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路南下(11)

2017-12-27 06:17 作者:宜昌石头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路南下(11)

十一、离家的时候

北方的天亮得比较早,加上天边还仅仅只有一点鱼肚白的时候,院子里的那只公鸡就开始叫了起来。王维顺从睡中醒来,居然闻到了一股白面(易县话:面粉)的香味。他知道这不是事实,他所在的紫荆关是山区,从抗战时期就是革命老区,日军“扫荡”的时候,冈村宁次实施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就是针对抗日根据地的。加上根据地的人民还要响应党的号召,把所能找到的好吃的东西都首先支援部队。现在虽然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可支前依然是革命老区各级政权的头等大事。

他们一家在大盘石村本来就属于家大口阔的一类,父亲王凌云有四个儿子,除去过继给大伯的大哥,参军的二哥,还有他和六弟两个。土改以后,这个中农家里的房屋和田地都分给了穷人,平日,家里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能吃碗棒子(易县话:玉米)糊糊就很不错了,记得上一次吃白面还是半年前跟着乡长到区里参加干部培训班,区委书记告诉大家,我们的部队在保定附近打下了“蒋匪军”(当时对国军的一种称呼)的一座大粮仓,里面全是美国人支持“蒋该死”(当时解放区对蒋介石的一种流行语)准备打内战的白面,所以他们就吃了一回用外国白面擀的面条。

可是当他在自家炕上睁开眼睛的时候,知道自己鼻子里闻到的就是真真确确的白面味,而且不是面条,而是和好面、蘸上香油、裹上香葱、还打了鸡蛋、放在锅里用柴火煎出来的那股叫人一辈子也忘不掉的煎饼味。他一骨碌就从炕上坐了起来:“六弟,家里哪来的白面?”

“乡长叫人刚送来的。”那个老实巴交的王维凡回答说:“他说,大盘石村这次就四哥一个人要走,再怎么困难也得让你吃上一顿好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个十八岁的男青年才想起那个本来就很器重他、也很不想放他走的乡长昨天上午给他说的那段话:“小王,不想走是不可能的,我把你的想法给区委书记汇报了,他说你这是什么狭隘的小农意识,我不想放你走就是要不得的小山头主义,还说这次不是扩军,而是新的解放区需要新的干部,所以不去也得去,舍不得也得舍得!”

王维顺也这才想起昨天下午刚刚接到的通知:各村被选中和报名批准的人今天上午必须赶到紫荆关集合,然后再赶到区所在地和别的乡派出的人会合,在那里会有部队来的同志带着他们走的。这才意识到,今天的这顿早饭就是他离家前在家里吃的最后一顿饭了。

穿上衣服的时候,发现炕上放着的是他父亲王凌云的那件还算半新的黑棉袄,那是他母亲王陈氏去年给他父亲缝制的,而父亲想让自己出远门的儿子穿着很精神、很暖和的上路。可是王维顺还是穿的是他自己的那件有些显小的旧棉袄,他深知自己家里的家底;下炕穿鞋的时候,看见了一双黑边千层底的布鞋,这是母亲连着熬了几个为自己就要出门的二儿子准备的,全家人就她一个人有预感,在所有人还抱着一线侥幸心理、认为王维顺会留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断定这个儿子会为了党的事业离她而去,早早的就开始了准备。

他穿上那双新鞋,在地上跺跺脚,很舒服、很合脚,就抬头冲着父母一笑:“鞋我就穿走了,棉袄还是留给穿。我现在也算是公家的人了,到了地方会发衣服的。”

他就看见了母亲眼里闪烁的泪花。

“好不容易煎了几张饼,把三收(易县话:三叔)和几个哥哥弟弟都叫过来尝尝吧。”那个在王家大排行老四的年轻人说着:“我这次走出去,一路南下,到了新解放区,会有馒头包子吃的。”

“我就说过嘛,还是多读了几年书、有文化的维顺最懂事、也最有出息,可也还是留不住的啊。”三爷王登云慢慢走了进来,把手里的一个用牛皮纸包着的小纸包递给了王维顺,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要走,家里也实在拿不出什么送你,就带上一包家乡的土吧,到了新的地方、尤其是南方会有些水土不服,抓上一点土,放在水里喝下去,比什么都灵!”

那个王家老四的眼泪就刷刷的下来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4462/

一路南下(11)的评论 (共 9 条)

  • 晶湖
  • 东湖聚李胤德
  • 心静如水
  • 鲁振中
  • 王平如是说
  • 雪儿
  • 倪(蔡美军)
  • 绝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