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祖父留下的文脉

2017-12-16 20:08 作者:闫振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祖父留下的“文脉”

父亲在世时常说,俺的老家在山东,是我祖父挑着担子逃荒要饭,来到颍上县八里庄,租种地主的土地。在父亲九岁时,祖父让他和地主的儿子一块读私塾。读了两年,遇到灾荒,因交不起学费辍学了。又过了两年,祖父把我父亲送到县城一家中药店当学徒。因为上学时间短,他连中药名字都认不全,所以父亲白天忙着打扫店铺、炮炙草药、做各种杂活,晚上偷偷地学认字,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学徒期满。就在他就要拿上工钱(学徒期间,只管吃饭)时,药店突发大火。店老板将失火的原因归罪于学徒吸烟,扬言要将学徒们吊起来打。父亲闻讯逃走。

父亲逃到淮河边上的庙台集,到一家姓马的药店帮工。后来在我外祖父的资助下,开起了中药店。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不仅生意做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每年节前夕,父亲就忙中偷闲地写春联。他买来红纸,一张张裁好,让我站在桌前拉纸,写好后,摊在地上晾干,第二天早晨收起来。每天晚上都要写上十几幅,一直写到大年三十。除了送给左邻右舍,就是送给街上的穷困户。在左邻右舍的眼里,父亲不仅是个生意人,而且是个有文化的“先生”。

父亲除了喜欢写春联,就是对戏曲很着迷。五十年代初,春节前后,好戏连台。每天晚上父亲总是提前关好店铺,带着全家人去看戏。他站在凳子上,把我扛在肩膀上,每当苦戏唱到高潮,比如秦香莲拉着两个孩子被人追杀,跪地求饶时,他一手扶着肩上的我,一手抹眼泪,我莫明名其妙地看着他。

平时不演戏时,父亲喜欢听别人唱戏。那时候,我家药店门前有个卖瓦盆的,二胡拉得好,“高梆”、“豫剧”也唱得好。逢集的下午,卖瓦盆的收了生意,父亲就把他请到我家药店里来。让母亲做几个菜,两个人对饮,卖瓦盆的喝得高兴,就唱起来。父亲边听边喝,十分入迷。

六七十年代,唱戏的少了,哥哥知道父亲喜欢听戏,那时候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一般的人家很少有收音机),哥哥就买来“二极管”等收音机配件,装配成一个“矿石收音机”,收听时还要按上天线,戴上耳机,父亲只要空闲下来,就戴上耳机听戏。母亲常常笑他:耳朵夹得生疼,有啥好听的?可是父亲照听不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也许受父亲的影响,哥哥在读高中时,就迷上了戏曲和写作。1962年,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边劳动边创作,他结合当时的农村实际生活,创作出《牛哥娶亲》、《王婆骂鸡》、《要彩礼》等小戏,除了在当地演出外,还参加县里、专区和省里汇演。他写的小说两次获全省小说创作二等奖,他写的戏曲也屡次获奖,成为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公社宣传队演出哥哥创作的戏曲时,父亲场场必到。除了在我们公社演,剧本还被别的公社宣传队拿去演。别的公社演出时,父亲也赶去看。母亲数落他:“你都听好几遍了,还有啥听头?”父亲不以为然,还是赶去听。有时哥哥有了创作灵感,写戏之前,总要提前把他的构思讲给父亲听,哥哥讲得眉飞色舞,父亲听得津津有味。

由于受哥哥的影响,我在初中时就酷写作,我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好评并张贴上墙。上高中时,我又迷上了诗歌,课余时间,我不是到学校的操场上背诵《唐诗300首》,就是到图书室里抄诗,特别是郭小川、贺敬之、刘章、闻捷等人的诗,我见一首抄一首,边抄边背。1968年我应征入伍三个月,就在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淮河堤畔望北京》,后来当了新闻干事,走上了写作道路。1978年转业后调到报社,仍以新闻写作为业,先后发表了3000多篇新闻作品,200多篇散文

80年代,各种文学期刊如后春笋般纷纷复刊,文学名著重新出版发行。我订了《小说月报》、《人民文学》、《收获》等文学期刊,购买了四大名著。我喜欢看书,女儿闫红也跟着看。 女儿上到小学五年级时,就读完了《红楼》。有一次,中央电视台举办“红楼梦知识大奖赛”,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主持人提一个问题,女儿回答一个问题,而且回答得基本正确。如果她参加比赛,至少可以拿到三等奖,这让我大吃一惊。后来她参加工作后,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书就是《误读红楼》,并受到红学家王蒙的称赞,为她写了5000多字的书评,称她写的《误读红楼》为“青春时尚的《误读红楼》”。接着,她读“秦淮八艳”,读张爱玲,读《诗经》,读胡适……边读书边写作,先后出版了十多本书,如今已有文集出版,成为青年作家。

儿子大宇选择了摄影的道路,特别是儿童摄影,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获得了全国金奖,而且他创办的“大宇叔叔儿童摄影”被评为全国、全省人像摄影先进单位,《中国儿童摄影》杂志以较大的篇幅报道了他的成就和经验,当选为阜阳市政协委员。

古人说:“诗书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每当女儿的新书出版发行,每当儿子的摄影作品获奖,我就想起了我的祖父: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一个食不裹腹租种别人土地的庄稼人,他咋就想起来让父亲读书认字?是他老人家的远见卓识,让我父亲成为家族中第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是他老人家点燃了我们家的文化火种,经过100多年的传承,薪火相传,传到了我的孩子手中,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有个成语叫“一脉相传”,我们家的文脉应该是从祖父那里传下来的。

(安徽省阜阳市清河路阜阳日报社 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3309/

祖父留下的文脉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