时代的确如此),所以儒家从来没有“如何致富”的内容。儒家教导弟子要正确对待贫富。孔子对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发出了著名的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是多么高尚啊! 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是多么高尚啊!)。而这种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是长期磨练出来的。子贡是孔子比较有钱的学生,能立刻明白这层意思,孔子非常高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为什么转话题,去谈《诗经》了呢?因为孔子更重视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孔子提出“贫而乐”的境界比较高,子贡立刻联想到这种境界是必须长期磨练才能形成的,这样的联想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子贡只是说,奥,明白了,原来“贫而乐”比“贫而无谄”更可贵呀,只是消极的接受式学习,孔子多半会朝他瞪起眼说:“就这些吗!——孺子不可教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5250/

张说《论语》·连载15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