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人”和“文”的几句废话

2017-12-28 19:09 作者:亓方文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是万物之灵”,抛去这句话里自恋的意思,其实也是人类一种自己以已知探未知的意愿和方法,所以中国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天尚且如此,人的部分行为结果也同样被冠以代替整体的光荣,如“字如其人”,如“文如其人”。

文如其人,这里要说的其实只是一种借指,文章就像人一样多姿多彩,看文章也如同和人相处一样,需要我们的平常心和一点点社交技能。

首先,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如我们一般的芸芸众生,淹没在人流海洋中,分不出彼此,我们对自己遇到的人不会有太多期待,都知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平常心最重要。我们没有参加所谓高端沙龙(也没有资格啊),在最普通的平台上,在路边摊上,或许有人举止比较优雅,但绝不可能会是标准的礼仪:一是环境不允许,二是如果那样会被看作“有毛病”——什么叫有毛病?与时间地点对象不符产生了矛盾,不和谐就是有毛病。

人都是有包装的,有的是被迫的,有的是不自觉的,当然有的是有意识的主动,人都有自己坚守的道德底线,所谓的放荡不羁自由都自有尺度;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尽量展现出自己美好的部分,但“人为,伪也”,不经意间的本性流露其实更能打动某些人的心。

之所以只能是“某些人”,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相对于物与物似乎更大些。因为我们身处其中,认识彼此差异应该更深刻,就像我们对某个人的印象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外观,更是因为处事为人,而这随着了解理解程度不同会更加不同,对人写出来的文等类作品同样如此。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吧,“近乡情怯”一词表达了游子返乡将近时候的一种难以细述的综合情感,每个人理解是不同的,早年间是怕听到故人辞世的坏消息,而当代的部分大学毕业生应该还有怕被攀比问年薪问婚姻吧,而当我们更多了解到这个词句的出处,却又深含着因自己立场、眼光选择致使家人遭罪的歉疚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以才说,有时候不求甚解的好读书真的不错,即使以讹传讹又如何?现在多少成语运用早就和起初原意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了。

曾看过几个小故事,说某些选进语文教材里的文章作者不认同我们教学大纲的解读。其实这很正常,见仁见智嘛,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正体现在此,这正是我们表意文字使我们沉醉其中的缘由之一。当然那些应该是经典了,但同理可证?普通文字也应该有不同角度下的不同解读吧。

说起普通人,普通人也有闪光点,至少是自以为的闪光点。比如一位歌者阳台上盛开的一盆花,一个公务员下厨做的一盘菜,一位生产者年青时的运动竞赛奖杯,一个教师培养的还记挂着他的优秀学生……凡是写文的人,大多必有自己得意的文字,不一定词句华丽,不一定立意深刻,只是对自己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所谓“妙不可言”。

受地域环境、宗教信仰、综合素养差异的影响,人们对美和丑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共性或底线,比如外貌上五官是否端正等;对人如此,对文艺作品同样如此,比如美术家们会画流浪狗、癞蛤蟆、小虫子,但不会有人画粪便汤水里的蛆(呃,抱歉)。但现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对个性的张扬已近发挥到极致,套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不管出现了什么,不管我们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太过吃惊,对我们这些正统派来说,真的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了。时代如此,且随他去。

我们看文,看的是那个将自己展示出来的人,他或许五官平平,或许浓妆艳抹,或许奇装异服,或许赤身半裸,我们以自己的眼光看他的面貌,看他的肤色,看他的肌肉,看他的着装。肤色可能化妆,品牌可能山寨,只要与我们无关,我们仅需微笑点点头或者不用微笑不用点点头,因为我们是路人,是陌生人;即使和我们相关,也莫交浅言深,先别评论对方的奇妙搭配,别猜测他衣服上的破洞,请漠视对方的假睫毛或浓眼影——也许对方有自己的角度和审美呢。我们可以提醒他系错的纽扣、沾染的灰尘,如果没有这些,就先多看看,如果能容忍、再能欣赏,我们就近乎伟大了。

郭德纲有言“圣人这行业早就被取缔了”,所以我上边所言甚难,就连他本人现在做主持人等也不得不经常性地评述他人,“宠辱不惊”,四个字只是拿来说说还好,“不惊”易,“不动”难,风动还是幡动?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在动,如身在荆棘林,不动即刺不伤;但五感六识,身非圣贤,如何不动?又如何才能不伤?所以才有那句“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醒时分”。

说起来就是笑话,再说下去又都是废话,止增笑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4697/

关于“人”和“文”的几句废话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