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牌大捷的背后(6)

2017-12-13 09:44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石牌大捷的背后(6)

六、对日军的看法

之所以在分析鄂西会战、石牌大捷背后的真相之前,专门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内外原因,就是试图想说明,一个最高统帅的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是会促使他犯致命错误的,那个只会花天酒地、横行霸道的张学良败在老谋深算的关东军面前一点也不冤枉,接受过日本军校系统训练的蒋介石后来败在毛泽东那样的白面书生、或者叫山大王的面前就真的有些费解了,只能说明时运弄人,也只能说明过于充满自信、过于相信外国势力和有产阶级的蒋总司令根本不是走群众路线的毛泽东的对手。

之所以介绍凇沪会战的始末,就是想指出,那一次国军进行的第一次各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的效果很差:坦克进行攻击时步兵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而步兵因为失去了坦克的掩护,在冲锋攻坚时自然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的国军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

更要命的是,淞沪会战一开始,国军的海军主力战舰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为了“防止日舰外逃”而自沉到长江口吴淞口附近,自动让出了制海权;空军没多长时间就基本打光了,而既没有制空权又失去了制海权,在一个三面环海的上海那样的大城市里作战,头上有敌机轰炸,这个城市还处在日本海军大口径舰炮的直接射程之内,这仗不输才怪。陈诚在回顾淞沪会战,国军对日军围攻未胜的原因时这样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

对日军的看法,率兵打过台儿庄会战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曾分别担任过第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过武汉会战、鄂西会战(石牌大捷的战役)和远征军入缅的陈诚更是对中日两军做了直接对比:“优势兵力,不能专就量言,质的关系尤为重要。我们抗战动员的兵力,在任何一次会战中,都比敌人多几倍。即如武汉会战,光是九战区指挥的部队,最多时有七十多个师;而敌人使用部队,据先后发现之番号计算,总计不过七个师团。其所以能以少击众者,除装备关系外,就是因为素质的优越。反过来看我们自己,部队虽多,但量的优势每为质的劣势所抵消,徒然虚糜饷糈,并无补于败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为至理名言也。”

因为平型关大捷而一战出名的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也在《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一文中总结指出:“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说的强,是说他们的步兵也有战斗力,能个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荫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做战,如稍存轻敌观念,做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

如果说将领是从宏观层面上发表对日军的看法,那么,在战场上直接和日本士兵进行较量的中国士兵(包括国军和共军)都在与对手的厮杀中体会着对手的强大,那些不是戏说而是真实诉说的抗战老兵的回忆则是对日本兵军事素养的最好评价者。他们普遍反映的是:日本人打仗厉害,不怕死,枪法也好;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训练有素的。这其中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还有对纪律的自我遵守和对命令的坚决执行。

那个担任过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曾经直接说出过这样的总结:“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于是,就有了1943年的鄂西会战。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2793/

石牌大捷的背后(6)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