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想念当年的神河美食:油层儿

2017-12-21 07:16 作者:旬竹笛韵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转眼间,我离开神河已经45年了。现在,每当我和同学或朋友们集聚在宾馆、食堂里一起品尝蜀河传统菜肴“八大件”的时候,就会想起孩提时代我喜欢吃的神河美食“油层儿”。

在外地,也有把“油层儿”叫”油糍”、“油脆儿”的。上个世纪60年代,神河街道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油层儿”(也可制作豆腐)的小石磨。往往是后半就起床开始用小石磨磨米浆,天大亮时,就开始制作“油层儿”,边做边卖,卖完为止。制作“油层儿”的步骤,就是把制作“油层儿”的食材酒米或饭米先用水泡胀,用小石磨打成米浆后,在打好的米浆中搅拌姜末、葱末、南瓜丝(或土豆丝)、红萝卜丝(或白萝卜丝),再放盐和胡椒面(除米浆以外,其他调料由自己根据口味选择),然后舀入铁制勺模具中,放入油锅翻滚至金黄即可。刚出锅的“油层儿”香气四溢,又酥又脆,营养丰富,让人回味悠长。过路的食客们在路过神河街道时,没有看见街道居民在自家门口架起的油锅里加工制作“油层儿”便罢;只要一看见,立马就会原地止步,大都情不自禁,目不转睛,俯首注目,直看得嘴唇嚅动,咂巴着嘴唇,直咽口水。立马就会掏出屁股(裤子)后边的腰包取出钞票,买上几个尝尝或带回家食用。

我第一次吃“油层儿”,还是在1967年13岁的时候。地点在神河下街街头,临近小神河架有小木桥的岸边儿,作坊在一座砖石(砖头砌墙,石板封顶)结构小房子里。加工制作“油层儿”的是刘师傅,我和同学们背地里称他刘老爷子。刘老爷子当年约60多岁,是我读小学时一位张姓同学(乳名黑娃子)的外爷。老人家留着光头,下巴上蓄着不算长也不太短的白胡子。每天天麻麻儿亮,他就起床,洗漱完毕后,抽上几锅子旱烟,品上几缸子茶后,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先是打开灶膛,用小木柴把火引着,火烧着后,根据火势大小,依次添加木柴(或减弱火势)。火候感觉适当后,就向锅里倒进食用油,待油烧热到一定温度后,就把打好的米浆中拌入选好的食材及调料,然后用筷子慢慢搅拌,搅拌的均均匀匀,有黏黏糊糊的手感后,就舀入铁制勺模具中放入油锅翻滚煎至金黄色,便开始向食客们卖出。当然,刘老爷子不光卖“油层儿”,还卖豆浆。“油层儿”卖2毛钱一个,豆浆卖5分钱一碗。而且每天就是他一人制作,不要帮手。平日里的每天早上,刘老爷子在作坊门口制作“油层儿”时,往往就会有许多食客在旁边等着;遇到神河街道逢场赶集的时候,刘老爷子作坊门前,买“油层儿”的食客们还会自觉排队,而且排的队伍老长老长••••••。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年多时间,我至今记忆犹新。

其实在60年代,“油层儿”就是神河区干部职工居民喜欢食用的地方传统小吃之一。但一般只是作为当地人们的早点用餐。进入70年代,三线建设(襄渝铁路)开始动工建设后,在旬阳民间流传的“吃(就餐)神河,睡(住宿)赤岩,不吃不喝过吕河(有些夸张)”的传说,就是与人们喜欢吃神河的“油层儿”有着很大联系。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饭后茶余热谈的话题。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在旬阳修铁路的铁道兵战士、铁路民工不仅喜欢吃,就连到神河、赤岩2个区走亲访友的外地人也都喜欢吃。

“油层儿”,本是南方一种油煎的米制食品,民间小吃。何年传入神河,成为神河的一味传统小吃,我尚不得知。但是“油层儿”的那种味道儿,那种口感,让我至今难以忘却。

我离开神河已经45年了。现在的神河镇宾馆、食堂里,神河人的饭桌上,是否还有“油层儿”的席位、座次?如果有,当然要更好地传承下去,如果没有,那就请把“油层儿”摆进神河镇宾馆、食堂里,摆到神河人的饭桌上。“油层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朋友,你吃过神河的“油层儿”吗?如果没有,那就请你到神河来尝尝,一定会让你回味无穷。

美哉,神河街道的“油层儿”!

完稿于2017年12月17日---2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3710/

想念当年的神河美食:油层儿的评论 (共 12 条)

  • 程汝明
  • 绝响
  • 50ING
  • 雪
  • 王东强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倪(蔡美军)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浪子狐
    浪子狐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