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风雪行雪中路

2017-12-15 21:03 作者:静心静水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行 雪 中 路

进入大雪节气,雪下得更勤了,三天两头儿,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层层叠叠,铺满大街小巷。然而,我每天坚持的“万步健走”并未受阻——皆因有“城市美容师”环卫大军,有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有人民子弟兵……以雪为令,不畏严寒,披星戴月,任劳任怨,为保证人们顺畅出行,奋力清扫出来一条条“雪中路”。谚语云:霜前暖雪后寒,但行进路上的我,此时却复又心头暖暖。

何言“复又”?——走向社会已半个多世纪,这种暖心之感自不从今日始。然情长纸短,略忆几例,藉以抒怀。

六十年代,从校门奔向广阔天地,上山下乡,也正值数九隆。步入社会的第一条路,便是名副其实的上山之路——到盛产花岗岩的山上开采石材。那座山原本就峰高坡陡,山路崎岖,又逢大雪封山,生产队出于对知青的护,不打算派我们上山了。但一心想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我们,一再“请战攻山”。队领导说了声“那好,跟在我们后面走”,便率领几位有经验的老社员,扛上铁锨扫帚,大步冲在前面,辨识摸准厚厚积雪掩盖下的羊肠小道,先行开出一条“雪中路”,然后喊道:“上来吧!”望着他们冻得通红的脸颊,挂满了霜雪的须眉,感受着他们呼出的团团热气,我敬佩,感奋,心头暖暖。

七十年代,我在某“准军事化”部门工作。也是在一个严寒冬日,为执行一项紧急任务,我乘汽车赶往内蒙的一座山城。那里地处山口,风雪交加,气温低至零下四十五六度。狭窄的车道盘山而上,汽车轮子“纺线”打滑,任怎么加大油门,也是只退不进。我从头到脚,一身制式棉装,还冻得瑟瑟发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时手上又没有任何通讯工具……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迎面奔来几个人,互通姓名,知道是事先联系过的当地对口部门同行,发现我未按出发前约定的时间抵达,料到汽车在风雪山路中“抛锚”了,便带着一应工具,特地赶来接应。他们麻利地给车轮装上防滑链,快速清除车轮下和前路的积雪。还带来两件皮大衣,两双长筒“毡疙瘩”大靴子,让我和司机穿上……多亏他们开出一条“雪中路”,我才得以安全到达目的地,顺利完成任务。我与他们彼此并不熟稔,前此只是未曾谋面的异地同行。而越是如此,越令我敬佩,感动,心头暖暖。

八十年代,我家所在的那栋楼里的居民们每天清晨几乎都能看到:一位外貌平常的老人,手持扫帚、铁锹或撮箕,默默地将楼门前的公共通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遇到雪天,老人起得更早,待我出门去市委机关上班时,他已经为大家开出了一条“雪中路”……久之,我们知道了:这位与我们寻常百姓同住一栋楼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抗战时期的老伤残军人、老革命、老功臣,和平建设时期的地市级老领导!其外表越平凡,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越令我敬仰,感佩,心头暖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心头暖暖,感悟多多,引申思索,回顾几十年工作经历,哪年寒冬,不是从一条条“雪中路”走过来、到达彼时的机关、坐到彼时的“交椅”上的呢?哪条“雪中路”,不是相识的、不相识的无以计数的人们清扫出来的呢?这正是“人人为我”的一个具体体现啊!我们中国人是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人”对我有恩,我必当以“我为人人”报恩啊!“人人”即人民;公务人员,即人民公仆;做好为民众服务的每件具体事情,就是报效人民的实际行动……于是,这番引申思索及感悟,又将心头暖暖转化为拳拳之忱,“勤政为民好公仆”——机关工委发给我一个证书,上面有这么七个字。

新世纪之初,我退休了,不再上班了,但向着“终身”目标行进的脚步从未停歇——到退休党员支部过组织生活,上“三会一课”;到民众中汲取并传播正能量,尽报刊特约通讯员之责;去图书馆继续学习,去有“氧”之处锻炼身体,例如此刻的“万步健走”, 以期有一副足钙的筋骨、强健的身心,在履行既定义务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如此行进又十数载,依然是年年岁岁有风雪,岁岁年年风雪行;依然是且行且思且感恩——永远感恩清扫“雪中路”的所有人……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有风雪也有情。这情,更值得且行且珍惜。天不老,雪难绝;有情在,行不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3205/

风雪行雪中路的评论 (共 1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